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海医药阳光采购网发布《关于本市做好第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胰岛素专项)有关工作的通知》,宣布上海自即日起执行第六批国家集采(胰岛素专项)中选结果。至此,全国均已落地实施胰岛素集采。
据悉,胰岛素专项集采于去年11月产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首年采购需求量2.1亿支,涉及金额170亿,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48%,最高降幅73%。据估算,集采之后每年能节省胰岛素费用约90亿元,将进一步为超过1000多万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减轻用药负担。
国内胰岛素制剂的市场竞争激烈。海外原研药企业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凭借其先发优势,在中国的市占率超过七成,其中诺和诺德的市场份额为48.5%。国内企业中,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师出一脉,经验丰富,占据国内胰岛素企业排名的前两位,在其后的还有江苏万邦、珠海联邦等。
以前的集采是“带量采购”的逻辑:降幅和淘汰率,即降价的企业淘汰不降价的企业,前者抢夺后者的报量;此次集采是“保量采购”的逻辑:降幅温和、淘汰基本为零,本质上是为降价的企业“保”一部分量。那么,想要以低价带量的企业未必能够获得甜头。据测算,国内甘李药业,即便在理想情况下,胰岛素集采后的这部分营业额比2020年的33.6亿少了17%。
一直以来,除了降价利民,集采的另一个目的是国产替代。那么,此次胰岛素集采是否有望实现这一目的呢?
据业内人士分析,本次集采以充分尊重临床为原则,从临床销量来看,一二线城市是海外胰岛素企业的市场,主要产品是第三代胰岛素制剂——胰岛素类似物;而国内企业的主要市场是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区域,使用第二代胰岛素制剂——人胰岛素。此次集采之后,国内胰岛素企业有望提升其市场份额,并且更容易进入医院渠道,降低销售成本。不过,这是对于产品价格最低的两三家企业而言,而对院内渠道基础好的通化东宝、甘李药业企业,可能好处不大。
那么国内胰岛素药企还有哪些增长点值得投资者掂量的呢?此前,妙投就此问题请教了一位国内胰岛素头部企业的专家,以下是专家的解答:
首先,胰岛素药企在进行产品更迭。他所在的企业正在研制第四代胰岛素制剂,即在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结构,可以实现作用时间更久,延长至一周,这样降低了患者打药的频次,提升用药依从性。并且,第四代胰岛素也增加了适应症的范围,在研的药品中有的已进入临床。
第二,企业加快了申报国外市场认证的步伐。早在2017年开始,企业就着手申请美国FDA该企业生产的胰岛素仿制药的审批,由于缺少申报的经验,期间不断沟通和更新资料,当前进度趋近完成,正处于关键时点,通过FDA的批准可计日而待。除了美国,欧洲的审批也在进行中。
第三,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除了申报欧美的审批,企业早已开拓了其他海外市场,比如中国的周边国家,以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在企业海外市场的版图上,已经涉足二三十余个国家。这位从业者还表示,令其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巴西,巴西的批准申请非常难以获得,现在他们已经通过了其GMP审核。
然而,在全球胰岛素市场被巨头占领的局势之下,国内企业的出海之战颇令人担忧,或许走低价路线方能获得竞争壁龛。而提到价格,就要追溯胰岛素制剂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
上游是胰岛素原料药以及药用辅料生产企业。
药用辅料方面,主要是胰岛素发酵生产中所使用的酵母粉、有机化合物等物料标准化学工业产品,供应商数量较多,货源供应足。而原料药方面,高技术壁垒提高胰岛素原料药生产准入门槛,目前中国上游胰岛素原料生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市场集中度较高,对中游胰岛素制剂生产企业保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在提到上游原料药企业对供货的议价权方面,这位专家表示不太担心。他所在的企业与国内多家供应商合作。选用国产企业的原因,一是价格便宜,可以控制成本;二是保证供货充足,避免进口国外原料可能出现断供。而与多家原料药供应商合作,可以保证自己对价格的把握。
下游是各级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终端是胰岛素制剂使用患者。
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国内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据资料显示,国内胰岛素市场的增速远低于糖尿病市场增速。不过,国内各胰岛素企业也在拓宽基层市场的销售。
据专家介绍,使用胰岛素制剂的患者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很可能将持续依赖使用胰岛素治疗,另一个是患者对胰岛素制剂类型的更换未必容易。患者更换胰岛素制剂类型需要遵从医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况决定,而更换胰岛素这种蛋白药物需要身体一定的适应,不太会轻易更换。鉴于此,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胰岛素制剂产品仍很有可能保持优势地位。那么,国内胰岛素市场由进口产品占主导的局势,继续是国内胰岛素企业需要突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