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去年业绩亮眼的4家基金公司,是怎么在人才上做文章的?
免费 2023-03-22 18:07

去年业绩亮眼的4家基金公司,是怎么在人才上做文章的?

文章所属专栏 基金行业研究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7:1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韭圈儿(ID:jiucaishuo),作者:颓废的小呆梨,原文标题:《去年业绩亮眼的4家基金公司,是怎么在人才上做文章的?》,头图:视觉中国


最近基金经理“转会”的传闻很多,像大家关心的白冰洋、金拓、冯汉杰隐约都有了新去处,好在没有离开公募,对我们这些穷人来说,是好事。


各家基金公司也都在招兵买马,争相对优秀基金经理递出橄榄枝,这种对人才的挖掘让我想起10年前巨星时代的巴萨和皇马。


2012年11月25日,巴萨主场4:0大胜莱万特,第14分钟,后卫阿尔维斯被马丁·蒙托亚换下,至此场上11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拉玛西亚”。



这11个人,代表着巴塞罗那近十年的顶峰,也代表着拉玛西亚青训营的最高成果;为了对抗那支不可一世的巴塞罗那,德比死敌皇家马德里采用了引进巨星的“银河战舰”战略。


来自国米的主教练穆里尼奥,来自曼联的C罗、来自里昂的本泽马、来自本菲卡的迪玛利亚、来自热刺的莫德里奇、来自利物浦的哈维阿隆索,来自AC米兰的卡卡...


那时的国家德比,是“火星撞地球”的体育盛会,可遇而不可求。


人才战略的两种打法


其实,足球和基金公司一样,每一代王朝都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人才济济”,大概是形容一家资管公司最好的词。


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显示,2022年表现收益率前二的大、中型权益基金公司分别是交银施罗德和易方达、大成和招商。


在基金经理的人才培养上,这四家公司又代表着目前基金界两种截然相反的打法。


交银、易方达、大成目前的成绩,都建立在自主培养的人才挖掘上,算得上是投研界的“拉玛西亚”,而招商基金的成绩很大程度来源于外部招募的基金经理,形容为“银河战舰”,也不为过。


持续的人才培养代表着一种竞争力,对人才的吸引同样是一种竞争力。


基金界的拉玛西亚


现在提起青训,人们总会想起交银施罗德。


因为2021年开始的风格切换和震荡走熊,让交银施罗德部分基金经理能涨抗跌的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风格各异、持股并不同质;他们人才梯队成体系、成纵深,新提拔的基金经理总能拿出超预期的表现;他们把自己和公司的口碑提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却没有滥发基金滥扩规模,所以获得了同业、渠道亦或是持有人发自真心的认可。



这两年,规模的问题被一再提起。


因为小盘股走强之下,对规模巨大的权益大厂“并不友好”,也让掌握巨大规模的头部基金经理抢走了话题度。


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权益大厂其实都有着比较完备的青训梯队和造血能力,这点在易方达尤其明显。


其实和交银一样,易方达的人才梯队也表现出了老中青三代共同发展的模式,前有三剑客、祁禾、杨宗昌,后有杨嘉文、武阳,都是清一色的自主培养,他们绝大部分一毕业就加入易方达,然后一步步成长起来。



虽然被戏称为“酒庄”、虽然许多基金经理的确在重仓白酒,走大盘高质量风格,但易方达旗下依然覆盖了高质量、均衡成长、逆向成长等多个风格,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中演绎不同打法的基金经理。


过去的这两年震荡市,持股同质化、打法类似的基金公司很难受,风格互补的的权益团队,更容易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打出局部优势,保住规模和投资者的信任。


而作为中型权益公司的代表,大成基金的出彩就来源于此。


这点普通投资者也有直观的感受,2021年年做景气度投资出圈的韩创,2022年均衡价值风格的领头羊徐彦、刘旭,今年涨幅帅呆了的王帅以及同样采用小盘、微盘股策略的苏秉毅。



这两年大成基金旗下业绩不错且风格迥异的基金经理纷纷冒头儿,大有百花齐放之势。


大概,这就是基金市场部最舒适的时刻,聊起自家的基金经理,他们的脸上时常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打造银河战舰


我们常常用“黄埔军校”,来形容一家平台的人才辈出。


但如果用“黄埔军校”形容基金公司,恐怕不是什么好词儿,说明这家平台没法留住人,反而为行业“输送”了很多人才。


现在,基金经理的离职潮已经与基金公司的基本面恶化画上了等号,容易引发基民的赎回。


那么反过来,如果一家公司能吸引基金经理的加盟,是不是可以表明这家基金公司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比如去年的朱红裕,私募时期是红杉基金副总裁,是弘尚资产联合创始人,虽然看不到业绩,但这Title不低,来招商基金做首席研究官,属于空降了一个“指挥官”。


而招商核心竞争力在低点发行之后,越做越顺,在业绩爆发的同时,吸引了大量基民真挚的“爱”,所谓“爱屋及乌”,对朱红裕同事的挖掘也越来越细,基民迫不及待的把“小朱红裕”的名号加到了陆文凯身上,虽然他俩的打法并不一样。


相比于朱红裕的均衡不极致,陆文凯的持仓要集中得多,这种集中不是行业轮动的押注,而是在收益风险比特别突出之后,对机会的重拳出击。


“关注周期底部和估值底部公司、做有保护的成长股投资”是陆文凯渐成体系的方法论,在招商基金他只不过延续了这种打法。


在二人的身上,可以看到招商基金人才战略的一个缩影,他们都是招商基金招募而来的优秀基金经理。


如果再算上2016年来到招商,从中观景气度出发的贾成东,以及更早一些的王景,在招商基金当前的权益基金经理阵容里,有大约一半来自于外部招募,现在坊间传言,去年出名的某自上而下视野的基金经理的下一站也会是招商基金。


“银河战舰”龙骨渐成。


迎接白银时代


“21世纪什么最珍贵?人才!”


在2004年上映的《天下无贼》里,葛大爷早就留下了这句经典名言。


在今天国内基金大发展的浪潮渐趋沉寂后,基金公司的品宣之战也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从简单造明星扩规模,变成了打造“基金经理矩阵”。


前者见效虽然更快,但受基金经理离职,业绩变脸的影响很大,对基金公司品牌的反噬更大;后者更可持续,但更考验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管理层的远见。


大浪淘沙之后,脱颖而出的基金公司背后总要有一支富有生命力的投研团队,这建立在正确的投资理念、漫长的时间、合理的考核机制基础上,而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大概是上至总监下至市场部员工,都在思考的问题。


做投资,我们愿意以行业的竞争格局思考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但对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想得不多。


确实,作为明显的“周期行业”,牛市来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熊市到了你惨我惨大家惨,似乎看不出什么差异化,也用不着谈什么竞争优势。


但现在,加速的机构内卷,预期收益率已经越调越低。


隐隐有种感觉,基金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基金公司的供给侧出清也不远了。


大干快上爆冲规模,把管理费骗到手的模式逐渐没人买单了,之后会是基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建立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有的公司大概率会迎来自己的白银时代,而有的公司会被投资者慢慢淘汰,成为多年之后,又一个让人唏嘘的教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韭圈儿(ID:jiucaishuo),作者:颓废的小呆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妙投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