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牧原的成长性被低估了 | 深见
2023-03-11 10:00

牧原的成长性被低估了 | 深见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公司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0:29

出品|妙投APP

作者|丁萍

头图|视觉中国


核心看点:

  1. 对于牧原成长性而言,成本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其出栏增速的不足;

  2. 凭借经营模式、育种模式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牧原相比同业具备降本优势;

  3. 牧原完全成本有望在2023年/2024年/2025年分别降至14.5元/kg/14元/kg/13元/kg;

  4. 假设2024年牧原成本降至14元/kg,其估值成长性会提高0.91倍,出现预期差。


规模养殖浪潮下,牧原股份表现出周期成长性,从而获得市场青睐,但如今却因其生猪出栏增速降低而一直跑输板块

 

过去,牧原股份凭借“单位超额收益+出栏快速增长”,成为公认的周期成长股,即使在猪周期景气下行期,仍能走出独立于板块的阿尔法行情——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牧原股份股价涨幅超15倍,远高于同期板块(猪肉概念)60.17%的涨幅。

 

但2021年11月以来,牧原股份资本市场表现低迷,且一直跑输板块。截至2023年3月10日收盘,牧原股份期间股价跌幅为17.4%,而板块同期收涨10.15%。

 

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预期牧原股份2023年和2024年目标出栏分别约为7500万头和8500万头,相比生猪养殖规模基数低,出栏成长性高的猪企,牧原股份的出栏弹性明显不足,这令追求高成长性的投资者望而止步。

 

但牧原股份的成长性真的如此悲观吗?这需要探究牧原股份相比同业是否具备降本优势,这是因为生猪养殖企业市值的成长性除了受出栏增速影响,也受成本影响(详细内容将在下文第一节里阐述)

 

如果牧原股份相比同业具备降本优势,则成本降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出栏弹性的不足,也就意味着牧原股份的成长性被低估了。

 

接下来,本文将要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成本是如何影响牧原股份的估值?

(2)相比同业,牧原股份是否具备降本优势?

(3)牧原股份完全成本的下降空间是多少?

(4)成本降低对牧原估值成长性的影响有多大?

 

成本如何影响牧原估值的成长性?


除了生猪出栏增速,养殖成本也是影响牧原股份估值成长性的关键因素

 

妙投采用两种估值方法为牧原股份估值:按照周期底部的头均市值和周期顶部的PE法。

 

首先,周期底部是以头均市值的逻辑,头均市值是以上一轮完整周期的头均利润给予10倍PE计算而来的,再把头均市值乘以第二年度的出栏预期,来估算牧原股份的合理市值。但是考虑到,周期底部的估值向次年切换的时间更晚,市场更偏向以当年出栏来进行定价。

 

其次,顶部的空间,运用PE法,就是按照周期顶部时的头均利润乘以PE倍数计算总市值。

 

可见,影响牧原股份估值的因素主要包括头均利润和出栏数量,其中头均利润的高低取决于生猪销售价格和养殖成本的高低。而猪周期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出栏增速和成本下降幅度是影响牧原股份估值弹性的内在因素。

 

当前来看,相比同业,牧原股份生猪出栏增速较低,但如果具备降本优势,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出栏增速的不足。

 

相比同业,牧原是否具备降本优势?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牧原股份成本控制能力相对较强。这是因为,在“非瘟”之后,生猪养殖行业在扩张过程中容易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即很多猪企会随着出栏规模增加而面临成本失控,其中500万头是拐点规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非瘟使得生猪养殖的管理难度大幅提升,大量入口需要严防死堵,从而管理上的瑕疵更容易被放大造成生产效率的下滑;

 

(2)猪企如果加速扩张,人员会快速增加,新员工占比高,一方面使得各项生产和防疫操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打折扣,另一方面新员工不容易统一思想、企业文化被稀释,从而导致整体的生产效率下滑。 

 

而牧原股份已经在在规模化扩张中实现成本可控,这也是其核心竞争壁垒。2022年全年,牧原股份的养殖完全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2022年12月,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经降至15元/kg以内,完全领先行业17元/kg的平均水平。

 

其次,生猪养殖成本降低的关键是提高生产效率/成活率和降低料肉比(具体解释在下文)。而牧原股份有望凭借经营模式、育种体系和组织管理上的优势 ,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活率。具体分析如下:

 

(1)提升生产效率

 

一个完整的生猪养殖流程包括母猪配种妊娠-仔猪保育-生猪育肥三大环节,其中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是衡量妊娠阶段生产效率的指标,M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肥猪数)是衡量全程生产效率的指标。

 

现阶段牧原股份PSY在27左右,MSY约为21,虽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海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依靠独特的育种体系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牧原股份的生产效率有望得到提升。

