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释放哪些投资信号?

发布于 2022-11-26 12:07

11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八部门印发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时间,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成为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区、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区、产城深度融合领先区。

 

《总体方案》从健全科创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推动科创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科技赋能金融、夯实科创金融基础、扎实推进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政策措施。

 

那么,《总体方案》包括哪些重点内容?这份文件的政策将会令金融机构受益吗?利好哪些行业?释放怎样的投资信号?

 

核心看点:

  1. 《总体方案》是对二十大精神的落实,映射出我国集中有限的金融资源去支持高科技含量的行业,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生物医药是政策主要支持的方向。

  2. 文件提出19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完善科创金融银行服务体系,商业银行成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更好地将央行的钱传递给科创类领域的企业。

  3. 我们可以从中美两国冷战的角度去看投资项目,当对方不分享知识产权、不给支持了,就只能自己去搞。没有钱科技肯定搞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用全部金融资源去发展科技创新。站在时代背景下去看,就会发现这个文件的出台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

  4. 这项政策很难带来给金融机构带来特别大的益处,因为金融机构讲的是规模和风险,规模要大,风险要低。科创企业明显比房地产、传统制造等企业的风险更大,同时还不一定能赚到更超额的收益。

  5. 传统银行的估值低,一个原因是它们未来要承担很多政治责任、落实很多政策,而政策不一定对它们的发展有益处,甚至可能打开了风险窗口。

  6. 现在创业板、科创板只允许有科技含量的企业上市,对于股权投资机构没有好处,因为所有资本都往几个行业里涌,估值会涨起来,却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7. 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整个金融行业的生态变了,用有限的资本去支持有限的产业,而不是像过去10年那种资本无限大爆发去支持各种行业。

  8. 个人投资者应该关注政策支持的行业,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这些产业,别的产业不用看了。

 

1、《总体方案》有哪些重点内容?有何意义?为何将这几个地方打造成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

 

这份文件是经国务院同意,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方案,所以效力是比较强的。由人民银行牵头,那么金融主要由央行来管。

 

这个方案主要是对长三角地区去支持。而在二十大报告里也对区域发展做出了描述,重点点明发展长三角地区。全国重点经济区有:长三角,珠三角的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

 

那么为什么长三角在其中非常特殊?因为长三角是先进制造业的集中地。这点可以从今年上海发生疫情对于中国制造业影响很大看出来。长三角的模式基本是上海接单并提供金融相关的支持,相应的订单分发到长三角的各个企业制造,然后由上海港口交付。上海主要提供金融服务和科技服务,是长三角的领动,与江浙沪皖几个省联动。

 

上海有非常多的好公司,比如中微电子、上海微电。江浙沪企业的质量很高,其中包括好的医药企业,浙江和江苏是制造强省,而且是先进制造。以合肥为代表的安徽省承接了江浙沪的订单,相当于是中级制造业转移到安徽。同时,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做得特别好,比如做面板的京东方,做存储的长江存储,合肥本土也有好的先进制造业,像科大讯飞等,本身合肥也具备了先进制造的条件,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所以,江浙沪皖形成了一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上是这个文件的背景。那么对这些区域的科创企业做金融支持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从二十大报告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下一步对产业的支持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生物医药都是政策主要支持的方向。

 

而这份文件是提出对长三角先进制造企业的定向的金融支持。来看这份文件的具体内容:

 

1)基本原则,大力增加科创金融的有效供给。

 

有一个背景是,在2017年以前,咱们国家的金融政策是总量的政策,是对于整体的降准或降息,或者对于整体贷款的支持。但从2017年后,尤其是疫情之后,金融方面的政策更多是精准。

 

这几年在一级市场的项目里,更多是支持科技创新类的项目。不带有科技创新含量的项目,就只能去主板去尝试,但主板对体量又有要求:营收、利润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在主板上市。这导致对于很多传统行业,只有行业内很大的企业才能去上市。

 

于是一级市场的融资就集中在国家所支持的行业里,这在二十大报告里面也都提到了,有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这些行业。

 

十九大报告里鼓励中高端消费,在二十大报告里面完全就找不到了,而且还明确反对奢侈浪费,要合理消费,这是非常大的不同。

 

