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种植牙控费逐渐落地,口腔医疗还值得投资吗?

发布于 2022-09-14 08:36

9月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标志着种植牙价格改革最终落地。《通知》明确,口腔种植体将进行集采,牙冠进行竞价挂网,种植牙医疗服务进行价格调控。

 

其中,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为一颗牙4500元(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地区或医疗机构,价格放宽比例不超过20%),此处是指门诊诊查、生化检验和影像检查、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等医疗服务价格的总和,不含种植体和牙冠。

 

随着种植牙价格改革政策不断公布,市场担心种植牙降价或将导致口腔医疗机构的营收下降,相关上市企业的股价受到冲击。那么,种植牙价格改革将给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口腔医疗消费还会是投资的好赛道吗?


核心看点:

  1. 《通知》的发布标志着种植牙价格改革最终落地;

  2. 口腔种植收费和耗材集采专项治理在总体上利好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

  3. 两条投资主线可能并行发展,分别是以口腔种植为代表的核心治疗明显放量,和齿科管HMO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和审美日益重视将迎来广阔的增长空间;

  4. 产业链上游国产口腔耗材器械供应商从此次专项治理受益最大,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普惠医疗品牌或将在竞争中出现并赢得市场青睐。


全国种植牙价格改革政策逐步落地至今,进展如何?


有分析人士认为,《通知》的发布标志着种植牙价格改革最终落地。

 

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明确提出,今年要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开展集采。8月18日,国家医保局出台《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方式,强化价格调控,广泛发动种植牙耗材省际集采,加强价格监管。

 

此外,各地医保部门也在积极制定种植牙价改相关政策。今年4月,宁波市医保局率先推出种植牙的医保限价支付政策,对种植牙的全流程支付标准限定:国产品牌3000元/颗,进口品牌3500元/颗,其中耗材价格为:国产1000元/颗、进口1500元/颗。蚌埠市紧随其后,6月将种植牙纳入集采,实行种植牙项目限价收费,其中:三级医院不高于每颗2200元。种植牙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方面,从每颗均价1万元左右,降至2200元以下,最高降幅达82%以上。

 

与药品的集采不同,种植牙还是保留了高端项目,允许多层次价格的存在。以宁波跟蚌埠为例,与其说是降价,不如说是新增了部分国产、进口低价种植牙项目,即并非种植牙项目全部实现统一定价,消灭高端,而是增加普惠性项目的供给。

 

口腔种植收费和耗材集采专项治理将给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总体上利好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


根据目前的政策估算,专项治理干预后的包含种植体、牙冠、常规各项医疗服务的单颗全包收费平均在7000元左右。

 

这7000元是怎么预估的: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为一颗牙4500元,不包括种植体和牙冠。据国家医保局调研信息:目前,公立医疗机构采购高端品牌种植体4000元-6000元每套,其他种植体2000元-3500元每套;公立医疗机构从第三方加工厂采购的牙冠大多在1000多元,自制牙冠价格更高。七七八八算下来,专项治理落地后可预期的单颗种植牙全包收费大概率在7000元左右。

 

满口种植牙算下来要20万左右,有趣的是,常用来与种植牙比价的宝马X1已降至19万。专项治理成效对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好像把一项“高端医疗服务”推倒为“中高端医疗服务”,这对于部分刚需用户、工薪阶层是不解谗的。如果放到广大城乡二元经济与收入差异看,就更没有改善可及性方面的期许了。所以,有分析人士表示,这项政策对于市场的冲击是相对缓和。

 

但是,与药品国家集采可能导致降价药企因放量不足出现“浮亏”不同,口腔种植收费降幅有限,放量增收增利很有希望。可以说,专项治理的政策干预对下游的公立或民营医院都是利好为主。毕竟对医疗服务价格方面主要采取扶持和保护,且业务量预期将有增长、释放。

 

只有当公立医院采取行政手段干预牙医多点执业时,对民营医院经营有所掣肘。毕竟,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及薪酬分配、医疗质量规范管理一般不如民营医院灵活自由。

 

二、两条投资主线可能并行发展


1. 第一条主线,受政策、市场共同作用,以口腔种植为代表的核心治疗明显放量

 

1.1 种植服务整体上有望实现放量

 

当前口腔种植服务领域“不缺”供方,而“缺少”需方。从供给端看,口腔医院的种植牙广告铺天盖地,大而不强。从需求端看,百姓刚需很多,但经过经济承受力过滤后,有能力、意识去进行种植服务的少了很多,而且消费者认为国内口腔种植服务的价格和价值不匹配,非必要而去进行种植的动力不足。所以,政策实施后,费用有所降低,种植等核心治疗有望放量。

 

1.2 普惠医疗品牌或将在竞争中出现并赢得消费者青睐,在放量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外一些地区民营医疗卫生资源非常发达,甚至占据主流地位。相应地,那些民营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比较充分。而国内,民营机构之间的竞争或许还不够充分。

