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海外充电桩需求迎爆发,将复刻海外光伏、储能的增长逻辑?

发布于 2023-05-10 09:25

2022年海外充电桩行业将迎来全面复苏,继海外光伏和储能订单爆发后,德国、英国、欧盟等多国均设立充电桩补贴,加快实施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其中,德国政府10月批准扩大电动车充电站的计划,设想2030年德国充电站数量将从现在约7万个增加到100万个,增加近14倍。

 

机构测算指出,2025年欧美整体充电桩市场空间合计约731.2亿元;2030年欧美整体充电桩市场空间约2515.1亿元,数量总计达4971.1万个。在国内外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桩企出海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并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

 

海外充电桩有望成为光伏、储能后下一个借助海外市场的红利,迅速发展的行业。那么欧美等海外充电桩的市场、政策情况如何?欧美政策的持续性较差,欧洲针对充电桩出台的政策对市场有多大的影响?海外充电桩市场和国内充电桩市场有何区别?国内企业相较特斯拉有何优势?换电模式是否会影响海外充电桩的想象空间?

 

为解答上述问题,妙投邀请到某充电桩外贸企业英国市场负责人黄先生,为投资者答疑解惑。

 

核心看点:

  1. 美国充电桩市场集中度高,存在一定的政策壁垒,充电桩运营企业基本无法开拓美国市场。欧洲市场集中度低,开放程度高,充电桩运营和充电桩设备都存在很大的机会。

  2. 欧洲市场是中国充电桩企业出海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充电桩设备比充电桩运营属性更好。


  3. 欧美国家均针对其境内的充电桩建设推出了政策支持,部分国家出台了财政拨款的充电桩基础建设,并对充电桩建设项目进行补贴。

  4. 海外市场对充电桩存在明显的需求,政策出台可以推动市场发展,但欧美政策的持续性不如国内。

  5. 欧美人口密度低,公桩利用效率低,但对私桩的需求更大,私桩涉及到to C业务,存在一定的溢价空间,海外市场合理的车桩比会远低于国内。

  6. 开发充电桩海外市场需要海外具体情况更新认证和标准,海外市场考验企业的配套软件等综合实力。

  7. 国内企业在充电桩的功率和成本方面具备优势,欧洲企业抵触特斯拉,对中国企业的接受度更高。

  8. 换电模式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目前商业模式还需要探索,短时间内不会影响海外充电桩的市场。

 

欧美等海外充电桩的市场、政策情况如何?

 

欧洲和美国市场有点差别,不能放到一起讨论。美国是特斯拉的大本营,保有量非常高,还有Chargepoint这种美国本土的大型企业,导致美国充电桩市场的集中度比较高,然后就是一众中小型充电桩运营企业,依托SaaS平台,从巨头手里捡点市场吃,其中有美国本土的小企业,也有海外的小企业。


美国并不是一个做充电桩运营的好市场,一方面美国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更大,市场对其认可度更高。另一方面,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或多或少地都会对本土企业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尤其是中国企业格外难做。


道通科技开发美国市场,单单是一个UL认证就差点堵得其进不去美国市场的大门,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否有一些力量在认证环节给中国企业施加了额外的阻力。


但是给美国市场专供充电桩零部件比较有看点,欧美的充电桩定价比国内更高,而且国内企业在充电桩核心元器件充电模块的生产上具备比较强的规模化优势,成本远低于海外充电模块,像充电模块的IGBT、逆变器、整理变压器件,国内已经能非常成熟的大规模生产了。


中企在充电桩零部件市场优势非常明显,目前很大规模的美国充电桩的核心零部件都是中国生产,然后在美国组装,以后这部分市场一定还是更大。

 

欧洲市场要好非常多,欧洲本土车企对特斯拉这种特别强势的企业起到一定的限制效果,市场集中度比较低,而且欧洲市场的开放度也更好,欧洲CE认证也比美国UL认证简单快速很多,若是国内充电桩企业想在海外有所作为,欧洲市场一定是第一站。

 

在政策方面,欧洲和美国都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扶持力度很大,像欧盟要求成员国主要道路每60公里就要有一个新能源充电站,除了这种政策性的要求,在资金支持方面欧美也给得比较足。


美国、英国、瑞典、法国、德国都针对新能源充电桩出台了财政方面的扶持,或是补贴或者财政拨款用于充电桩建设,德国对于补贴的把控的比较严格,比较考验企业的软硬件综合实力,总体看政策层面,充电桩在欧美市场都是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

 

 

欧美政策的持续性较差,欧美针对充电桩出台的政策对市场有多大的影响?

