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创新药发展的历程中,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研发模式,例如fast follow、自主研发、License in(授权引进)等,也与我国创新药的发展阶段有关。
1)fast follow模式:应该在5-8年前,国内以信达、君实为代表企业,做PD-1还有一些靶点;小分子如贝达药业、恒瑞药业等企业,主要采用fast follow模式。
2)授权引进(License-In)模式:过去5年经历了一个从不是那么贵到一个现在非常贵的阶段,就是你从海外License-In一个药物价格很贵,在国内市场内卷的情况下销售额上不去,最后其实不一定赚钱的。
如再鼎医药、云顶新耀等企业都是这个模式去做新药,自己没有多少研发,从海外引进一些产品补充研发管线。但需要考虑的是中国市场该药物的竞争格局,并不是该药物引进到临床后,未来上市就一定能挣钱。
如果这个药目前国内有四五家以上的人在临床阶段,你获批的时候可能别人也获批了,然后后面可能进行医保谈判,或集采面临降价风险较大,那就不是很赚钱。
除非你License-In一个药物,国内就几乎没人做,然后在欧美也特别领先,即该药物的竞争壁垒很高,国内的这些药企就是做不出来,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展较好。
所以经过这几年的调整之后,大家现在越来越理性了。
3)自主研发模式(first in class或者best in class):最近这一段时间,fast follow模式不灵了,不灵的原因是因为能够去 Follow的企业太多了,内卷了之后,大家就面临着医保降价、医保谈判的一个问题,所以这个模式走不通了,因为即便做出来要价格也卖不上去,然后上市到二级市场也给不上估值。
而做原创的完全新的药物,虽然寻找新的医药机理和新的靶点突破,风险比fast follow大的多,难度也大。但是目前国内的政策环境,创新才是大方向,所以新一代药企开始做一些全球创新的一类新药,即first in class或者best in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