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对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三个核电新建机组予以核准,与此同时英国提出到2050年,英国的民用核电部署计划增加到24GW——比现在增加3倍,预计将满足电力需求的25%。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将重新启动国内核反应堆建造,这是数十年来首次重启。荷兰提出核能可有效补充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通过核电站建设,减少天然气进口依赖,计划新建两座核电站,并让现有核电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运行更长时间,同时2025年前将为新核电站建设提供5亿欧元财政支持。
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也出现应重新思考淘汰核能的声浪。中外几乎在同时发力推动核电发展和建设,那么该如何看待中国同时核准三个核电站?
对此,中广核某核电资深从业者认为:中国对核电的态度一直都很暧昧,一方面是中国人传统的以为核电不安全,加上一些无良营销号的夸大宣传以及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事故,所以核电设备一直以来在老百姓心中是危险的代名词。
其实日本核电站的安全性和中国核电站是没法比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全境处于环太平洋环山地震带,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很大,这是核电站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导火索。中国看起来被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包裹,但中国沿海城市因为朝鲜半岛、日本岛和台湾岛的阻挡,地震引发的次生海啸很难对中国沿海造成影响。
所以中国沿海建设核电站安全性很高,主是因为一些舆论的压力导致中国核电一直不温不火的建设,而且之前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是非常迫切,就只在一些用电量很大的城市和工业集群周边选择性的建设。
另一方面中国核电技术起步较晚,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关键技术和设计需要长时间的验证,也导致了中国核电建设的步伐不能太快。去年全球第一个四代核电站在石岛湾建成,基本代表着四代之前的关键技术已经被充分吸收和验证通过。通俗来说就是四代之前的核电机组可以放心用。四代的技术也基本不存在障碍了。
另外,最近几年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太阳能、风电、水电,但是从最终结果来看这些新能源很难在短期内撑起中国的电力供应,煤电的发电成本也经常受国际局势、政治因素的影响波动。
综合下来,一直不温不火的核电反而成为了兼具自主可控、成本较低、发电量稳定且清洁的发电方式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突然批准了3个核电项目的原因。
欧洲一直以来都是核电的坚定拥护者,但近10年来欧洲各国大幅度减缓和停止了核电的发展建设工作,将新能源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光伏和天然气方面。
然而今年年初以来欧洲国家不约而同的重新提出了核电的发展规划,强调了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那么时隔数年欧洲重新发展核电意味着什么?是否与中国核准三个核电站有相似的原因?
对此中广核某核电资深从业者认为:海外尤其是欧盟的情况和中国区别较大,欧盟这个政治联合体看起来是各个国家相互平等,但其实主要是德法掌握话语权,德国法国在面对能源安全的时候出现了意见分歧。
德国是个很传统的国家,传统的观念就影响到了发电方式上,德国偏爱太阳能、风能以及最重要的天然气,德国人传统和保守的思维使他们很难接受核电这种发电方式。所以德国把能源自主可控的棋下在了太阳能和天然气上,德国希望通过优先发展的太阳能以及与俄国人建设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实现在清洁能源变革中继续领导欧盟,直通德国的天然气管道还让德国赚的盆满钵满。
再加上之前德国的领导人默克尔政治手腕很强,德国在欧盟一直占据较强的话语权,所以德国的清洁能源战略也一直都是欧盟的清洁能源战略。现在默克尔卸任,德国在欧盟的话语权有所下降。
今年2月份欧盟正式把核电归为清洁能源,此前由于德国阻挠核电一直无法在立法上成为清洁能源。法国是老牌的拥核国家,对核能的开发利用起步很早,法国的核电技术也很成熟,法国国内也有阿海珐这种能量巨大的利益集团,所以法国一直希望力推核电获益,之前因为德国掣肘欧洲的能源战略一直不在核电上面。
欧盟的核电需求大增本质上是欧盟能源安全战略布局的转向,欧盟各国核电计划的发布属于德国对法国的让步。意味着核电和太阳能将共同成为欧盟能源安全的解决方案。
荷兰提出通过核电站建设,减少天然气进口依赖,计划新建两座核电站,同时2025年前将为新核电站建设提供5亿欧元财政支持。比利时政府计划投入11亿欧元延长两座核电站的服役年限。其他众多欧洲国家也相继对核电发电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欧洲突增的核电需求,中国企业是否有机会和能力从欧洲核电需求中获益?
