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压铸率先由特斯拉发起、新势力跟进、传统车企着手布局,产业进程快速推进。短期看,在电车竞争趋向同质化+软件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下,车企有动力推动一体化压铸以实现硬件的标准生产和车型的高效扩产迭代;未来随着相关产能释放、规模效益体现,降低车企综合成本为其远期动力。
一体化压铸的优势有哪些?“只换不修”的维修问题如何解决?特斯拉的突破会给压铸行业带来哪些影响?现阶段国内市场的投资标的有哪些?妙投邀请到了某压铸企业资深工程师为您解答。
核心看点:
一体化压铸在新能源车行业的应用是“走量”逻辑,维修问题不是主要矛盾
特斯拉自建自研的压铸模式效率大幅提升、国内企业多与第三方合作,提前布局
国内一体化压铸产业在免热处理合金环节相对薄弱,在设备生产端国产替代已经初步成型
一体化压铸产业技术壁垒较高,在新能源车企加持下,龙头企业将有更大增长空间
随着行业竞争逐步成型,可以关注合金、设备等技术壁垒较高的环节
Q:一体化压铸的成本优势有哪些是否突出?
成本上的考量是有的,用一体化压铸的工厂可以减少很多用人成本。但是你要考虑到一体化压铸不仅仅是一个压铸机那么简单,涉及到的环节很多,生产线上的“压铸岛”涉及到很多工艺,拿模具举个例子,一体化压铸的模具成本是很高的,真正做好一个模具需要调整很多次,新车上来又需要新的模具,这个成本可能就和人工成本持平了,需要很高的销量才能支撑一体化压铸的成本优势。为什么特斯拉能在一体化压铸上投这么多钱?因为特斯拉的销量太大了,对车型的调整也很少,他一款modelY卖了几年了,还能持续有很多人买,这个是特斯拉能持续做一体化压铸的能力来源。
Q:除了成本外,新能源车企采用一体化压铸还有哪些考量?
除了成本以外,产能、时间也是要考虑的。一体化压铸比起传统生产模式最大的提升是快。以前一个车架零件,过100个工人的手,花一两个小时,现在压铸机几分钟就给你做好了,这个是最大的提升。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买下来交付要很久,前几年特斯拉最火爆的时候,交付要等好几个月,这个就是产能的瓶颈。现在压铸的工艺虽然小问题还存在,但是产能上来了,他能有钱有时间慢慢改进,这个是一体化压铸在新能源车方面目前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国内也有很多新能源车搞一体化压铸,其实也是因为随着销量慢慢往上走,提前布局一体化压铸,毕竟从想做到能做还要调整很久,产品的良率也需要工艺成熟逐步提升这个过程,提前布局能够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交付节奏。
上面我觉得是一体化压铸比较突出的优势,除此之外,减重、增加续航也是考虑的因素。铝合金的材料比以前的零部件能减重30%~40%,实际到整车上也能减重20%左右,放在油车上可能影响还好,但是电车上影响就很大了,车身轻一点,续航的问题就少一点,尤其现在电池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从车身入手是很合理的思路。
Q:一体化压铸的维修问题如何解决?
维修上的问题我觉得被放大了,目前一体化的部件基本上都是不太容易被损坏的部分,比如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件,有防撞梁和重梁的情况下,后底盘很难损坏;极氪的方案是设置缓冲件,但成本上相对较高,生产效率也有所降低。维修确实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探索出统一的方案,不过现阶段维修并不是主要矛盾。
Q:如何看待特斯拉此次的一体化压铸突破?
特斯拉这次的压铸工艺更新首先是一体化的程度比较高,以往是压铸一部分零件,新的工艺可以把整个底盘一体化压铸出来,这个是非常大的进步,在成本控制和效率这两方面可以说做到行业顶尖的水平了。合金的调整也是重要的,特斯拉用的是自己研发的合金,他们的参数我们拿不到,但性能肯定是过关的,因为减重和安全是要平衡的,作为汽车产品,安全性是必须要考虑的。再一个是特斯拉的模具据说是3D打印的,可能调整起来成本要相对低一些,但真正的使用效果还要看产品出来之后才能判断,这个确实比我们现在的方案技术含量高出不少,如果真的能实现会是比较大的突破。前几天极氪的副总也出来发声,说他们的压铸件比特斯拉标准要高、维修起来更好,从工艺上来讲,极氪的“蜻蜓”结构,一是位置不完全一样、二是一体化的程度有一定差异,三是诉求不同,特斯拉在压低成本和提高产能效率上的要求要更高。
Q:特斯拉的自研模式如何影响国内压铸和车企的发展?
