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日本央行意外“加息”,给全球带来哪些风险?投资者要做何准备?

发布于 2022-12-22 19:22

12月20日,日本央行决定大幅修改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Yield Curve Control, 简称YCC),宣布将十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目标浮动区间从±0.25%上调至±0.5%左右,同时将明年1-3月日本国债购买规模从7.3万亿日元/月提高至9万亿日元/月。

 

日本央行的意外行动导致日元在汇市普遍上涨,日本股市走低。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半年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事件可能就是,由日本央行转向带来的日本冲击。

 

那么,日本央行为何突然转变货币政策?这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投资者该做何准备?

 

核心看点:

  1. 日本央行这一动作的原因是,美联储持续加息推高全球美元融资成本和日美利差,日本央行面临日元贬值、通胀走高等压力。

  2. 日本的“加息”相当于全球最后一个货币宽松的地方收紧了,这会导致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后一个流动性洼地失守,可能在后续造成部分地区出现金融危机,从而使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恶化。

  3. 明年港股预计会是震荡式向上,投资者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对于趋势向上的股票,建议逢大跌再加仓,最好不要追高。

 

1、日本央行意外扩大收益率控制目标区间,这件事是什么意思?

 

首先,这个收益率指的是日本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日本十年期国债是由日本的财政部来发行,买家主要是日本央行。日本央行是一家独大的买家,有定价权,可以通过买入价格来控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之前日本把国债收益率范围定为正负0.25%,也就是日本的国债收益率一旦到达0.25%,央行就会出来干预,国债收益率就不会继续上行了。对应地,国债价格就不会继续下跌了(对于债券来说,收益率和价格是反比关系)。

 

十年期国债比较特殊,在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资本市场上例行假设都是把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收益率来用。所以此次将收益率波动区间由正负 0.25%扩大至正负 0.50%,相当于“加息”的作用。

 

2、日本央行这一决定的背景是什么?

 

2022年,受美联储持续加息推高全球美元融资成本和日美利差影响,一直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日本央行面临日元贬值和通胀不断走高的压力,以及央行不断增持日债对整个日债市场造成明显扭曲。所以,日本央行边际调整政策立场以缓解过大的支撑压力。

 

3、对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长期低利率和日本高储蓄的环境使日元成为国际套息交易(carry trade)中的主要融资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利用它的低息环境给全球提供部分流动性。对于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而言,日本是最大的资金“输出国”。日元计价的外汇市场交易规模为1.25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7%左右,仅次于美元和欧元。

 

如果日本央行最终决定收紧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

 

1)日元汇率急升,日元不再是廉价融资,全球廉价融资货币源越来越少,那么套息交易就不再能做。同时,作为全球流动性的谷底的收益率,日债收益率如果上升,就相当于拉升全球整体的国债收益率,进而相当于拉升全球整体的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和资产的价格是成反比的,那么全球资产价格就会下跌。

 

2)日元套息交易逆转,会使部分其他货币资产遭抛售,换成日元回流到日本,这对全球各大资本市场都有影响。因为以日元做套息交易的规模比较大,一部分去买美债,一部分通过香港到国内,还有一部分到马来西亚、东南亚等地。那么,如果日元套息交易逆转,这些钱就可能回流到日本。

 

3)日元是全球主要货币之一,日本央行的鹰派表态会带来全球金融条件的实质性收紧。货币收紧,融资成本变大,企业和民众的生产和消费被抑制,经济增速趋于下降。而且,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恶化,债务负担加重,可能引发局部金融危机。这些国家通常是外债重的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国家和东南亚部分国家,以及经济衰退严重的内债较多的国家如英、日、欧。

 

4、在这样的形势下,投资者该做怎样的准备?

 

日本的“加息”相当于全球最后一个货币宽松的地方收紧了,这会导致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降低。而且,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因为无法从日本借到钱而出现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会导致全球风险偏好的降低。全球的流动性的降低和风险偏好的降低,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偏好。不过,港股的EPS由内地来定,明年的EPS大概率逐步向上。结合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影响,明年港股预计会是震荡式向上,不大可能会像2017年那样单边向上,投资者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并且,对于趋势向上的股票,建议逢大跌再加仓,最好不要追高。


对于专家的解答,您还有疑问或其他观点,欢迎留言评论告诉我们。如果您是某领域业内人士,愿意分享您的洞见,可以私信小助手(huxiuvip302),我们将在认证后邀请您加入专家库。

本回答由1位专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