对于此问题,中广核某核电资深从业者表示:核电站的建设运营不同于太阳能的建设运营,从根本上说不属于商业行为。核电的建设和运营都会附带很强的政治属性,就像采购外国武器一样。
此次欧洲核电需求来源于法国的推动,法国的核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初代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技术也是来源于法国,所以欧洲此轮核电需求的大部分一定会被法国企业吸收。
中国企业不完全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法国人的承建能力有限,报价也一定高于中国企业。中企在建设速度和报价上一直以来都很有优势。但是问题回到根本上,核电站的建设不完全是商业行为,会附带很强的政治属性,中欧关系密切中国企业就越有可能分到一些核电承建工作,反正也是一样的道理。
虽然看起来中企的机会很小,但不代表完全没有希望,中企在欧洲承建和运营核电站也是有先例的。
核电产业因为不完全遵循商业模式,从计划到落地与其他的新能源产业存在较大区别,那么该如何提前判断欧洲核电的承建工作能否交给中国?
中广核某核电资深从业者认为:核电站在欧洲的建设和运营周期通常来说是3-5年和30年以上,只有能长期和中国保持稳定双边关系的国家才有可能让中企参与核电的建设。这就意味着只有在政治上达成互信后,中企才有机会。通常这种机会会在中外首脑互访后出现。
中外首脑互访通常会签署一系列的合作互通协议,有助于强化双方的战略互信。中外首脑出国访问时也是有各行各业的精英随行,时常会在访问期间签署重量级的合作文件。
中国核电核准工作加速加之欧洲重新强调核电在能源结构的重要性,势必将会大幅提振核电相关产业链的景气度,届时项目落地也势必会有一大批企业能否参与核电的建设和运营,分享其中的利好。但任何消息都有两面性,机会与风险永远都是并存的。那么中外核电需求同时增大,核电产业链会迎来哪些投资机会和风险?
核电产业的上游包括核电设备、核燃料核材料的供应等;中游包括核电站的建设、运营;下游主要涉及发电、维修和后处理市场。
目前,核电产业链上游参与者类型广泛,核燃料环节的代表企业有中广核矿业、中核国际,核材料的代表企业有中盐化工、方大碳素、东方锆业、沃尔核材等。核岛关键设备的代表企业有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佳电股份、中国一重等。
核电产业链中游主要为核电站建设及运营方,其中核电站运营的代表企业有中国广核、中国核电、大唐发电等。
核电产业链下游涉及发电及后处理,其中,核废料处理代表性企业包括通裕重工、中广核技、远达环保等。
中广核某核电资深从业者认为:在核电站建设中,无论是核岛、常规岛还是辅助系统的核心部件都只有极少数的民企能够参与,承建和运营工作主要还是交给国企,毕竟核电组件的技术难度很大,涉及敏感技术和材料,民企很难通过审查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前期开发工作。
像冷却系统、通风系统这类辅助系统的技术难度比较低,也不是很敏感,民营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高,但这部分组件的竞争比较激烈,基本上属于有资质的企业轮流来,基本不存在强势的民企。目前民企能够参与的部分中核级管道和核级阀门的确定性很客观,主要就是技术壁垒较高,国企没有精力关注这么小的一个组件。
江苏神通在核级管道、阀门上的市场地位比较高,他们已经拿到了多个核电站管道阀门的供应工作,运营方对他们产业的可靠性和服务支持能力也很认可,这是国内部分。
就目前的信息来说,欧洲核电站这个消息利好谁很难判断,因为大部分的海外核电建设方案都不相同,有的国家愿意优先把核心部件和零部件的供应交给他们本土企业,中企只参与承建和运营,也有无论是设备还是建设都全盘交给中企,当然这种主要是南美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基本不具备核电核心设备的生产能力。
近期中外关于核电需求的消息出来之后,很多上市公司、概念都出来,其实核电产业的盈利周期非常久远,建设投入的成本回收周期通常在10年以上,即使中企真的能消化这部分利好,等到真正为相关公司创造收益时也是很多年之后。
也有很多研究报告宣称中国乏燃料棒的处理能力远低于需求,声称乏燃料棒的市场前景很美好。但实际是乏燃料棒的处理工作比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更为敏感,乏燃料棒的处理一定是个国家行为,处理核废料的工作是一定不能带有盈利性质的,一旦与盈利挂钩,在核废料的长达百年的衰变周期中难免被别有用心之徒拿去危害社会。
现在中国乏燃料棒主要是出口到俄罗斯西伯利亚无人区,支付给俄罗斯费用让俄罗斯在无人区封存,中国处理能力较低是因为中国不需要自己处理这些高污染的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