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创全年最高,首次突破50万辆。回顾2022年上半年,除一月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均保持在20%以上,3月更是接近30%。
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究竟如何?
里程焦虑,仍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决定因素吗?
里程焦虑应如何解决?有哪些投资机会?
本次关键回答由妙投研究员李赓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本文核心观点:
1.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有所提升,新能源汽车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认可度更高;
2. 消费者的里程焦虑有所缓解,但里程焦虑仍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最大障碍;
3.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其补能方式的发展将是多元化的。
1. 目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如何?
看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需要关注车型的级别。
像是微型车五菱宏光MINI的销量一直领先于其他车型,但是更多可能源于消费者认为其3W左右的价格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并不是真的认可新能源汽车。
微型车在整体汽车市场里面比较独立,放到全局去看,还是紧凑型车的市场更大更重要,有更多的消费者,也占据了更多的使用场景。
放到整体汽车市场去看,如果去除纯电车型,微型车没有进入销量TOP 20,而紧凑型车会占销量TOP 20的相当大一部分。
数据口径:上险量(含进口)
目前微型车的销量虽然还是很多,但是比例有所下降,这也说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有所提升。
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还要分城市来看。大城市的燃油车车牌不易获得,此时新能源汽车更有优势。
数据显示,2022年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均保持在25%以上。其中深圳最高,这与深圳的网约车占比也有一定关系。而新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基本能保持在20%以上,其中杭州和佛山都超过了30%。
销量大涨的6月,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基本保持在25%以上。对比上半年全年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30%以上的城市比例明显升高。这说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有所提升。
数据口径:上险量(含进口)
此外,大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与其充换电设施完善解决消费者里程焦虑也有一定关系。
2. 里程焦虑,仍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决定因素吗?
2021年12月,有相关机构对多款新能源汽车在冬季严寒情况下的续航里程表现进行了测试。结果多款知名品牌汽车普遍存在50%左右的里程折扣,很多车辆续航里程不足标称的一半,有的甚至只能跑到标称续航里程的30%到40%。
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障碍绝对有里程焦虑。
看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需要重点看插混和纯电兼备的车型。插混可以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
比亚迪宋PLUS、秦PLUS、汉都有DM-i的车型上市。过去的插混突出的是性能,即动力增强,它能够部分纯电运行,油耗和国产燃油车基本持平,不会提升太多。全新的DM-i重点提升了燃油发动机的效率,同时结合电池来优化整个动力系统的油耗。
宋PLUS基本可以超越日系表现,超越不算特别多,但是省油可以超越日系表现了。所以比亚迪宋PLUS、秦PLUS和汉车型的销量逆转可以重点关注一下。两个PLUS车型上市就有DM-i车型,汉是今年4月才有DM-i车型,可以看到5、6月汉的插混销量突然拔高。
数据口径;上险量(含进口)
就比亚迪这三款车型目前的销量表现来看,纯电车型的销量表现也不错,说明消费者的里程焦虑有所缓解。不过整体上还是插混车型的销量表现优于纯电车型,说明消费者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里程焦虑。
同时,里程焦虑本身也是车企和行业的痛点。
3. 里程焦虑应如何解决?有哪些投资机会?
解决里程焦虑,加大电池的续航里程只能解决用户在城市中的里程焦虑。长途使用场景的里程焦虑还是要依靠快充和换电来解决。
但是目前快充和换电不能直接评出哪个更好。
快充的背后不仅仅是加大电流或加大电压那么简单。现在建设一个快充充电站,无论是家用电还是工业用电,都会使得电流比较高,这就导致电网的负载会比较高。以目前特斯拉V3充电桩为例,如果2个V3充电桩同时进行最大输出,即500kW瞬时功率,其需求已经可以比肩半个小区的电网输出水平。
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在超高压的充电站里面再建立一个电池,给车快充是用电站的电池充车里的电池,这样的成本会非常高。
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方法不是特别的安全。一方面是电池数量增多了,二是充电速度太快对于电池的热管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从未来的使用场景来看,换电会更加安全和方便。换电只需要将不同车辆的电池进行标准化,然后建立足够多的换电站。那么被换下来的电池就可以用慢充充好,然后用于下一次换电。换电错峰补能的方式相比快充,更能缓解对电网的峰值压力,电网适应性更高。
随着新能源车的进一步普及,其补能方式的发展也注定是多元化的。每个充电方式都有其优势,未来必然会是多种补能方式共存。
十五二十年之后的话,可能还是换电更加普及,但是也会有中速充电、低速充电,也可能会有无线充电,主要还是要看一下整个充放电的这一套网络怎么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