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两者都对能源领域作出了重要部署,区别是前者的规划更长远,后者主要对2023年的工作做出安排。
那么,根据这两份文件,我们可以展望2023年我国能源有哪些投资机会?投资时又该留意哪些风险?妙投邀请能源行业专家张先生来为我们做解读。
核心看点:
到2035年,我国能源投资机会主要在两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建立统一大市场。
我国的天然气基础设施是短板,投资机会是管道建设和内河沿岸建设接收站以及加注设施。
电网的改造会使虚拟电厂相关企业受益,而不是电网本身。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城市燃气公司并购重组,并且利好安全或数字化产品做得深入的企业。
去年煤炭在资本市场有好的表现,2023年可能会延续。
俄乌冲突及俄欧关系、中国经济情况、中美关系将成为2023年能源投资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机遇和风险并存。
1、《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中有哪些涉及能源的内容?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纲要》中与能源投资机会有关的主要是两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建立统一大市场。
1)基础设施投资
《纲要》提出,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那么,煤、石油、天然气、电中,哪种能源的基础设施是我国的短板呢?
(1)煤炭,重点是在煤炭清洁化利用。在建的煤炭的主要运输通道其实是比较少的。《纲要》只是笼统地说“优化建设蒙西、蒙东、陕北、山西、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提高煤炭铁路运输能力”,没有详细规划,因为基本上投资得差不多了。而且长期来看,煤炭要被替代,或提高它的清洁利用水平,所以没有展开规划。
(2)石油,国内现在大的产量和进口的比例基本维持稳定。只是国内2022年产量超过2亿吨,70%多还需要进口补充,所以不会有很多新建基础设施。石油的基础设施主要是输油管道,已经比较完善了。
(3)天然气,相对来说是短板,需要基础设施投资。
天然气运输贸易分两种,管道气和LNG。
管道气需要建管道。目前我国主干管道13万公里左右,与我国国土面积相近的美国已经有37万公里了,差距明显,所以我国天然气主干管道的新建空间比较大。
LNG需要建接收站,也就是码头。目前国内已有23座投运的LNG接收站,总接收能力超过1亿吨。从2021年中国进口量7763万吨来看,LNG的接收能力有很大富余,也就是说LNG基础设施是够用的。
而且,由于俄乌冲突导致国际LNG现货价格较高,2022年我国LNG进口量减少。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2022年1~11月份进口LNG5,688万吨,同比减少20.3%。(2022年1~11月份进口管道气4,212万吨,同比增长9.7%。总体上,2022年进口天然气会有较大的降幅。)
根据目前形势,大家对2023年LNG消费量也不乐观。2022年12月19日,欧盟各国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能源部长会议上达成协议,将天然气价格上限定在每兆瓦时180欧元,约是56美元/mmbtu,高于多数时期东亚天然气现货价格。由此看来,欧盟预料俄乌冲突会持续,所以他们要为2023年储气设定基调。按此价格,很多地方尤其是美国的天然气都被吸引到欧洲,到东亚的就会减少。
那么,对于国内天然气消费端的投资机会:一个是国内管道建设。气态管道的运营方是国家管网集团。建设管道,会用到管道材料,其中做铸管的企业有新兴际华等,做压缩机的企业也会受益,比如杰瑞股份等。
另一个是在内河沿岸建设接收站。现在的接收站基本都在沿海,其实可以建在内河沿岸(主要是长江和珠江),即“海进江”江海联运。这点国家很早就提出,在《纲要》中又特别提到。现在实现还有很大的障碍,所以《纲要》提出“加快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负责疏浚港口、拓宽航道的企业有中国交建等,而且它现在还有两个LNG接收站在建设中。
我觉得这可以和LNG消费相结合。以前进口LNG只能运到上海等沿海地方,再换用槽车往内陆运;现在可以直接船运到武汉。水运是最便宜的,可以推动内陆的天然气消费。在双碳和绿色发展的主基调下,国家逐步推进长江等地的轮渡货船用LNG或者用电作为燃料,取代油,因为前者比后者清洁很多。如果推行,需要在沿江建设LNG加注站或者充电站。预计主要是以LNG为燃料,因为目前用电存在续航能力上的技术障碍,那么这将拓宽LNG的消费市场。
(4)电网,我认为电网的改造可能会令虚拟电厂相关企业更受益,主要的机会是在运用数字化技术来提高电网调度效率,比如国网信通、国电南瑞等,不是直接投资电网本身,因为已经投资过好多轮。
(5)新产业新产品,《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关于新能源的投资机会,可参考之前发布的关键回答文章,在此就不展开了。
2)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纲要》提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通过改革来释放红利,在油气领域,2019年成立国家管网公司,行业竞争性逐渐提高;在电力领域,这几年一直推电力现货市场,产生联动,使虚拟电厂收益增加。
这里还有公用事业的投资机会。公用事业的城市燃气,会有一些重组并购,这里存在投资机会。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压缩供气层级,原来输送到用户要三级,现在可能要两级。如果压缩层级,至少市的能源公司和城市燃气公司需要大规模重组,以前属于某大型燃气公司下面的公司现在可以单独上市。去年和前年有很多这样的公司单独上市,比如嘉兴燃气,将本地城市燃气业务上市。公用事业稳定性好,养老金等愿意投,但是不会突然有个暴利。
而且,公用事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较高,会有一些安全、数字化的投资机会,主要是某种安全或者数字化产品做得比较深入的企业,比如燃气领域的做传感器或表计公司。智能燃气表,我注意到有一家浙江的企业叫金卡智能,它的表有远程监测、交费等功能。
2、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能源领域的投资信号?
