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力电池扩产推动下,锂电设备需求旺盛,财联社记者近日调研获悉,多家锂电设备企业处于满产状态,有头部企业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海外订单明显增加。另有头部锂电设备企业人士表示,随着国内锂电池厂商“出海”步伐加快,陆续在全球各地布局了电池产线,公司海外业务目前增长较快,锂电设备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锂电设备的产业链是怎样的?对于海外订单,什么样的锂电设备企业更有优势?会有锂电池企业进军设备行业吗?锂电设备需求将会如何变化,对锂电设备市场格局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有哪些投资机会可以把握?
为解答上述疑问,妙投邀请到某头部锂电设备企业产品经理陈先生以及某证券公司研究人员杨先生为投资者答疑解惑。
核心看点:
国内锂电设备在海外市场具有成本优势,有整线能力以及与优质客户深度绑定的的设备厂商比较有优势。
目前锂电池的需求还没有饱和,但是未来锂电池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锂电设备行业集中度也仍有提升空间。
锂电设备的直接需求是下游锂电池企业的扩产,与优质客户绑定或者具有出海能力的头部锂电设备企业确定性更高。
根据招标量,锂电设备需求总量在增加,但是增速有所放缓,与锂电设备相比,光伏和半导体设备的投资吸引力会更强。
锂电设备的产业链是怎样的?
目前市场上每GW锂电设备的投资额大约在1.5亿元左右,一般将锂电设备按照工序分成前中后三段,前中后段设备的价值量占比分别为35%、30%和35%。
前段设备的核心是涂布机、中段是卷绕机,后段则是化成分容设备。最后是电池组装环节,自动化要求高。
图:锂电设备产业链
整体来看,国内厂商锂电设备产品多数集中于中后段工艺环节,中段电池组装焊接、后段化成分容、检测、封装环节多数企业布局,前段极片制作设备较少公司参与。国内外都有做整线的锂电设备厂商,不过国内厂商中具备整线供应能力的公司数量稀缺。
电池产线分为实验线、中试线、量产线。实验线和中试线基本就是测试电池的性能是否可以达到要求,电池厂商可能会找专门做这些实验线中试线的厂家来做,然后量产线会找另外的设备厂商做,量产线做起来相对容易些,因为工艺是固定的,但是对性价比的考量会多一些。我们看到的产能规划,基本上都是量产线的产能规划。
量产线是不允许设备厂家出错的,一旦设备设计错误,或整个产线设计的产能不达标,客户就会进行索赔,8,000万都是比较小的一条线,如果赔20%,也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
对于海外订单,什么样的锂电设备企业更有优势?
陈先生向我们介绍,国内锂电设备在海外本身就具有成本优势。国内设备出海本身利润率就比较高,而且我们对标的海外竞争者的成本可能比我们的报价还高,尤其是下一些不怎么管控的东南亚国家会利润率更高。所以目前做分段的锂电设备厂家的业务状态也没有到要拓展整线来扩展业务的地步。
不过国内外电池厂商选设备厂商的理念不一样。海外锂电池厂商会给设备厂商提要求和标准,设备厂商按照这个标准布置,最后由电池厂商考核产线的产能指标和稳定性。所以对于海外订单来说,有整线能力的设备厂商比较有优势。整线方面,国内企业先导智能和利元亨发展比较好。杭可科技一直专注于做后段化成分容的海外市场,客户比较固定,但是新客户比较少。
国内国外基本上都有做整线集成的企业,像德国有些企业甚至连工厂的设计都能一起完成,就是只要给它一块地,他就能给你建成一个电池工厂,这种可以称之为整场规划能力。国内做整线的企业,基本还停留在拥有各段设备制造能力的阶段。
同时,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在海外的交付能力受多方面影响,需要达到相应国家的诸多标准,比如施工标准、环保标准、消防标准,并且还需要解决人员签证等问题,否则项目可能随时被叫停。
国内的锂电池厂家比较关注成本,一般会自己建工厂,或者是在政府给的厂房里面铺设备。锂电设备整线的模式一直都有,但是对于一线的电池厂来说,他们还是倾向于在各个阶段找最优质的供应商,因为整线不可能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最优。
国内的电池技术其实是比较领先的,现在国内像宁德时代很多电池厂商都去海外投资建厂扩充产能。所以对于国内企业出海来说,除之前与其深度绑定的设备厂商有优势外,成本能够做到最优的厂商也有优势。
会有锂电池企业进军设备行业吗,壁垒如何?对于宁德时代这种大客户,设备企业议价能力怎样?
