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宁德时代宣布其首创的MTB(Module to Bracket)技术将率先应用于国家电投启源芯动力换电项目,成功落地其换电重卡车型。
双碳背景下,重卡及工程机械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但是重卡及工程机械给电池的布置空间有限且多样化,复杂恶劣的应用场景又进一步给电池系统带来严苛的挑战,阻碍了电动化快速发展。
此次MTB技术将模组直接集成至车辆支架/底盘,将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40%,重量减轻10%,并通过其独创的U形水冷系统解决散热难题,为换电重卡及工程机械电动化提供了更优解。
那么此次的MTB与以往的CTP、CTC、CTB相比有何区别,其应用在重卡上有什么优点?U型水冷系统相较麒麟电池(CTP3.0)的水冷板有何区别?MTB技术是否会对其生产线有较大影响?电池包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
本次关键问答,妙投邀请到某上市公司高级Pack工程师为投资者答疑解惑。
核心看点:
本次宁德时代推出的MTB技术组合比较灵活能够满足重卡车型的差异化使用需求;冷却效率提升也使得电池系统寿命较同类产品提升2倍以上,符合重卡车型对经济性的要求;体积能量密度提升使得重卡车型的操控与安全性能提升。
麒麟电池和MTB都是三面冷却。麒麟电池冷却的是两个大面和一个底面;MTB冷却的是两个侧面和一个底面。U型水冷板是用底面的液冷板替换了原来两边的金属边框,实际上没有太新的技术在里面。
MTB技术的生产线基本上可以和原来的共用,只是有一些辅助的地方需要有所更改。
那么此次的MTB与以往的CTP、CTC、CTB相比有何区别,其应用在重卡上有什么优点?
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集成方式是CTM,即“Cell to Module”,它代表的是将电芯集成在模组上的集成模式。总的配置方式是:电芯-模组-PACK-装车。但模组配置方式的空间利用率只有40%,电池一体化逐渐成为行业的重点研究、应用方向。
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些基本概念:C-Cell(电芯)、M- Module(模组)、P- Pack(电池包)、C- Chassis(整车底盘)、B-Bracket(车辆支架/底盘)、B-Body(车身)
关于CTP、CTC、CTB的对比已有相关内容,通过下表我们可以再简单再回顾一下。
表:CTP、CTC、CTB技术对比
技术名称 | 基本特点 | 优势 | 劣势 | 代表企业 |
---|---|---|---|---|
CTP | 电芯-电池包-整车 | 结构清晰,模块化较强,便于电芯更换和维护 | 结构冗余度高,同容量重量更大 | 比亚迪/宁德时代 |
CTC | 电芯-整车底盘 | 容纳空间更多,提升电池装车量 | 对电芯与底盘之间结合的组装、焊接工艺要求高,且不便于电芯维护 | 零跑/特斯拉 |
CTB | 电芯-整车车身 | 保证轻量化和续航的同时保证了车身结构强度 | 不便于电芯更换和维护 | 比亚迪 |
来源:中国电池网、易车网、比亚迪发布会,中信证券研究部
电池包的制作分乘用车和商用车,乘用车指的是一般家庭用的轿车、SUV等,而商用车指的是一些卡车、牵引车等。
本次宁德时代推出的MTB应用于换电重卡车型,是将模组直接集成至车辆支架/底盘,中间跳过了箱体的部分。首先我们从它官网发布的示意图就可以看出来,其组合比较灵活,这能够满足重卡车型的差异化使用需求,且更便于模组的更换保养。
图:MTB成组方式
来源:宁德时代
另外,冷却效率提升使得其工作范围更宽(官方给出的温度区间是-35℃-65℃),一旦发生热失控,冷却板会迅速吸收其热量,降低其发生热失控起火的风险。冷却效率提升也使得电池系统寿命达10000次,较同类产品提升2倍以上,符合重卡车型对经济性的要求。
体积成组效率提升方面,MTB跳过了中间箱体的环节。我们现在设计的电池包都有上盖,并且上盖距离电芯的顶部还有很多的空间没有被利用。将上盖取消之后,整体的高度就降下来了。
能量密度是指电池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释放的能量,分别为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MTB是通过提升空间利用率来提升体积能量密度。这使得低框架设计可行,整车重心能够降低21%,提升了重卡车型的操控与安全性能,满足其在复杂恶劣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针对于宁德时代宣传中的“将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40%,重量减轻10%”,这个具体的数字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待,因为实验条件下,很少都是这么整齐的数字,但是应该会比较接近这一数字。
U型水冷系统相较麒麟电池(CTP3.0)的水冷板有何区别?
麒麟电池和MTB都是三面冷却。麒麟电池冷却的是两个大面和一个底面;MTB冷却的是两个侧面和一个底面。所以其实MTB的冷却效果没有麒麟电池好。
二者的工作温度区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这不仅仅是和冷却系统有关,还与电芯的体系有关。麒麟电池主要是应用于乘用车,而新发布的MTB则是应用重于卡。相对来说,乘用车的要求要比商用车更高。
电池的冷却系统原来只冷却一个面,现在冷却三个面,对水冷板的厂商来说,可能是一个机遇,因为需求量变大了。
水冷板是由两块板组成的,一块板是平板,另一块板是有流道的板。其中有流道的板是靠冲压机将其冲出一定的流道,然后将两块板放入钎焊炉中结合在一起。水冷板通过冷却液在流道中循环流动来给电芯降温。
U型水冷板的创新在于其提出来这种组合形式。原有的水冷系统只有底面是液冷板,而两边是金属边框,U型水冷板是用底面的液冷板替换了原来两边的金属边框。这样组合之后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实际上没有太新的技术在里面。
MTB技术是否会对其生产线有较大影响?电池包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
电池包的生产有两道重要的工序,分别是焊接和涂胶。焊接方面主要依靠焊接机器人完成,焊接机器人的轨迹是可以通过程序重新设定的;涂胶方面也是由机器人操作的,涂胶的轨迹是可以在线编程更改。因此,MTB技术的生产线基本上可以和原来的共用,只是有一些辅助的地方需要有所更改。
电池包未来的趋势取决于其他友商是否会跟进这些技术。跟进也要在它的产品出来之后再去做进一步的拆解以及设计论证。所以友商再去做的话,其实是落后了一步。
这就和现在的麒麟电池一样,麒麟电池七八月份就已经发布了,发布的时候也只是放了一些图片,大家都没有真正地见到麒麟电池。所以现在即使友商想去模仿的话,也无法仿出来,因为还有一些更细节的设计在里面。
业内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电池包的终极解决方案是CTC,特斯拉在柏林的工厂生产的特斯拉 Model Y 已经实现了CTC,但是这之中还是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
首先是现在都电芯相对于B级车5米长的车架来说比较小,如果集成到车架上的话,装配会特别繁琐,对现有的产线改动会特别大。
特斯拉柏林的工厂是新建的厂,不存在原有产线改动的问题。而对国内厂商来说,想要实现CTC就要把整个产线全部改掉,改造成本会比较大,或者也只能再另建工厂。
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将电芯集成到车架上去,后面的维修较难。原来的电池包可以从车身上拿下来,将坏的部分替换掉就可以,集成到车架之后无法取下,对维修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点。
像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一样,搭载CTC技术的车型部分位置出问题很难维修,如果整车一起维修,那么现在所有的4S店都要改造。所以现在实现CTC技术的时机还不太成熟,成本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