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妙投APP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赛力斯短期销量的跃升,主因是华为光环笼罩。新M7近期的确获得了一定销量,但后续仍处于国内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价格段;
华为的合作,为汽车厂商带来了独有的产品竞争力,但即便是华为,也无法填平赛力斯相应的短板;
华为所能推动的智能竞赛,目前仍然只是汽车产品中的加分项。智能中短期内无力完全颠覆汽车行业,更难以成为华为小米的新支撑。
11月初,多家新能源车企披露了10月份销量数据,在比亚迪继续一家独大的局面下,自主车企继续侵蚀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单从二级市场的角度看,国内汽车板块的热度均聚集在了一家车企——赛力斯身上。
综合今年9/10月各车企批发销量、销量环比变化,更能看出赛力斯股价上涨的“诡异”。
赛力斯虽然在10月实现了销量的环比大幅上涨,但实际销量也不过1.46万辆/月,实际销量增幅还不如同期股价跌了3.76%的长城汽车;即便只看销量环比变化,同期上涨了30.7%的小鹏、上涨了15.6%的吉利、上涨了15.2%的零跑,股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继续下跌。
本次问界新M7上市,赛力斯和华为双方的宣传攻势全程拉满,大定数量多次宣传
很显然,相比近期销量提升,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董事长、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官网头衔)余承东在问界M7新车发布之后的多轮造势,以及华为近期在自身手机、芯片产品的强势表现和超高的消费者认同度,才是赛力斯本轮股价大涨的主动力。
但站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无论是为了解答后续赛力斯的市场价值将呈现哪种走势,还是以赛力斯的产品销量异动瞥见中国汽车市场的部分发展趋势,都要从三个投资者亟需了解的问题入手:
赛力斯为什么能够实现销量上的快速上涨?这种趋势能否持续?
销量的提升,能否成为赛力斯经营状况的转折点?
华为以及未来小米的加入,究竟会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接下来,就让我们逐一展开进行分析。
赛力斯新M7大卖背后,不是奇迹
首先需要重点研究的,肯定是赛力斯今年10月批发销量的快速变化。
满打满算,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是从2022年初起步的,其首款车型为26万元起售的问界M5,到2022年7月另外上市了32万元起售的问界M7。其中问界品牌整体的销量高峰出现在2022年8-10月,月均销量均已过万。
随后便陷入了“跌跌不休”的状态,今年9-10月的销量连续环比上涨超过100%,靠的就是“新M7”上市带来的新销量。
那么新M7究竟改变了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刺刀见红”。
“老”M7上市之初起售价为31.98万元,在上市3个月后主动降价3万元到28.98万元。而“新”M7在华为对外号称投了5个亿做研发,针对底盘和性能,空间设计和布局,以及最重要的智能驾驶等方面都做了升级的前提下,在全新的五座版(原来只有七座)最低配上,做到了24.98万元起售价。
这个价格,目前恰恰也是尺寸小一号、整体市场定位更低的问界M5的起售价。哪怕要挤死自家另一款产品生存空间,也要降价的做法,拉满了消费者的期待,也间接打压了赛力斯今年6月之后的产品销量。
除了价格变动之外,M7的“新”还体现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上。“旧”M7之前使用的是博世的智能驾驶辅助方案,只有车机使用了华为的系统,而更早发布的M5反而早早地用上了HUAWEI ADS 2.0智能驾驶辅助方案。到了“新”M7,终于也搭载上了跟M5一样的智能驾驶辅助方案,并且也增加了一颗激光雷达,具有高速、城区、泊车等场景下的智能辅助驾驶能力。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买问界M5还是买问界新M7”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选题(当然选问界M7)。同一车企,两款尺寸不同车型在定价上完全相同,绝对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赛力斯(华为肯定也参与其中)之所以那么“着急”选择自我“内斗”,都是因为“外部战争”必须拿下。
从今年1月开始,汽车行业中“价格战”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从特斯拉降价,再到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还有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新能源车企的主力车型基本都降价了5-10%。
断臂求生似的价格大乱斗中,问界“犹豫着”落了下风。在今年5月初问界M7价格还在32万起的时候,特斯拉的Model Y通过降价已经成为了其全新的竞争对手。
原本比问界定价更高的车型纷纷降价的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众多的新车型也“刷新”到了问界两款车型的位置附近。
就拿公开场合对于问界一举一动非常敏感的理想来说。问界M7刚上市时,由于空间差不多大,很多消费者会把问界M7(老款)和理想ONE放在一起比较,前者凭借价格和配置优势,还能在销量上压一头。
随着理想将其产品替换为“L7、L8、L9”的组合产品,尤其是其中的“L7”在诸多规格和参数上与问界M7非常相近,且更突出舒适性、适合多娃家庭,起售价格也仅为32万的情况下,直接打压了2023年初问界M7的销量。
所以当我们再次看回“新”M7,其初期销量的成功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以与老对手“理想L7”的对比为例,现如今配置相近、价格更便宜的变成了“新”M7。
更不要提由华为操刀部分的软硬件、系统给“新”M7带来的加成。就拿新M7智能驾驶能力的硬件“根源”华为MDC平台为例,就是后者自研打造的一整套软硬件带生态的智能驾驶系统。
…………
*本文为妙投会员专享付费内容,上述仅为摘要,全文5178字,即刻加入妙投会员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