锂电设备行业壁垒还是比较高的,技术、客户、资金都是壁垒,这在之前的关键问答中已经有所体现。目前欣旺达做电池也做设备,其他类似企业还真不多。但术业有专攻,设备关注的是怎样把电池生产出来,电池关注材料以及性能方面,还是宁德时代的思路比较好。
宁德时代对设备技术要求很高而且议价能力非常强。因为它制定设备的标准,标准制定好之后能熟知各个部分的成本,甚至精准到零部件,只给相关厂家留比较少的利润。虽然宁德时代不做设备,但是其实比做设备的厂商更厉害。
比亚迪、亿纬锂能在这方面研究的比较少,它们的标准主要还是依托于设备供应商的研究深度。国内真正能做设备标准的就是宁德时代,海外三星是有设备标准的。不过部分企业可能并不需要宁德时代那么高的标准,有些功能可能被省略来控制产线成本。
锂电设备需求将会如何变化,对锂电设备市场格局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锂电设备的需求和电池的需求密不可分,陈先生认为,目前锂电池的需求还没有饱和,虽然国内扩产潮透支了一部分订单,下游招标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是明年市场的增量主要是在国外。
国内方面,针对已有的产能,锂电设备更新周期大致为五年一代。随着锂电设备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早期投产的各环节锂电设备产品在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稳定性等方面难以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龙头电池企业设备折旧速度快,通过设备更新将拉动一批锂电设备的需求上升。
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为25%,这个数值未来会更高。国外方面,欧洲规定2035年禁售燃油车,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要达到100%。所以国内外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另外电池还在不断进行化学体系以及结构的创新,电化学储能的市场也刚刚兴起,这些都是拉动锂电设备需求上升的因素。
国内锂电池整体的需求量是增长的,锂电池头部企业还是会维持高速的扩产,而二三线企业会加速淘汰,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升高。因为二三线企业2018年投资建设的锂电池产线,生产出来的电池在市场上已经不占优势了,没有相应的订单会加剧其淘汰风险。
锂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那么与优质客户深度绑定的设备厂商扩产潮下不愁订单,但是二三线的锂电设备企业,订单不稳定,容易被其他厂商替换。与锂电池行业头部企业绑定的设备厂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未来锂电设备市场集中度也仍有提升空间。
有哪些机会投资者可以把握?
陈先生表示,锂电设备直接的需求还是下游的扩产,与优质客户绑定或者具有出海能力的头部锂电设备企业确定性更高。
下游扩产设备的需求前几年已经有所透支,但目前优质锂电池客户产品仍然供不应求,订单旺盛,并且积极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有新建产线需求。锂电设备头部企业依托技术优势、行业地位、品牌附加效应与优质客户深度绑定。
另外海外的市场才刚爆发出来,锂电设备的窗口期一般至少得3年左右。设备从投资到达产一般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再加上扩产步伐稍慢企业的订单,大家会在两三年里面进行大规模扩产,一般第四五年才开始过剩,减少投资,而后优胜劣汰淘汰落后的产品,或者产品线做一些兼并。
杨先生表示,出海增速确实比较高,尤其是欧洲,但是从今年招标量上来说,也就是国内的1/3。锂电设备需求总量在增加,但是增速在下滑。海外份额方面,欧洲会买国内设备的比较多,对于日韩来说,国内锂电设备份额占比还不大。有出海能力的基本也是头部的几家公司,先导智能、利元亨、赢合科技、杭可科技等。
相比锂电设备,光伏和半导体的壁垒更高一些。今年锂电设备行业公司的估值基本都是30倍左右,一直都在下降,明年可能是20倍左右,其实就是行业增速下降了。而光伏,半导体设备估值今年都是今年怎么说也是50倍以上了,从投资角度来看,吸引力会更强。
光伏技术变化比较大,只要有技术变革就需要全部换新的产线,那么设备端的需求就很旺盛。半导体设备虽然全球市场空间比较稳定,但是国产化率很低,所以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往光伏设备方向切的海目星、利元亨会存在一定机会,因为电池片环节技术变化产线全得换,不过已经反映在其股票价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