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同城货运领域已有多家公司成功上市,但品牌受众较为广泛的货拉拉,却仍未出现在上市公司名单中,市场亦对此高度关注。
就在4月3日,港交所披露,货拉拉(上市主体为“拉拉科技”)已更新招股书,向IPO发起冲刺。
根据招股书,我们可以看到货拉拉的最新成绩单:2024年,货拉拉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3亿美元,同比增长19.39%;全年已完成订单超过7.79亿笔,全球交易总额为111.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
招股书显示,货拉拉的平均月活商户由2021年的960万个增长至2024年的1670万个,平均月活司机由2021年的82万名增长至2024年的170万名。
在货拉拉业务规模持续扩大的背后,曾面临过怎样的挑战?以及在追求业绩的同时,货拉拉是否平衡好了社会责任?
“非标生意”的突围者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跨城货运板块的全球交易总额(GTV)预计将达到7,665亿美元,并预计在2024年至2029年期间,以3.5%的复合年增长率稳步增长。尽管同城货运市场规模巨大,但行业面临的挑战也同样巨大:非标化、需求低频和竞争异常激烈。
首先,同城货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非标”,即货物种类繁多、服务需求各异。例如,有些用户需要搬运大件物品,有些则需要冷链运输,还有的需要即时配送或定时装卸。这些不同的需求使得平台在运营时很难进行标准化管理,也让司机和订单的匹配变得困难,导致空驶率较高。此外,非标化也使得平台很难提供一致的高质量服务,从而影响了用户的留存率和复购率。
其次,在C端用户中,同城货运行业的需求通常是低频且偶发的,使用频次较低,用户缺乏固定使用习惯。这种低频、非标的双重特性,使得平台很难依靠规模效应实现高效运营。
同城货运平台还需要面对的是行业门槛较低,同质化严重,容易掀起“价格战”。种种因素叠加,使得这一赛道较为分散,很难有大玩家脱颖而出,跑出规模化。但货拉拉却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突围,成为了一个例外。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按2024年闭环GTV计算,货拉拉已经成为全球闭环货运交易总值最大的物流平台,远远领先同行。
2021年至2024年,货拉拉已完成订单量从4.04亿单增加到7.79亿单,并且在2023年和2024年保持了30%以上的同比增速;货拉拉全球交易总额也在逐年增加,从2021年的67.63亿美元快速至2024年的111.37亿美元,增速也较快,2022至2024年期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8.04%、28.84%以及18.3%。
随着交易额的快速增长,货拉拉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从2021年到2024年,货拉拉的总营业收入从8.45亿美元增长至15.93亿美元,在过去的三年里基本保持着20%左右的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货拉拉招股书)
这样的增长速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实属难能可贵,也让货拉拉成为行业的突围者,货拉拉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规模化发展的“三大砝码”
货拉拉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跑出规模化,背后离不开“三大砝码”:品牌力、灵活高效的轻资产模式,以及不断扩展的多元化业务。
首先看品牌力。货拉拉品牌核心在于“可靠性”和“便捷性”,其中,“可靠性”体现在货拉拉通过闭环交易模式来保障司机和用户双方的利益,确保双方的交易过程更加透明和安全;同时,货拉拉提供智能订单匹配、自动派单等功能,优化了车货匹配效率,降低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则凸显出“便捷性”,这两大特点有利于培养用户忠诚度。
至于品牌的视觉识别,货拉拉那标志性的车贴货车几乎成了同城货运的代名词,也有利于平台吸引更多司机加入。截至2024年,货拉拉的平均月活跃司机数量为170万名,相比2021年的82万名,增长了一倍多。
再来看货拉拉的轻资产模式。与传统物流公司不同,货拉拉并不拥有自己的车辆,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如智能调度和动态定价,实现订单与司机的高效匹配。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车货匹配的效率,还让货拉拉能够在没有重资产负担的情况下,迅速拓展市场。
根据2024年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货拉拉的平台调度效率相比传统物流模式提高了约30%,在订单完成时间上平均缩短了15%-20%。
