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澳华内镜初探
免费 2022-09-15 20:52

澳华内镜初探

文章所属专栏 公司研究精选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5:0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添冉随笔(ID:gh_42864c5d9ab5),作者:天添随笔,原文标题:《澳华内镜初探》,头图:视觉中国


公司成立于1994年10月27日,主要业务是从事电子内窥镜设备及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2005年推出首代自主研发的国产软性电子内窥镜系统VME-2000,打破了该领域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现阶段主要由AQ系列和VME系列两大内窥镜系统,AQ系列是中高端市场。2010年推出二代软镜系统VME-2800,2013年推出内镜系统AQ-100,2018年推出了AQ-200。


一、行业介绍


内窥镜是临床中常用的医疗器械,按照镜体可否弯曲可以分为硬镜和软镜两大类,硬镜不可以弯曲,主要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主要应用腹腔、耳鼻喉等。软镜经人体腔道进入体内,镜体较长具备柔性,主要应用消化道、呼吸道等。


软镜设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内镜主机:图像处理器和光源;2、镜体包括胃镜、肠镜等;3、其他耗材,CO2 送气装置、内镜送水泵、监视器等。


内镜设备通常搭配内镜诊疗耗材同时使用,可以实现取组织活检、微创手术治疗的目的,内镜设备可以重复使用,内镜诊疗耗材通常一次性使用。在内镜设备中,主机和镜体并不一定是同一家的,主机卖的比较便宜,生命周期是10年,镜体是1-3年就换,一个主机配置3-5条镜体。成熟的软镜设备公司80%依靠镜体赚钱。


镜体1-3年就需要更新,大约1000次,每次镜体使用完后需要清洗消毒,成熟公司都是靠卖镜体赚钱。主要有三个应用场景:


  • 检测,诊断,进入腔体照射。


  • 如果照射后,发现息肉在五毫米以下直接用活检钳夹除,然后再去做活检诊断。这两种用途占到软镜开展量的91%。


  • 息肉较大,需要用专业工具,息肉切除,这个用途占到软镜的7%。


二、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


2017年全球内窥镜市场销售规模为206亿美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260亿美元,软镜行业市场预计2019年为119亿美元,设备60亿美元,耗材59亿美元,日系三大企业占据全球超过90%市场份额,其中奥林巴斯占65%,宾得和富士分别占14%。


2019年,国内软镜设备销售规模为53亿元,加上耗材接近百亿规模,预计2025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81亿元,国内市场奥林巴斯市占率超过80%,三家海外企业市占率合计约为95%。国内企业,澳华内镜和开立医疗的设备做的相对较好,澳华内镜市占率约为2.5%。国内,行业增速未来预计保持10%以上。


软镜设备技术主要特点:1、光学技术;2、镜体技术;日本在定制软镜设备做的比其他国家的企业好,图像做的非常好,尤其是以索尼为代表的CCD给奥林巴斯定制。


近些年,手机行业发展很快,摄像头发展越来越好,CMOS技术也来越好,5年前CMOS成像技术不如CCD,现在CMOS已经逐步赶超CCD,体积也可以做的更小,2015年开始CMOS配套产业链逐步成熟。从关键技术来说,国产厂家因为光学产业链的配套成熟,已经逐步在突破了,分辨率逐步都做上来了,不像多年前日本企业通过CCD来卡脖子。


三、财务指标



从营收上来看,增速还是比较快的,2018-2021这4年时间,复合增速为27.8%,2019年增速接近翻倍,主要因为推出了中高端产品AQ-200。净利润波动比较大,主要因为产品还处于研发推广阶段,目前国产品牌的渗透率还非常低,重点是研发新产品,把产品做好并且在医院做好推广,营收指标更加关键。毛利率水平逐步提高,从2017年的61.5%提升至2022年H1的71.08%,提升了将近10%,公司的高端产品逐步放量带动了毛利水平的提升。公司的中高端产品AQ-200毛利率达到90%。


四、产品线


2005年:推出电子内镜系统VME-2000,打破了这个领域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2010年:推出VME-2800系列,搭配澳华首款电子鼻咽喉镜和电子支气管镜。


2013年:推出AQ-100,具有分光染色功能。


2018年:推出AQ-200,采用激光传输和无线供电技术。


2022年:预计年底推出AQ-300,是全球首个应用4K技术的软镜系统,光学放大技术可以比肩一线品牌的产品。


医疗设备的价值量在终端医院基本分布是:60-70%市场三级医院,20-30%市场二级医院,10%在一级医院和民营医院。公司产品主打二级医院,中高端产品AQ-200也是主打二级医院,85%在二级医院,主打性价比,只有10%左右能进入三级医院。AQ-200产品力与一线品牌还有差距,只能用作检测或者是教学使用,如果用到切除息肉医生还是比较谨慎。年底的AQ-300产品力基本与一线品牌相当了,主打三级医院,进入了更大的一块市场。


四、投资逻辑


1、内窥镜国产品牌的渗透率还非常低,国产品牌在5%左右,作为创新型医疗设备不参与集采,表明了对国产化的鼓励和支持。


2、医疗设备跟一般的工业品还是有很大区别,大部分的设备只要把性能指标做好,客户就会去选择,但医疗设备不同,本身迭代周期比较长,医生使用的体验至关重要,内窥镜医生使用对易用度及图像的要求非常高,熟悉了一款设备轻易不会更换,品牌安全属性属性非常高。


3、只有把设备做到超越一线品牌的产品力才有可能让临床医生使用,要让大量的三级医院的医生认可是非常困难的,设备的使用手感、便利程度等等诸多因素都决定了让这些医生认可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不仅仅是把设备做出来就可以的,一旦大量的医生认可,粘性又会非常高。所以,内窥镜的品牌认可度非常困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4、未来大家对健康关注度提升,肠胃镜渗透率不断提升,内窥镜设备还有保持增长。国产品牌随着产品力提升,医生认可度的提升,快速增长可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添冉随笔(ID:gh_42864c5d9ab5),作者:天添随笔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妙投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