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提出“要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
由此,种植牙集采终于要来了。那么,集采能否实现患者的“种植牙自由”?对连锁私立医院有哪些影响?曾被热捧的私立口腔医院不再是投资好赛道了吗?
1、患者种植牙的费用由哪几部分构成?若种植牙集采落地,从患者端会感受到多大的价格变化?
种植牙的花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种植体本身,就是现在集采在说要降价的这一部分;第二个部分是上面的冠部修复,就是种植牙上面的牙冠;第三个部分是医生的诊疗费。
根据我在临床上接触的收费情况,种植牙加上牙冠的总和占70%左右;如果只是种植体,占30%至35%。当然取决于品牌,韩系的会比欧美的稍微便宜一点。
如果集采是对种植体本身,我觉得降价幅度不会那么大,不会像大家想得那么美好。
假设种一颗牙,种欧美系的一颗种15,000元(每个地方收费不太一样,可能会差个一两千)。种植体占5000元,牙冠5000元,手术费5000元。如果集采降的只是种植体的花费,且可以砍到一半,那么患者花费就是少2500元左右,我觉得减少2500元可能让患者离实现“种植体自由”还有点远。
2、集采落地后,预计有几成患者从私立口腔医院流入到公立医院?
在一线城市,大部分去私立医院就诊的人,是对费用相对不敏感的,他们更在意时间。他们希望医生可以配合他们的时间,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这些人,花费降低两三千,不痛不痒。愿意多花两三千块钱去享受更好的服务的人,可能不太会去公立医院,和那些在意费用的人挤破头。所以,我认为从私立医院流失的患者可能不会太多,种植牙集采在这方面带来的变化不会太大。
当然,不排除有些私立诊所打的口号就是“7000元种牙”,集采落地后,对价格敏感的人会从这些私立诊所转而去公立医院,但是我觉得对于整个口腔患者群体,变化不会很大。蜂拥而至的情况,我觉得不会发生。
据我观察,打着“低价种植牙”广告的一般是小诊所。连锁口腔医院比较少会这么打广告,因为这么打广告,后续可能很难收尾。它们担心如果有闪失,这会砸了自己的招牌。大诊所的连锁医院太多了,病人找得到你。
它们打的广告通常是“早上种牙晚上吃饭”;而小诊所一般以超级低价作为广告,为了把人引过来。
3、您所在的三甲医院使用的国产/进口品牌种植体的占比是怎样的?
大部分都是欧系的,美国的少一点。
4、医保控费对于医院口腔科有怎样的影响?
我现在在的医院暂时没有医保给付范围的问题。每个医院的医保都是有限额的,我之前在的知名三甲医院,到了年底如果医保金额不够,医生的决策就会受到影响。
举个例子,医保今年分给医院100万,100万用完后,医保不会再贴钱,如果医院对剩下病人开出了医保项目,需要自己付。所以,到年底如果医保金额不够,虽然本该现在做,但是医生会建议病人说:要不你明年再来?因为今年医保金额不够了,我如果给你做,我得自己去填医保的钱。所以,医保控费确实会影响到医生的决策。
5、集采落地后,公立医院的种植牙费用降低,私立医院也会跟着降价吗?
是,我觉得私立医院肯定得降价。
如果只是种植体进集采的话,私立医院现在是比较不担心的,因为种植体价格还相对稳定。就这几年大医院的高端品牌来讲,种植体基本上没有降价。
如果私立医院要跟公立医院竞争,首先价格不能比人家高太多,基本上要持平。如果公立医院降价了,私立肯定也得跟着降价。
这样的话,私立医院的盈利是会受影响,但也不会影响太大。降个两三千块钱,有些私立医院周年庆就是这么降的,所以对私立医院的盈利不会太重伤。
另一方面,因为公立医院的种植牙价格本身也没降多少,所以私立医院不会流失多少患者,对私立医院的盈利也就不会太有影响。
再看成本方面,厂商卖给公立医院的价格已经在台面上了,如果卖给私立医院高于这个价,私立医院会有意见:这个价格是可以下来的,为什么还卖我这么贵?所以私立医院的进货价会降低,我觉得整个市场会全部都降下来。
就种植体这部分而言,其实厂商的进货价,跟我们给病人的价格之间的差价很有限。医院的盈利,我觉得不会在集采前后差别太大,主要的压力还是加在厂商身上。
6、预计集采后,种植牙产业链上游的种植体/设备/修补材料/软硬件的国产提供商能否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
国产的材料和设备在三甲医院很少使用,基本都是进口品牌。现在才有牙冠方面的国产品牌冒头。我认为,在种植体方面出现好的国产品牌还早,近两三年真的是没戏的,除非国家像对待新冠一样对待这件事情,否则目前不太可能。
7、为什么说进口品牌的口腔产品和设备更好?因为它们在国人心中更早地建立了认知,还是确实体验更好?
进口产品确实做工好。首先,它们的精度好,每个东西都严丝合缝的,这一个孔对这一个眼。而我们的螺丝只能一个角度进去,偏差一点都进不去。
其次,配套设施很完善。在产品链上,光上部修复就600多个零件。这个事情绝对可以拿车做类比,进口车好就是有它的道理:用料好、精度高,出各种问题之后有解决方案,在市场上应用得更灵活(针对不同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所以他好。
而且,制造产品的设备也是更好的,人家机床的精度高。上面的仿生材料,国外的这种基础实验,不管是材料或是什么,做的深度够、高度够,这是国内至少在医学领域是比不上的,是真比不上。现在临床上抛开牙科,其他科哪一个材料不是进口的,哪一个器械不是进口的。
现在牙科中修复体已经有国产品牌可以用,这件事情已经让我挺惊讶的了,因为从我上学到工作一直用进口品牌的产品。现在开始有国产品牌进入我们的视野。国产品牌中爱尔创(注:国瓷材料子公司,获高瓴、松柏投资)还不错,而然的瓷块也不错。
8、国产口腔品牌的材料和设备的市场在哪里?
这个问题基于的逻辑是,消费端要能够支付这些产品和服务,供应端才会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
国产品牌总会有需要它的地方,我想大概是三线城市。
在一线城市,人们有能力为更好的材料和更好的医生支付更高的费用,人们普遍接受补一颗牙500元。而在三线城市,可能做一个牙冠200元,补一颗牙几十元,如果用进口材料,谁来付钱?所以我觉得,三线城市可能是国产品牌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