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头图|视觉中国
上一期内容的最后我们用房子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实际上房子的案例可以扩展到每一种商品上。人口数量的下降和老龄化的演进直接结果就是总需求不足,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日本在流动性泛滥的同时进入到了通缩的情况。而通缩对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打击是致命的,毕竟没有企业会在商品价格跌跌不休的时候扩大生产。
因此经济就进入到恶性的循环,因为需求不足,所以商品通缩,因为商品通缩,企业没有扩大生产的动力,居民收入减少,需求进一步减少。
除了上期我们讲到的人口问题外,日本经济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其实非常低,并不像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所预期的那样有用。
从历史来看,日本其实一开始还想走供给侧改革的路。在最开始的时候,以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方案制定者,试图通过对金融、政府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来激发经济的潜力,但一方面这种改革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另一方面这两位首相的改革时运不济,一个碰上了21世纪初的科网泡沫,一个碰上了2008年金融危机,结果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
直到2012年安倍晋三上台,用刺激力度更大的政策带动日本慢慢地走出了“失落的二十年”。
但其实超量的财政支出中占比最高的是社保支出。社保支出中大部分都以养老金或者医疗支出的方式支付给了老年人。而我们上一期内容里讲过,老年人在拿到钱之后并没有进行更多的消费或更高风险偏好的投资,因此对于需求和效率的提高程度是非常有限的。
第二项则是基建。大家要知道,中国过去二十年需要做基建是需要从无到有地做建设。而日本作为赶英超美的发达国家,将大量的资金优先投入到基建领域而非技术领域是很大的资源浪费。
本文为妙投会员专享付费内容,上述仅为摘要,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领取七天会员,即刻加入妙投会员解锁音频和全文。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