 

这是一个中外市场的关键性区别,国内市场由政策主导,而国外市场由市场主导,国外的政策起到辅助市场的作用。目前欧美市场的情况是充电桩需求旺盛,目前的车桩比过低,无法满足新能源车的需求,再加上欧洲电价更高,充电桩的经济性远好于国内,所以欧美充电桩是存在明确的需求和前景的,政策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效果。


政策层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毫无疑问会加速欧美充电桩市场的成熟,促进欧美充电桩的发展。而且在欧美政治生态中,发展新能源行业已经基本成为各个政党的共识,对于这种市场存在明确需求的产业,执政党换任后的继任者也不方便中止政策扶持。


当然欧美政策的影响力和持续性和国内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一般欧盟的政策持续性会好一些,美国的变数稍微大一些。

 

海外充电桩市场和国内充电桩市场有何区别?

 

欧美的人口分布和居住环境和国内差别比较大,欧美的人口密度相对更低,公桩能覆盖的人口更低,这就导致公桩的建设密度不能太高,不然经济性会不好。


而欧美的住宅多为别墅,每个别墅自有能停车的院子,而国内大部分都是人口密度非常高的高楼住宅,停车位大部分都是使用公共建筑面积,这就导致海外对私桩的需求更高,而国内对公桩的需求更高。


欧美的这种地区特色就导致合理的车桩比需要达到非常低,才能做到基本满足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私桩意味着TO C业务,品牌效应强的充电桩企业可以存在品牌溢价,国内的公桩就不存在这方面的优势。在合理的建设情况下,欧美的车桩比要远低于国内的车桩比,才能做到和国内车桩比类似的效用。

 

其次是充电桩本身的差异,国内用的是国标,海外基本用的都是欧标,车与充电桩的通讯标准不同,出海的充电桩需要根据海外市场的标准情况做适配。然后认证问题也属于类似的范畴,海外的认证普遍耗时更长。

 

然后中外市场对充电桩的理解也有些差异,海外对充电桩的数字、软件配套比较看重,国内单纯地把充电桩当成硬件,海外要求充电桩具备较好的用户交互系统,完善的支付、信息、充电安全系统,这部分软能力对国内企业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国内企业相较特斯拉有何优势?

 

特斯拉是行业的领头者,可以说在大部分环节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在美国本土。但是在欧洲市场,欧洲老牌车企对特斯拉能形成一定的压制。


国内企业在欧洲的优势就在于欧洲老牌车企更加抗拒特斯拉而不是中国充电桩企业,属于一种借力,欧洲企业更愿意体量不是那么大的充电桩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拓市场,有欧洲本土企业助力和背书,这是国内企业的优势。

 

第二点,特斯拉对超充桩的研发不是特别上心,国内充电桩设备目前已经做到480千瓦的充电桩,特斯拉还是200千瓦左右的水平,可以说在硬件技术上国内企业也存在一些优势。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充电桩企业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成本可以说是中国充电桩企业最核心的护城河,这一点任何海外企业都不占优势,现在是这样以后也不会变。

 

换电模式是否会影响海外充电桩的想象空间?

 

换电目前自身的商业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还比较难做到依靠自身的力量造血,在商业模式上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探索,换电模式只有经济性好了,才能大范围推广。


目前欧美能换电的车型还比较少,换电市场总体不大,一些行业标准都没有建立,短时间内应该都不会对充电桩市场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不过换电这个模式本身还是很有看点的,换电这个模式本身其实是具备非常强竞争力的。未来若是能发展出更加成熟的盈利模式,分走一分部充电市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