最后是货拉拉多元化业务拓展。市场上很多人将货拉拉视作“搬家公司”,但实际上,搬家业务仅占其整体营收的一部分。根据货拉拉的招股书,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四大板块:货运平台服务、物流服务、增值服务和境外业务。具体来看:
(1)货运平台服务:这是货拉拉的营收大头,支撑了其业务的半壁江山。该部分主要通过司机会员费和订单佣金收费。2024年,货拉拉在中国境内的货运平台业务实现收入8.23亿美元,同比增长5.72%;
(2)多元化物流服务:这是货拉拉的第二大营收入来源,也是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主要通过企业客户和个人用户支付运输费用。2024年,货拉拉在中国境内的多元化物流服务业务实现收入5.27亿美元,同比增长50.59%;
(3)增值服务:这一部分包括车辆租售、能源及信贷等增值收费。2024年,该业务实现收入0.94亿美元,同比增长5.49%,虽然增长较为温和,但依然是货拉拉不断丰富业务模式和增加营收的关键一环;
(4)境外业务:货拉拉的国际化进程始于2014年,首先在东南亚地区布局,逐步扩展至全球。截至2024年末,货拉拉及其海外品牌Lalamove已覆盖全球11个市场,业务遍布超过400个城市。2024年,其境外业务实现收入1.49亿美元,同比增长27.65%,成长性较强。
(图表来源:Wind)
表面上,品牌力、轻资产模式和多元化是货拉拉在这门“非标生意”中做到了规模成长的密码,但真正影响深远的是其对科技的深度应用。
向科技要效率
过去,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大大小小的商户,在寻找合适的司机完成运输任务时,严重依赖传统的线下方式——打电话、中介推荐以及熟人介绍,这种传统方式效率极为低下,也会带来资源浪费。另一面,司机们也在不断寻找更多的运输订单,信息流通不畅,货车资源经常闲置。
但货拉拉凭借AI技术的赋能,正在一步步改变这一切。
货拉拉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解决了这种低效问题,打造了一个高效的“智慧大脑”。这个系统能精准匹配司机和货物,减少空驶和浪费,司机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平均订单响应率超过90%。换句话说,货拉拉把“吃力不讨好”的部分彻底解决了,真正让每一笔订单都能高效运作。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货拉拉在响应速度、响应时间和高峰时段容量分配方面具备行业领先的货运匹配能力,这得益于其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
过去三年,货拉拉投入了超过5.5亿美元用于技术研发,2024年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10%以上。此外,平台的庞大业务规模为其积累了海量数据,用于优化算法和训练AI模型。目前,货拉拉平台可日均处理百万级订单与几十万名司机之间的即时分配问题。
依托于科技端的持续投入和领先优势,货拉拉才有底气果断取消大额优惠券和运费补贴,转向“精细化运营”,告别了过去的“烧钱换增长”模式。当然,这个策略转变也源于货拉拉对同城货运业务的深刻理解,认为单纯依赖烧钱补贴的模式不仅难以真正培养用户的长期习惯,还容易滋生刷单等不健康现象。
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就是效率的大幅提升,货拉拉的经营费用率从2021年的122.2%下降至2024年的34.1%,大幅缩减,其中销售费用率从2021年的79.7%降至2024年的10.2%。
(图表来源:货拉拉招股书)
目前来看,货拉拉的科技力已经直接转化为了利润,但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降本工具”的范畴,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使得竞争对手难以赶超,尤其是在战术层面做“小修小补”的对手面前。
基本面之外,货拉拉也在向一家更具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型企业加速转变。近年来,它通过一系列比较有温度的举措,改变了司机的工作环境,让司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在司机的收入机制方面,2024年,货拉拉采用了自动降抽佣算法,根据部分订单的供需情况、订单等待时长等模型,确定实时降抽佣幅度,以提升司机接单意愿,提高司机收入。
在司机的权益保障方面,截至2024年末,货拉拉已为平台上促成的超5.5亿订单提供职业伤害保险。据有关媒体报道,货拉拉司机职业伤害保险累计覆盖160万新老司机,平台协助申请理赔司机超过1000名,单起案例最高赔付额度超过百万元。
总之,货拉拉已在价值增长与社会责任之间逐渐找到了平衡,从闭环交易到智能调度,再到积极推动的绿色物流转型,这不仅解决了行业痛点,更在悄然推动同城货运这项传统的“非标生意”转型为一个“科技驱动的超级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