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惨遭摩根大通(JPM)下调至卖出评级。摩根大通认为中国网络股短期内“不可投资”,主要原因是“去风险环境可能导致投资者不考虑基本面而抛售股票”,超出基本面的下跌只能等待市场企稳。那么,在本次互联网行业在股市中震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资金外流情况会持续多久?为此,妙投引用了摩根大通Alex Yao的观点为投资者们解惑。
1、SEC公布了五个中国ADR的名字,是否是这件事情引发了周四大幅震荡?
SEC不是深层原因:SEC的动作是旧闻,De-listing的话题上,资本市场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也不见得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很多公司跑通了香港IPO,和美股的转换1-2天就可以完成,但是港股会有流动性折扣。
市场更深层的顾虑:ADR是中国地缘政治风险的其中一个,尤其在俄乌战争后,看到西方对于俄罗斯的制裁,担心中国也会有类似地缘政治的风险。全国投资者对风险敞口和风险偏好,都在做调整。
监管话题:外卖给中小商家减负的新闻后,之后对监管的新闻都是负面,包括昨天腾讯金融洗钱问题,以及版号延迟,滴滴回港受阻等。大家担心监管是否到底,对行业还有多少影响。
全球投资者在重新评估他们的风险头寸,是管理风险,而非寻求经济回报,因此股价下跌不考虑基本面,不计成本。
技术性催化剂:很多美资投资机构,在de-grossing的过程中(减少头寸,无论空)。
美股快速牛转熊,很多资金在de-grossing。导致大量资金,从中国互联网向外流出
2、资金外流的情况会持续多久?
这些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但是可能会持续数个季度。中国互联网的仓位从3Q21就开始下调,部分是因为监管担心,和公司对盈利预测的下调,所以2021年对行业来说是资金外流的一年。
预测行业未来会经历三个阶段:
1.资金外流期:资金大规模抛售,找不到底,建议不要左侧操作。
2.市场主体和定价权变化:股价会稳住或略微上涨。海外投资者想要处置的中概资产卖完后,资金流相对稳定,这时候剩下的交易主体更多是亚洲本地投资者,但是投资策略是只投中国的策略,加上部分对冲基金投资者。
3.国际投资者重新回归:估值体系和股价才会恢复到正常水平上。但是需要发生:1)国际投资者对地缘政治风险更放心;2)互联网行业监管放心;3)中国宏观经济放心;4)公司盈利水平进步。前三点都比较难判断,很多人用比较务实的操作方式,如果一段时间没有坏消息,就是好消息。当他们能够得出这个结论后,需要时间来磨,短则1个季度,多则数个季度。现在第一阶段还没走完,中大型股票都维持减持建议。有客户反馈估值过于保守,但是分析师认为整个行业是向下走,不能按过去的常规估值来看。
这一波不是从经济利益回报的抛售,是从风险管理角度。所以这个过程中,考量的不是估值,估值再便宜,也有可能继续往下走。很多中概股现在trade低于净现金,但是仍然在跌。不建议大家因为估值底就抄底。(PS:今天早上统计局的数据,让分析师的观点更加负面,不知道这么好的数据怎么做到的)
3、中概股市场预期如何?
1)之前市场一致预期是:中国消费互联网大部分公司是V型反转,一季度触底,二季度好一些,下半年更好。但是否能做到预期,不确定。
2)疫情反复,有低于预期的可能性。
4、哪些中概股还有投资价值?
对中大型公司的评级是Underweight,偏中型市值的是中性,因为经历了一年全球投资者减配后,大多数人手里拿着中小型股票的仓位非常低,所以抛压没那么大。比如京东最近的四季度业绩,不是超预期,但是没有什么缺陷,但是京东是consensus-long,所以短期大家抛压会很明显。
快手:唯一的overweight(增持)建议的公司:
1)用户基数够大,基本饱和,不会大量去获客,但是变现水平仍然很低;
2)在同行业里的毛利率最高,主要控制住营销费率,很容易提利润率,所以有机会相对跑赢。
5、彭博发的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表态,是积极信号吗?
值得观察,但是不要太早下结论。因为这两个机构谈了已经6-7年,很多轮一直没谈拢。
分析师理解和双方态度有很大关系,中国政府态度温和,美国更强势。中国拒绝底稿的原因是国家安全,德国、法国也有类似顾虑,双方交换底稿的方式中是非常尊重国家安全的,但是中美谈判中,美国是不顾及中国的国家安全顾虑。
马上美国中期选举,内部无论怎么分裂,最容易达成一致的事情就是“干中国”,在这个关口和中国达成一致,是否会对中期选举有影响,需要观察。
6、港交所的流动性未来会如何?
如果没谈成,回港上市,会有一些global-mandate的投资者到香港投资,但是会有一些US-mandate investor(只投资美国的投资者)一定不来。
US-mandate有两种:1)散户;2)long-only中有一部分US-only mandate;JPM自己的调研中,客户里US-mandate的客户数量并不多,大部分投资者都会跟着股票去香港投资。
但是结构性上,香港的交易成本更高。美股交易成本比香港更低,且香港有印花税美国没有。交易成本结构看,美国是明显优于香港。因此高频交易的机构不会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