其实国内做一体化压铸业务的厂商很多,与车企的合作模式也和特斯拉不太一样。特斯拉从材料到工艺都是自研,我们压铸整体还是一个合作的模式,我们和合金企业合作,用他们的合金,汽车厂和我们压铸厂商合作,我们帮他们建生产线,或者我们这里压好了直接放到他们产线上面去组装。与其说是特斯拉和别的车厂竞争,不如说特斯拉和我们的合金企业、设备企业、压铸企业、汽车企业一起竞争。从压铸机上看,我们国家自己的压铸机完全是够用的,各个环节其实都很有竞争力,只是模式不太一样,真正落到汽车厂家那里,还是考虑成本和效率问题,这个统筹起来确实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去搞压铸,或者我们压铸的厂商去搞汽车,目前看难度比较大,但有的大车企资金比较充足的,也买了压铸设备自己做,未来整体自研或者自建可能是一个大方向。
Q:国内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如何?
压铸这个行业其实在新能源车起来之前属于竞争比较白热化的行业,可以说是被新能源车直接带起来了。压铸机设备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跨越式进步,17、18年的时候,我们的压铸机主要就是3000T往下的型号,锁模力大的就得依赖进口布勒的机器,随着特斯拉带起了一体化压铸的潮流,现在很多国产机锁模力也达到7000T以上,力劲已经有12000T的机器,国产化不断提升。上游的免热处理合金也逐步实现国产化,整个流程下来我们是不怕卡脖子的。
从行业整体竞争上看,以前压铸汽车零部件的厂商,很多是做不了一体化压铸的,只有一部分以前的龙头,本来就在结构件上比较领先的厂商,才能满足新能源车的要求。因此,国内的一体化压铸集中度是不断提高的,资金比较充足、技术比较先进的厂家也在不断兼并产能,以后几个龙头的市场份额会不断提升。现在大的汽车厂商基本已经和压铸企业形成比较稳定的合作模式了,鸿图、美利信、文灿、爱柯迪等等基本上都和新能源车企有深度合作。
Q:国内一体化压铸产业链上的核心玩家有哪些?
从产业链整体发展来看,合金这一环节相对海外还是比较薄弱的,但是发展潜力也很巨大,这一行业技术壁垒较高,一旦形成了竞争优势,那下游需求带来的增长空间就很大了,尤其是国产合金,国产替代增长的空间非常大,立中是国内比较领先的,鸿图也有一些成果投产,上交开发的合金也进入到量产阶段了。从设备上看,力劲是当之无愧的龙头,有12000T的机器,卖出去的9000T设备已经投产了,海天、伊之密发展也比较好,而且现在都在搞20000T的机器了;模具上看,很多压铸厂商会自己搞模具,外采的模具厂很多是小厂小部件,真正第三方做高端大件模具的不多,赛维达、广东型腔有相关的产品,也都是和压铸厂直接合作的;压铸厂商的话,我刚刚提到的鸿图、美利信、文灿、多利等等都是比较突出的。目前各家压铸厂商还是处于大规模扩建的状态,产能在快速提升之中,行业目前比较乐观,扩建产线的投入也都很大。
Q:投资者应该如何把握一体化压铸的行情?
从投资方面来说,作为从业者,国内的一体化压铸产业发展现在确实很好,但也要考虑到,很多布局一体化压铸的车厂在销售量上还很难实现大规模一体化压铸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在新能源车发展起来以前,压铸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现在增量空间大,有技术的吃掉大部分份额,后续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很快又可能内卷起来,这个行业发展也是和新能源车厂发展高度绑定的,现在一些技术壁垒比较高的环节,包括合金、设备这一块我觉得是值得关注的,长期发展也还是要看技术能力比较突出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