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提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这和《纲要》提出的基础设施投资对应。
还提出“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其实它不构成投资机会,因为要看具体产品,比如煤炭、天然气进口多少还是根据国际市场价格。预计2023年进口量,天然气和2022年的差不多,不太会有大增长;石油可能持平或略有增长。
去年煤炭企业股价亮眼,我觉得2023年会延续。主要因为长期来看,煤炭和天然气相互替代,同等热值的天然气价格高出很多,煤炭性价比更高。国内又有生产,在俄欧冲突、中美僵持的局面下,用国内的能源更安全。
我国生产的煤一半以上用于发电,现在煤炭生产的集中度也挺高的,大型煤炭企业比如晋能集团,与大型发电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协议。长期供应协议,可理解为约定2023年一年大概按照什么公式来结算我们的煤,价格相对稳定,而不是按照现货市场的变动价格。
此外,尽管国家前两年一直在推行替代煤炭的政策,但是受俄乌冲突影响,天然气价格高居不下,没法大规模用天然气去替代煤炭。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推行天然气发电,但天然气价格高了,可能广东用得起,但是到河北等内陆省份还是得用煤电了。
叠加,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不稳定性,水电少了水也没法发电,关键时刻还是要煤炭去保障基础负荷。煤炭的机会在这里。
2)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觉得它是综合的机会,新型能源体系里面包括了数字化的管道和电网体系,智能化、数字化管道和电网体系的相关企业可以关注。
3)切实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
这里和《纲要》中“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对应,给油、气、电的民企可能带来一些机会。比如,油气领域的民企进入油气勘探上游的几率会更高一点。以前也可以进,但受制于各种预期,它们不愿意进去。电力领域也是一样的。
3、2023年能源领域的投资要留意哪些因素?
第一个因素,俄乌冲突以及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
因为俄罗斯跟欧洲的关系很差,俄罗斯为了把欧洲不要的气卖到东部来(主要是中国或者印度),那么要修管道。
而且,如果中国进口俄罗斯的管道气多了,那么进口的LNG就会少一点。
所以,抛开俄乌冲突结束外,如果俄罗斯与欧洲以这样的关系长期相处下去,国内上市公司如果能寻找到一个路径,从俄罗斯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就可以获利,而且是一个收入快速增长的机会。这样的公司主要是几家大央企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下面的贸易公司。目前为止,没有谁已经清晰地打通了这个路径,因为俄罗斯被欧美制裁,好多企业其实是不太敢做,或者还在“怎样把这生意做起来,又避免被制裁”的摸索中。
第二个因素,中国的经济情况
经济状况反映在能源上。比如去年经济表现不太好,进口LNG下降了20%,交通领域的成品油的指标也不太好。那么,管控放开后,疫情的发作和反复将会是影响经济的很大不确定因素,进而影响到能源。
如果今年中国经济与去年持平,一些能源产品可能有出口的机会。我国的炼油能力很强,一部分进口原油生产成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如果国内用不了,就有出口创收的机会。炼油的相关企业有恒力石化、恒逸石化、荣盛石化、东方盛虹。天然气方面,去年已经有公司公布,会根据市场间套利的可能性,把手里的一些资源卖到欧洲,这在之前的关键回答中提到过。但不确定性也很大,去年有段时间欧洲LNG价格也跌到很低。煤炭运过去不太经济。
此外,中美关系也可能影响到能源的供应,美国2022年已是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其经济政策也对全球能源供应链和贸易流向产生影响。
对于专家的解答,您还有疑问或其他观点,欢迎留言评论告诉我们。如果您是某领域业内人士,愿意分享您的洞见,可以私信小助手(huxiuvip302),我们将在认证后邀请您加入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