 

在口腔种植收费和耗材集采专项治理下,普惠医疗品牌很可能横空出世,这样的企业或将成为不错的投资标的。一方面,它们可以向爱尔眼科等商业成功者借鉴使用平价耗材,精益结余,微利留用,快速放量。另一方面,它们用的不是医保统筹基金的钱,医保不仅不会突击检查,还乐见其成。

 

那么,普惠医疗、平价医疗企业如何盈利?一靠业务量支持业务营收利润;二靠市场绝对份额和相对头部获得资本估值;三靠业务商誉博取更多用户自然选择。普惠医疗、平价医疗大概率会温和地出现。


1.3 在放量的趋势中,质量、服务更加成为企业的护城河

 

与慢病日常用药不同,用户自己使用这些耗材、医疗服务的发生频率、间隔频率很低。但是,对于满口或半口种植的消费者来说,倾向于选择相近品牌、相同材质的产品,或者同一家机构的服务。因此,产品和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其客户黏性就更强,品牌忠诚度就更高。而且,“人传人”的口碑广告在口腔医疗领域的作用很大,故服务好当前的顾客将大大增加被推荐给新客的几率,从而节省营销成本并获客。

 

2. 第二条主线,因为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较贵,且专项治理后的降价幅度相对有限,齿科管HMO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人的恒牙共有28到32颗,每颗牙皆有缺失风险。接受口腔种植,往往是一颗接两颗、两颗连三颗…种植除了带来不小的花费——虽然政策施行后费用有所降低,但或多或少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口腔健康的维护实际上更为重要。

 

随着现代人逐渐理解口腔健康维护的长周期,理解口腔种植的急性治疗期、可择期治疗,越来越寻求齿科HMO(健康维护组织)服务。

 

齿科HMO既能帮助医疗机构控制医疗成本,也为消费者节约医疗服务费用,更重要的是能为用户争取最大健康获益。过去,医疗机构追求客单价,利用牙医与病人信息的不对称优势,滥用不同档次耗材、过度使用复杂技术和操作。齿科HMO可大大减少这些现象,使病人和医疗机构都获益。所以,预计未来齿科HMO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

 

三、对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相关企业的影响



图片来源:艾瑞研究院


第一,上游国产口腔耗材器械供应商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游器械耗材厂商在专项治理下,有争取实现跨越式、赶超式发展的机会。在专项治理下,牙医虽然是利益获得者,但动力不强、压力不大。而厂商面对损失和机遇,可攻可守。

 

国内所有厂商可视为在一个追赶阵营。国外厂商与国内厂商是否在一个策略阵营,主要看降价能力。而降价能力与厂商生产能力、供应能力、产品管线策略有关。有些朝阳产品,原本在商业计划中用五年时间被推到产品周期颠覆,目前主要在维护市场价格。而有些夕阳产品,原本在商业计划中用五年时间退出主要市场竞争,目前主要在逐步释放最后销量。但在专项治理政策的强势干预和引导下,这些“原本商业计划五年”都可能缩短以应变。不过,厂商这些应变举措的实施还需要看下游医生。

 

第二,在中游的信息化厂商、综合服务商、电商平台走向分化

 

利好偏技术类的。除了医院用于记录、证明、管理外,ToG、ToB、ToC的监测对这类企业都会有需求。

 

利空偏营销类的。高端服务、高价收费的企业将共享被用户用脚投票后的市场盘子,这样的市场会变得倍显拥挤。短期这些机构可能彼此内卷,但长期则不会。如果企业偏重营销,且目标客户专注中高净值人群,那么电商平台能提供的支持就很有限。

 

第三,下游DSO、HMO前景乐观。如果经济承受力不成为巨大阻碍,那么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和审美需求的提升,DSO、HMO的市场将会是广阔、有潜力的。

 

第四,下游医疗机构中新创的普惠医疗、平价医疗品牌。如果有企业借鉴并争取成为口腔医疗领域的爱尔眼科,这样的企业将会迎来不错的业绩。

 

口腔种植收费和耗材集采专项治理像是一个超级渗透大广告。目前服务机构虽有所分层定位,但还将面临进一步阶层分化。当前一些高端服务机构,如果进行品牌融资扩张,可能导致亏损加剧,因为高端服务的对象是高收入人群,这类人群的数量并不多,如果高端服务机构融资扩张,其盈利状况未必会理想。

 

几乎所有成功的服务机构基本属于两个价值追求模式:一是“又早又大”的模式;二是“又贵又好”模式。哪种更好?在口腔服务领域,我倾向于前一种,主要因为对于“又贵又好”永远有后来者,“又早又大”却能占位置。高端品牌则拓展有限,即便拓展成功,坚守密度不高。“又早又大”坚持不赔钱、积商誉,也“不贵又好”。


相关文章


本回答由1位专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