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国常会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为响应国常会的决定,近日卫健委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各省市积极响应政策,国庆期间密集发布新基建贴息贷款落地情况。
此次财政贴息贷款原则上对所有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放开,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元。中央财政贴息2.5%,期限2年;贷款利息不多于3.2%,相当于补贴后利息小于等于0.7%,接近免息,支持力度明显。
此次贷款总额1.7万亿,贷款覆盖领域包括医院、高校等9大领域,如果平均分配,预计医院将获得2000亿左右的资金支持。贷款使用方向包括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
有分析认为,此次财政贴息贷款有望阶段性释放医疗机构采购需求,推动今年四季度及明年医疗设备采购高峰期。
那么,此次贴息贷款政策的意义是什么?利好哪些领域的医疗设备企业?投资者如何布局医疗设备赛道?
核心看点:
这项政策有助于提振市场对医疗健康板块的情绪,但算不上是对行业的巨大利好。
医疗设备板块整体受益于该政策,直接受益的主要是手术设备和影像设备企业,预计能从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业绩上看出来。
投资医疗设备企业有两条主线,一是选择有自己核心部件的,有自己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二是能把设备卖到全球的企业。
现在医疗健康板块正从底部走出来,会有一波板块性的行情,达到一个平台后开始磨出一些细分行业。DRGs的负面影响现在还没显现。
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去刺激医疗新基建,更多可能是为了支撑社融,同时为迟早到来的疫情后放开做准备。
1、此次贴息贷款政策发布的原因/意义/作用是什么?
医疗新基建,被提出得较早,但在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被提出,到今年六七月份就很明确了,但市场一直没太大反应。叠加,整个医疗健康板块处于持续调整中,负面政策多于正面政策,所以医疗新基建一直在逆风中。
后来脊柱、IVD集采落地,集采结果好于预期,又有2000亿贴息贷款的支持,市场发现医疗行业受集采的边际影响可能到了最大值,开始走向回暖,于是整个医疗板块就亢奋了。
从交易面上来说,基金对医疗健康的配置从最高点的16%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的8%,处于极度低配的状况。这一消息引发了国庆前医疗设备板块开始反应,有龙头走出来,直到上周才全面发酵、多点开花。
医疗器械设备的市场容量是8000亿,那么贴息贷款2000亿,预计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如果这个数字是给高关注度的新能源行业,就感觉非常轻松。比如,前段时间通威股份拿了百亿订单,市场并没什么反应。但2000亿对于处于低谷的医疗健康行业就是很大的刺激。
但还有一个问题,2000亿的欠息贷款落地后,明年是否会继续?这不得而知。设备购置以后,通常不会一两年就更换。尤其对于CT、MR,使用十几年才会换,中间会有保修,但跟当初购买的价格没法比。比如,一台高端CT耗费1,500万,不可能用一两年就换。所以我认为这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但如果说是巨大的利好,可能真的谈不上。
经过一系列政策确认,投资者认为医疗健康行业已经逐步脱离集采的影响,逐渐定价,正好又处于极低配置时期,这时候可以考虑配置一把。
还有一个细分影响。据我所知,这次会有一些配套政策,鼓励买国产设备,甚至不包括本地生产的海外设备,只买国产的。这会给整个医疗设备板块一个向上的动力,投资者觉得医疗设备板块要重回景气度。即便是估值不低的迈瑞医疗都涨停了,足以看出市场的亢奋度有多高。
2、利好哪些领域的医疗设备企业?
从政策本身来说,直接受益的主要有:1)手术室使用的设备,监护仪、麻醉机,内窥镜等;2)影像设备,CT、MR等。高端CT的价格大概在1,500万,终端的在1,000万,低端的在500~600万;MR可能更贵一点;内窥镜便宜点,每套一两百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健康行业很大,后期会根据景气度变化会出现分化,产业整体有非常高的增速是很难的。“十四五”规划里,对于医药工业的整体增速在5%~8%的区间,跟其他热门行业相比,差距蛮大的。
后续各个医疗器械设备子赛道的景气度会非常不一样,我倾向于寻找景气度真正所在的细分赛道;我认为整个行业亢奋、呈现出偏贝塔的走势是挺难的。
虽然集采的边际冲击已经差不多到位,但接下来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挑战还是很大的。在于什么?在于使用DRGs支付方式结算。
据我所知,今年年底开始全面使用DRGs结算。不是部署,而是全面地去使用了。原来的收费方式相当于按项目收费,有一项算一项,比如说检查、药物,然后从医保扣钱。按DRGs结算后,一个细分病种对应一个具体的收费包,该收费包有金额上限。若费用低于收费包的金额,省下来的就是医院的利润;超过了这个金额,医院需要自付。DRGs对于医疗健康行业的冲击尚未完全显示出来,会逐步显示。
我认为集采最狠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接下来会比较温和,行业进入常态化的集采。而且并不是万物皆可集采,前几天国家卫健委刚刚公布消息,表示种植牙不会由医保来结算。大家觉得好像只要是集采,就会对行业形成大的冲击,但其实如果医保不结算,没有量,都是自付,就不太可能有巨大降幅。因为对厂商而言,放量才愿意用价格来换。国家医保局进行集采更多是顺应民心,最后不一定会有多大效果。我不认为对医疗设备集采会有像对药品集采和耗材集采那么大的降幅,因为医疗设备一致性比较弱。
所以我认为,集采基本上是该采的都采了,该降的也都降了。现在发现集采过程中存在一些后遗症,比如产品质量或者供货跟不上,就开始倒往回倒车,发现可以针对脊柱、骨科等耗材放松一点,不用那么狠。
但DRGs的冲击是刚刚开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不知道实行DRGs后医院会怎么决策,用量会怎么样。我觉得这会是周期较长的过程:从DRGs落地,到看出来它的影响,可能是两年后的事情。或许那时才能看到在医疗健康行业里,哪些公司真正能够从非常严格的DRGs控制费用中走出来。现在更多是在交易层面,因为现在医疗健康配置太低了,有一些边际的利好就会使整个板块亢奋,但未来更加趋向于分化。
3、政策将在多长时间令相关企业受益?当前是否是配置医疗设备的好时机?投资医疗设备的逻辑是怎样的?哪些因素决定企业的投资价值?