总体上,无论是一级市场的股权融资,还是金融政策配套,都是集中在科技创新的项目上去集中。这个文件映射出咱们国家用有限的金融资源去支持高科技含量的行业,与咱们国家现在的金融政策的方向一致。

 

2)提出19项措施,金融行业的所有子分类机构该如何去支持科创企业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完善科创金融银行服务体系,这是因为银行的体量最大。商业银行要搭建相应的部门——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创新的融资归口在这个部门,不和其他的贷款混在一起。原来考核总体,什么项目都能算成科技类的项目;现在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将贷款用来支持什么样的公司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每年 KPI放多少贷款收回多少,产生多少利息都可以考核,这是非常精准的。这样能更好地将央行放的水引到这些企业上面。

 

第二条,丰富科创金融组织业态。保险证券基金融资担保都提到了,这是针对整个金融行业资源的调度,不是针对大行业喊话,而是告诉每个金融子行业,在这几个区域怎么干。

 

第三条,补齐科创金融辅助产业链。这块挺有意思,对于科创类的金融项目,做评估或做审计挺难的,因为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评。按照原来银行的评估体系,如果给科创类企业贷款,那就需要厂房抵押、设备抵押、信用担保等,相当于以对待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方式去对待科创类企业。

 

现在归口到科技金融事业部,意味着可能银行的放贷标准也会变,科技创新类企业或许可以不用设备来抵押,可以用知识产权IP等做担保,加速市场化。通过中介服务等科创金融辅助服务机构更加顺畅地把央行“放的水”给到科技创新类企业。

 

第四条,优化科创金融产品供给。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软件、大数据等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公司拥有的 IP资源、数据资源,可以用来做资产评估。

 

还提到支持商业银行运用远期不明利率定价机制开展无还本续贷,这个很重要。很多企业做续贷,需要把本金和利息一起还给银行,银行再放一笔,才算是完成了一个滚动的续贷。但现在相当于是不还本,续贷就好了,给初创企业或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企业现金流一个很大的支持。

 

第五条,推动科创金融业务创新,支持保险公司研发推出符合科创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比如生物医药的相关责任保险、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相当于是从保险层面给予支持。科技创新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保险,就出什么样的定制化的产品,这样可以分担风险。

 

第六条,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跨区域合作,这是联合授信机制。比如某个科技创新企业去宁波银行去申请贷款,如果宁波银行给了一个亿的授信额度,那么它可以拿着宁波银行的授信合作证明去无锡银行去申请贷款,也可以申请一个亿授信额度,因为宁波银行和无锡银行可能未来是互通的。

 

第七条,鼓励跨境投融资创新。许多科技类企业有一些专利 IP都是并购来的,典型的像做工业软件的上市公司中望软件,它的一个核心IP就是从美国收购的。如果要去收购这些核心IP,帮助企业进行科创发展,那么需要这种海外融资,那么国内的银行就得支持。

 

第八条,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畅通科创企业上市融资渠道。科创类企业只要技术含量够高,去申报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就很容易,其他的企业是靠边站。所以,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完全进入了以科创为导向的体系以后上市的公司,除了体量很大的,大多数都会是科技创新类的,不像前两年一堆食品类、消费类没有技术含量的公司上市。后者以后上市就很难了,除非是行业的前几名,收入已经达到几十个亿,利润已经几个亿,报上海主板或深市主板可以。这是跟原来最大的不同。

 

所以,我现在非常核心的一个观点是,要用战时这种心态去看投资项目。也就是从中美两国冷战的角度去看:如果冷战,靠什么、怎么样去打败对方,因为对方不分享知识产权了,也不给大力支持了,就只能自己去搞。

 

虽然科技不一定能用钱搞出来,但是没有钱,科技肯定也搞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用全部金融资源去发展科技创新。站在时代背景下去看,就会发现这个文件的出台是顺理成章的、自然而然的。

 

第九条,支持实验区内的企业债券融资。和债权的不可交易不同,债券是可以流通的、可以交易的。支持相应的科创企业去申报,可能利率会很高,但至少给科创企业一个新的渠道。

 

第十条,强化股权投资基金培育引导。其实现在在一级市场,只有几个行业能投,支持带有科技创新含量的企业。而没有科技创新含量的企业,比较难再找一级融资了。

 

