去搜搜
头像
投资中最重要的周期(二):信用周期与经济周期|策略
2023-02-28 19:58

投资中最重要的周期(二):信用周期与经济周期|策略

文章所属专栏 每日投资参考·第二季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0:06

作者|朱振鑫

头图|视觉中国


宏观周期是自上而下进行投资预测的核心基石。但宏观周期并不等于经济增长周期,在国内的经济环境下,一轮完整的宏观周期实际上包括四个子周期:货币周期、信用周期、经济增长周期、通胀周期。从逻辑关系上看,货币周期领先于信用周期,信用周期领先于经济增长周期,经济增长周期领先于通胀周期。在这些周期逐次推进的过程中,股票和债券市场会随之产生不同状态的组合。


上节课讲了四个周期的定义,以及一轮周期中货币周期的反转。这是一轮周期反转的第一步,今天我们继续讲接下来的周期轮动。

 

在货币周期反转之后,下一步就是信用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反转。上节课我们讲的实际上就是经济的滞胀期,在需求端经济下行和供给端货币宽松的双重推动下,金融体系流动性从紧张的状态逐步缓解。但在初期货币宽松的力度有限,还不足以刺激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经济下行趋势并未改变。而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行,滞后的通胀也将逐步见顶回落,这个时候经济就逐步从滞胀走向衰退。

 

进入衰退期之后,政策宽松的力度会明显加大。原因很好理解,一方面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稳增长更加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之前掣肘宽松的高通胀也逐步解除。加大宽松的方式首先是升级货币宽松,常见的方式就是直接降息,过去是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现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了,央行主要是通过调降逆回购和MLF利率实现降息。

 

但在货币宽松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钱并不会主动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淤积在金融体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实体经济还在下行,本身就没多少需求,再加上银行在这种环境下担心风险、不愿意放贷,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货币空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策端将不局限于货币宽松,而是花更多的精力去刺激实体需求、疏通货币传导,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刺激房地产和基建。

 

比如,2014年几次降准后发现力度还不够,所以在年底启动降息周期,2014-2015年经济衰退期先后6次降息,1年期基准利率从6%降至4.35%,降幅165BP。


与此同时,房地产和基建政策也大幅宽松。房地产方面,2014年的930新政和2015年的330新政彻底给地产松绑。基建方面,2015年通过PPP和专项建设基金等方式,绕开43号文给地方债务开了新路。这些政策为2016-2017年的房地产和基建大繁荣埋下了种子。


又比如,2021年一开始只是降准和加大货币市场投放,而四季度通胀回落后,央行终于重启了降息周期,此后一年也是连续多次降息。与此同时,各地的地产调控也有不同程度的放松,各地的地方专项债额度普遍明显提升,虽然不像2015年力度那么大,但逻辑和方向是一致的。

 

这么多的政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钱从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扩大实体的融资规模,进而带动经济周期的反转。只要这个目标没实现,宽松就会一直升级,直至把货币传导的渠道彻底打通。所以从历史来看,政策一定会最终奏效,只不过是时间和幅度的问题。而在经济真正触底复苏之前,一般会先体现在实体融资的扩张,也就是信用周期的反转,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过,实体融资的修复和经济的复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本文为妙投会员专享付费内容,上述仅为摘要,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领取七天会员,即刻加入妙投会员解锁音频和全文。

本文是 每日投资参考·第二季 付费栏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