1)关于使用贴息贷款购买医疗设备,使医疗设备企业受益的时间
医疗设备很少像耗材那样被集采,因为设备和设备之间差异太大,所以购买医疗设备基本上都是医院自己招标。
申请贴息贷款的过程是这样的:中央发通知到卫计委,卫计委通知到各个市卫计委。各单位在国家发改委的网站上填报相关需求,银行在获得意向后进行财政审核发放贷款,医院获得贷款后进行设备招标,招标完毕凭借相关单据汇总到银行与国家的管理机构申请贴息。
目前在没有明确目录的情况下,大部分设备还是需要医院自行购买,所以这个时间会根据设备的情况,比如购买一台高端CT和购买一台胃肠镜是一千五百万和一两百万的区别,完全不一样。我认为,要根据设备的货值来看,货值越大,决策时间越长,从业绩反映上来说,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应该能明显看出来。
2)投资医疗设备的逻辑
从长远来看,配置医疗设备赛道有两个逻辑。
第一,企业的产品有自己技术壁垒,难进集采的,不同质化。我在一级市场的项目里看到很多做CT、MR的,有的在一级市场的估值也就二十多倍,这估值在一级市场就很低了。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组装的,它的设计可能都不是自己做的。虽然可能会有自己的非核心零部件,但核心零部件没法自己做。这个核心零部件里面主要的部分,是目前无法国产替代的。
为什么国产替代并不是很好做?我认为,高端医疗设备的制造门槛可能一点都不比半导体低,甚至医疗设备的国产替代可能还更差一些。半导体还好一点,比如我们的国产替代在封测方面就已经做完了,市占率已经蛮大。而医疗设备的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难度还是很大的。
所以,如果要投资,要投这种有自己核心部件的,有自己设计、制造能力的。像联影就不错,一些核心零部件是它自己做的,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实力。
第二,要投能把设备卖到全球的企业。典型的就是迈瑞,迈瑞把自己的超声、麻醉、监护卖到全球,且市占率很高。迈瑞的超声和监护可以做到全球的最高端档次了。对这种企业一定要关注。以后中国会有一批能够走向世界的医疗设备企业,这个是要去追逐的方向。
如果觉得迈瑞的价格很高了,那么不一定只配医疗器械,可以在行业之间来回切换。前段时间,迈瑞杀到历史低价,那会市盈率也就30多倍,现在又翻上来了。所以,这些公司肯定是有机会的,但是得等一等。迈瑞的体量很大,未来的成长是比较可见的,市场对它杀到一定低估值时,会去买回来;高估值时不太会有人去买,它的定价是比较清晰的。
这两年很难会重现像2020年下半年、2021年上半年那种市场对医疗健康行业的疯狂了。现在更多是从底部走出来。我倾向于会有一波板块性的行情,但不会是一飞冲天,会是到一个平台后开始磨,磨出一些细分行业。但DRGs的影响现在还没显现,影响会是什么样的,要打个问号。
4、有分析称,这次政策是贴息贷款支持医院,并不是无偿补贴,后期医院仍需要还款。受疫情影响,这两年医院的收入面临一定挑战,不排除医院在采购设备上,也会持一定谨慎态度。您对此怎么看?
说得很对,现在医院确实挺难的。贷款是主动申请,不是被动派任务,而且贴息意味着成本比较低。医院用这笔贷款去置换原来自己跟当地银行的贷款也是很有可能的,并不影响当年度设备采购原定的计划。
贴息贷款的成本下降,未必构成多少实质性的影响。因为这是为了帮医院去降低成本,如果还不了款,逼着医院去贷,医院也不会贷。
2000亿对行业是比较大的刺激,但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刺激需求。这点可以从除了医院,很多学校也可以申请这项贴息贷款看出来。
9月社融,把人民币贷款拆出来,主要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居民贷款还是上不去。货币政策把消费贷利率、银行间利率都压得很低,说明大家的需求是不振的。在此情况下,要把社融撑上去,就要找一些平常不太会刺激的领域,那么医疗新基建就算一个。如果居民中长期贷款和企业的贷款足够好,那么现在可能就没医疗新基建这么一说了。
当然,医疗新基建还有另一个背景,要为迟早的疫情放开做准备。这两年全面放开可能会比较难。但是得做准备,所以医疗新基建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去刺激医疗新基建是一个附属手段,更多可能是为了支撑社融,当前贷款放不出去了,就想到科教文卫这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