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如何理解今年中国资本市场会是“强预期、弱现实”?投资逻辑变了吗?

发布于 2023-02-09 15:32

2月4日,在“2023中国宏观经济展望与政策取向”论坛上,经济学家付鹏称,今年A股不要有“6000点不是梦,1万点刚起步”的想法。

 

他提出,今年经济与资本市场大概率是“强预期、弱现实”的情况,并提出未来做金融资产投资,可能要更重视分子端回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而忽略分母端估值。

 

那么,中国今年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多大概率会是“强预期,弱现实”的状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投资逻辑要怎样调整?妙投邀请老朋友投资圈里说心学、成阳资产创始人陈毅聪先生、建泓时代基金经理赵媛媛女士和私募机构孙先生来谈谈他们的看法,供投资者做更全面的参考。

 

1、如何理解“今年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大概率是‘强预期、弱现实’”的观点?

 

首先,“强预期”体现在,现在市场这样的计价和涨幅,基本上是在预期中国经济将按照5%的GDP增速去出现呈现修复性的增长。“弱现实”是指,经济可能修复所需要的实际时间会更长,修复幅度也存在不确定性,举例来说,虽然春节期间一些消费数据比较亮眼,但是近期一些高频的宏观数据又开始转弱。

 

疫情三年,咱们国家采取大量封控措施,居民用于消费的储蓄,要么因为风险偏好变低没有用,要么通过无效投资比如创业、开店等而消耗。同时,我国并没有像美国或欧洲一样采取直接的财政刺激,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从日韩等亚洲国家情况来看,大家的消费都没有修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所以大概率是一个“强预期、弱现实”的状态。

 

2、“从去年的11月份到前两天为止,金融市场都处在超级乐观预期中间”,这个观点您是否同意?

 

心学先生认为,从11月到前两天为止,大家确实是处在超级乐观的预期中间。乐观预期,不仅是对经济的预期,还有对于美联储外部流动性放松的预期,以及对中美关系的预期。

 

但是现在可以看到,可能美国通胀今年还会有反复。中美关系通过前两天的气球事件也可以看出来,是比较脆弱的。更会是今年中美挂免战牌,而非关系一直处于修复状态。等到2024年大选年,又会出现很多波折。所以,心学先生认为前段时间市场是比较乐观的。

 

不过,陈先生认为,去年11月份后市场确实有理由乐观,因为美元加息接近尾声了,地产市场最坏时刻已过,疫情影响也基本上没了。但算不算超级预期乐观?陈先生认为还好,主要是外资乐观,外资加仓多,内资表现一般,主要A股指数也没有涨多少(10%左右),算不上超级乐观。

 

赵女士补充,美联储本月加息落地后短期没有新的利好出来,市场对于美联储后续加息幅度,年底是否降息也存在分歧。A股以后上涨的幅度会减缓,以前是小牛市,以后可能是震荡上行,很多乐观因素已经反映在价格里,但A股上行的两大驱动因素没有改变,一是国内经济在缓慢复苏,二是国外所有央行的货币政策在边际上是放松的。

 

3、“未来做金融资产投资,可能要更重视分子端回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而忽略分母端估值。”这个观点是否意味着我们投资逻辑应该发生改变?

 

心学先生表示,这个投资思路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比较正确的。如果单个公司的成长足够高,是可以忽略宏观的。典型例子,去年中概股的拼多多,在多重利空打压下,它的年度表现非常亮眼,这是靠自身业绩撑起来的。虽然中间也因为宏观和政策因素出现过很大的波动,但是最终市场还是按照业绩来定价的。

 

不过心学先生不认为“原来不这么看,以后才这样看”。而是做金融投资一直以来都遵循这个道理。

 

这里“分母端估值”,意思是未来可能利率由于供应链问题和通胀问题可能比较难以下降太多。从全球来看供应链和通胀等因素使全球进入加息进程,基准利率易涨难跌,使很多国家原来的通缩基础都出现了动摇。但我国则应另当别论,因为通过参考其他东亚经济体可以看出,长期人口下行的趋势使我国比较难以出现大规模通胀。

 

尤其是我国并不像日韩非常依赖进口和出口,我国制造业能力非常强,门类比较全。日韩的国土面积和国土资源都比较有限,不得不依赖海外。日本的通胀更多是输入性通胀,咱们国家可能也会受到影响,但影响会小一点。

 

不同的投资者用不同的思考框架,在赵女士看来,重要的是短期看估值,长期看回报率,这个逻辑以后也是。

 

孙先生认为,单一重视分子和分母都是走极端,而且分子与分母是密切相关的,估值是由业绩预期决定的。

 

陈先生还提醒,个股的估值、净资产收益率、成长性等都很重要。忽略估值不适合所有人、所有机构。纵然是高成长性个股、科技股、小盘股,未来不确定性非常大,不容易估值,但也不是不要估值,只是要讲究更好的估值方法,引入一些新的方法、指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