以后餐饮类大消费的企业,要么去报H股,要么足够大去上A股的主板。做辣条的卫龙食品,原来报过A股,没上去,然后去报H股了,H股现在已经问询完了。

 

第十一到十三条,科技赋能金融,优化金融科技生态。提出金融科技对于5G、物联网的专项支持。加强金融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相当于是对科创金融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最后,扎实推进金融风险防控。科技企业容易失败,比如生物医药,可能一个药推进到二期临床时,发现一个核心管线失败了,那么这家企业的贷款、信托该怎么要回来呢?这是个问题。提出强化科创金融风险连联防联控等。讲到风险,只有这一条,说明风险的防控不是关键,关键是怎么做好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

 

整体看,这个文件是对二十大精神的落实,是从央行层面的落实,和对于长三角的纵向的落实。

 

2、这份文件的政策将会令金融机构受益吗?释放怎样的投资信号?

 

虽然企业和金融机构是共同成长的,但是很难带来给金融机构带来特别大的益处,因为金融机构讲的是规模和风险,规模要大,风险要低。

 

很明显科创企业不像传统的制造业,呈现散点化,规模也不会那么大,最终只能爆出来一些比较好的公司,但永远是高淘汰率的,不像原来传统行业是大家各管一摊。科创企业是存量博弈,大部分项目都会失败。

 

科创企业明显比房地产企业、传统制造企业等赚钱能力更强的企业的风险更大,同时还不一定能赚到更超额的收益。那么,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对金融机构来说没什么好处。这个文件不是帮助金融企业去扩大营收规模,扩大利润,而主要是帮助把钱要引到这些国家支持的一些产业区。

 

前两天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大家思考:为什么给传统银行那么低的估值?不是因为它是国资而给它估值低,是因为它未来的增长承担很多政治责任,要落实很多政策,而政策不一定对它本身的发展有益处,甚至可能打开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窗口。

 

这份文件里第一项是专门成立部门来做这件事,那么对这个部门的融资考核标准就不一样了。给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贷款,要求抵押率要达到多少,完成什么样的风控,达到什么样还款。而给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这些可能就都不重要了,文件里还特别点到了在续贷时都不用还本,把息给付了就完了。

 

比如,一个医药企业就一个亿资金可以用,其中七八千万都耗在临床上了,要企业怎么还这一个亿贷款?在原来,企业可能是找一些过桥贷款,先把本金和利息凑齐还给银行,然后银行再给企业发新的授信额度。中间过桥可能要找别的资金源。现在付个利息直接就续了,没有压力了。这在企业层面其实帮助很大,相当于无限展期。只要这个企业活着,而愿意还贷款,那就无限展期,实质上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文件里对风险控制就提了一条,言下之意是金融机构要把这个任务完成,但是风险控制该怎么干自己去想,用先进的工具也好,用联合授信也好,用别的办法也好,但把事给办了,所以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对金融机构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此外,现在创业板、科创板只允许有科技含量的企业上市,对于搞股权投资的有好处吗?没好处。因为只有个别行业能投,所有资本都往那几个行业涌的话,估值也起来了。稍微好点的项目都可以估值都很高,股权投资机构却还得承担更多风险。

 

机构还想投一些很赚钱的项目,像海底捞、卫龙、九毛九,挺赚钱,但是机构投它是为了要它上市的,它上不了市、它去H股上市对机构来说没有意义,再赚钱也没意义。

 

可以看到,整个金融行业的生态变了,用有限的资本去支持有限的产业,而不是像过去10年资本无限大爆发去支持各种行业。现在是只要企业有科技创新的属性,就有无限资本给提供,各种政策给支持。

 

这政策不是全国性的,因为首先优质科创项目相对比较少,一些落后地区产生不了这样的项目,其次可能坏账率会提高,就造成实质性风险。这份文件支持的区域的项目质量更好,风险低一点。质量好是指成长快、未来更容易盈利,比过去更容易上市,也更容易把钱给还上。这几个已经有了比较优势的区域,就应该这样定向去支持。

 

个人投资者可以从这份文件中看到二十大精神的落实,也就是政策支持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这些产业,别的产业不用关注了。


本回答由1位专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