 

首先,配种妊娠阶段,“二元轮回杂交”体系有利于降低引种成本,提高生产性能。

 

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通常具备自繁母猪的能力,但自繁方式仍有差异,目前三元杂交为国内市场主流模式,约占70%,其次是二元轮回杂交,是牧原股份独有的育种体系,即使用长白或者大白父本与二元母猪进行杂交,得到的商品代只有长白和大白两种基因。

 

这种技术在正常情况下并没有优势,因为缺少杜洛克基因的商品猪的瘦肉率要低于普通三元商品猪,以及由于轮回杂交的亲本在杂交中反复轮回,会使群体杂合度降低而使杂种优势随之降低。

 

二元轮回杂交也存在优势,一是灵活性较高,商品猪和能繁母猪能灵活转换,能避免种猪持续引进,商品代自行留选后备种猪。当“非瘟”造成全国能繁母猪损失超过30%,母猪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牧原股份能够快速补充母猪种群,从而最大程度地减缓“非瘟”造成的冲击。

 

二是相较于三元杂交体系,二元轮回杂交在配种成功率和PSY上均都具有优势。尤其是随着杂交体系越来越成熟,生产性能也会持续提升。

 

但对于同业而言,虽然二元轮回杂交体系复制门槛较低,但是采用初期相比成熟阶段的的生产效率会有20%左右的降幅。

 

其次,仔猪保育阶段,牧原股份提高管理强度能够降低仔猪的死亡率。

 

仔猪保育阶段,是最需要人为主观能动性的环节。

 

举例来看,母猪从分娩时起12-24小时内分泌的乳汁是“初乳”,之后分泌的“常乳”。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能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也具有抗病毒作用,是增强仔猪肠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仔猪出生后必需尽早吃到初乳,否则会容易感染疾病或生长不良,导致伤亡或形成僵猪。 

 

但由于初乳的有效时间有限,能否让每一头仔猪都能吃到初乳对于提高仔猪成活率意义重大,一个负责人的饲养员可以人工参与让每一头初生仔猪都吃到初乳;相反,稍微的疏忽就可能使得一个甚至一部分仔猪无法吃到初乳。

 

此外,还有部分仔猪因为体格弱小很难抢到吃奶机会甚至存在健康问题,因此经常性的操作就是无害化处理,而有经验的饲养员能够通过人工照料,使得弱小仔猪成功断奶进入育肥阶段。

 

牧原股份也在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以此提高PSY和MSY来降低成本。

 

(2)恢复成活率


在育肥环节,生猪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带来的成本上升尤为明显。因此,育肥阶段的成活率对降本的影响极大。

 

非瘟之前,牧原股份的全程成活率(产房成活率×保育成活率×育肥成活率=全程成活率)在90%以上,现阶段仅有86%左右,下降幅度较大。(注:仔猪成活率=断奶仔猪存栏头数/产仔数;育肥成活率=出栏头数/入舍头数)

 

牧原股份可以通过提高防疫水平来恢复成活率。

 

一方面,牧原股份采取的自繁自养模式,是以标准化、智能化、 规范化来精准管理育肥环节、提升防疫水平。

 

生猪养殖组织模式主要分为散养和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养殖主要包括“自繁自养”和“公司+农户”两种模式。

 

其中“公司+农户”模式较轻,公司无需承担猪舍等固定资产投入,能够实现快速扩张,但存在风控能力弱,养殖效率低的问题。

 

自繁自养模式较重,前期资本投入高,土地需求大,折旧多。这一模式下,牧原股份需要自建标准化养殖厂,自聘养殖厂负责人、技术人员、养殖工人。受资金限制,该模式扩张缓慢,但过程可控,有利于成本控制、标准化生产和疾病防控。

 

尤其是非瘟之后,自繁自养模式过程可控,这有利于降低育肥阶段的死亡率。对于同业而言,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叠加重资产模式会加重现金流压力,“自繁自养”模式很难被简单的复制。

 

另一方面,牧原股份也建立智能猪舍,实现一系列防疫升级改造,包括猪舍全封闭生产、空气过滤、水源净化以及进出猪舍三级洗消等,来提高防疫水平。

 

虽然以上措施很容易被同业模仿学习,但是流程能否有效落地还要看猪企的管理水平。而牧原股份具备较为优秀的组织管理体系,这相当于企业的内在基因,很难在短时间内被竞对追赶乃至超越。

 

(3)降低料肉比


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主要是由饲料购买、人工费用、折旧摊销、动保以及期间费用(财务、销售、管理等费用)等构成,而饲料在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中约占55%,是最主要的成本。

 

由于近两年饲料价格高企不下,牧原股份的料肉比(饲养的畜禽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目前为2.9左右,相比非瘟之前的2.5,效率降低不少。

 

牧原股份表示将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和精准饲养来降低其料肉比。比如,牧原股份一直都在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通过剔除饲料中多余的非必需氨基酸,降低豆粕使用量。牧原股份日前发布公告称,将与元素驱动(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大力发展低蛋白日粮技术推进替代资源研发生产。

 

复盘历史,饲料价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了,未来随着国内转基因的落地,有望增加市场供给带来价格下降,以及考虑到以上应用落地周期较长,因此妙投认为降低料肉比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总之,凭借经营模式、育种模式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牧原股份相比同业具备降本优势。

 

牧原养殖成本下降空间有多大?


妙投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估算牧原股份成本下降的空间。

 

(1)生产效率方面,假设牧原股份的PSY从27(每胎大约10.8头)提升至30(每胎大约12头),其完全成本有望降低0.15元/kg。

 

估算过程,假设一头母猪2年顺利生产5胎次,那么每胎10.8头和12头分别对应191元和172元的仔猪落地成本,按照110公斤出栏均重计算,成本差距就达到了接近0.17元/公斤。



(2)成活率方面,假设牧原股份全程成活率能恢复至非瘟之前的90%,其完全成本可降低0.67元/kg;如果成活率能进一步提高至93%,则牧原股份的完全成本可降低1.17元/kg(牧原股份2022年全年完全成本是15.5元/kg)

 

(3)料肉比方面,如果牧原股份的料肉比能够从现阶段的2.9下降至2.5,按照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5%推算,其完全成本会下降1.18元/kg。

 

但考虑到料肉比下降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而生产效率和成活率在短期内就能得到提升。

 

因此,妙投认为,牧原股份生猪养殖成本有望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降至14.5元/kg、14元/kg,2025年则会进一步将至13元/kg。

 

那么,成本降低对牧原股份估值的成长性有多大影响?

 

上文已经表述,牧原股份顶部周期的市值=头均市值(头均利润*10)*生猪出栏头数,出栏增速和成本是影响牧原股份估值成长性的关键因素。

 

牧原股份出栏增速牧原股份2022年生猪出栏6120.1万头,假设2023年和2024年目标出栏分别为7500万头和8500万头,对应的同比增速分别只有22.55%和13.3%。

 

假设生猪销售均价21元/公斤,出栏均重110公斤,牧原股份养殖完全成本从15元/kg降至14元/kg,则其头均利润将从660元提高至770元,提高16.7%,这意味着牧原股份的成长性整体为43%(1.2255*1.167-1),相比22.55%提高了0.91倍,出现了预期差

 

但市场担忧牧原股份的成长性不足,叠加猪周期景气度低迷,因此给予其较低预期。从2022年7月高点至今(截至3月10日收盘),牧原股份股价下跌27.91%,并大幅跑输板块(同期仅跌9.7%)。而从周期底部估值来看,目前市场对牧原股份的定价基本已经隐含了未来最悲观的预期。

 

当下处于周期底部,牧原股份过去完整周期的头均利润约为400元,给予10倍PE,则其头均市值为4000元,按照2022年6120.1万头的出栏量,牧原股份周期底部的市值为2448亿元,距当前市值(截至3月10日,牧原股份的市值为2570亿元)仅有4.75%的下降空间,但上涨空间较大。

 

假设2024年处于周期顶点,按照770元的头均利润,给予10倍PE,2024年8500万头的出栏目标,那么牧原股份的市值空间约为6545亿元,距当前还有154.67%的上涨空间。

 

可见,牧原股份当前既具安全边际,又有向上弹性。但具体到布局节点,还要需要考虑猪周期的景气度。

 

当前,猪周期处于下行阶段,生猪价格在16元/kg,已经跌破行业的平均成本线(17元/左右),行业去产能窗口也再度打开。

 

农业部数据显示,2023年1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367万头,环比下降0.5%。但近期在供给紧缩需求增加下,猪价有所回暖,产能去化逻辑被弱化,猪肉股板块也出现了回调,且短期难以出现反转。

 

不过,根据供需关系推演,妙投认为2023年下半年猪价会进一步下挫,这有利于支撑产业持续去化,届时有望进入逻辑兑现阶段。也就是说,当前是播种期,而不是收获期

 

对于牧原股份的投资需要跟踪以下四点:


(1)产业去化进度,关注我国能繁母猪月度环比数据以及猪价走势;

(2)牧原股份养殖成本下降情况,关注PSY、MSY、成活率以及料肉比的变化;

(3)资金是否安全,关注牧原股份的现金流、资产负债率以及融资情况;

(4)管理团队是否稳定,这是牧原股份经营顺利的重要保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