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国辉
头图|视觉中国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明显回暖,Wind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计算,截至2月底,年内总发行规模达1092亿元,其中2月发行超过680亿元,同比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指数增强型基金成为新基市场的黑马,国泰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仅销售一天便结束募集,成为近年来少有的日光基,规模达到14亿元。同日发行的博时中证500增强策略ETF也是仅募集两天就提前结束募集。另外易方达中证500增强策略ETF募资也超过10亿元。去年11-12月,还有8只指数增强ETF成立。
是时候认识一下指数增强型基金了。它有场外基金和场内ETF两种。指数增强ETF是一种创新品种,2021年底第一批产品发行,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全市场已成立16只增强型ETF,总募集规模超170亿元。而申报中的该类基金数量近30只,因此未来还会持续扩容。场外指数增强基金近年来也步入快车道,带动指数增强基金规模从2015年的300亿元左右增长到2022年的1636亿元。
近几年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增长情况(资料来源:招商证券)
近年来随着主动权益基金挑选难度大、超额收益不稳定、基金经理更换频繁、风格漂移等问题持续出现,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接受指数基金获取市场平均收益。而指数增强型基金的特点在于,不仅可以跟踪指数走势,还能通过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在市场平均收益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收益增强。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指数增强基金是如何增强收益的,效果如何,更适合哪些投资者?又有哪些基金经理可以重点关注?
既要β收益又要α收益,指数增强基金崛起
随着市场上基金数量超过万只,选基金越来越难,本来买基金是为了降低股票、债券等证券产品投资难度,让专业的基金经理做专业的事,但数量比股票还要多的基金,选起来并没有比股票轻松。另外即使是优秀的基金经理,其超额收益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买入后挣钱的难度比较高。优秀基金经理跳槽或者奔私也是投资主动权益基金的烦心事。
这就使得指数基金有了很大的需求空间。既然选到有稳定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很难,那索性还不如买指数,获取平均收益。指数既有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这种横跨全市场的宽基指数,也有行业指数这样的窄基指数,基民可以根据自己对股市风格和行业轮动的判断去做阶段性投资,没有这种判断力的话,也可以进行定投来平滑持有成本。
指数增强基金则是在跟踪指数获得市场平均的β收益的基础上,通过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获取一定的α收益,实现收益增强。
区别于主权权益基金通过深度研究基本面、估值性价比等来获取超额收益,指数增强基金主要通过量化的形式,适当调节指数成分股的权重配置,减持一些基本面差或者前期涨幅过高估值过高的个股,增配一些更有潜力的个股,既跟踪指数表现,又获得一定超额收益。
操作过程中往往坚持所跟踪指数的市值风格、估值风格,在行业权重配比、个股权重配比等方面做一些调整,达到增强收益的目的。
以最常见的沪深300指数增强为例,同是跟踪一个指数,但每个增强基金的个股持股比例都不相同。
国富沪深300指数增强前十持仓(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景顺长城沪深300指数增强前十持仓(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鹏华沪深300指数增强前十持仓(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不同的仓位背后,是每个基金经理的量化多因子模型对不同因子的权重有一定差异。但整体策略上是趋同的,多种因子总结起来基本都是围绕基本面、动量方面,基本面因子来源于财务标准、运营数据、产业信息等,动量因子主要是成交量、成交价等技术指标组成的因子。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以及基金经理的判断,不同因子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且在变化的市场风格中迭代调整,构建起多因子模型,根据模型判断基金该为哪只个股赋予怎样的持仓比例,以及什么时候加减仓。
除了多因子模型,指数增强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方式还包括参与新股申购、股指期货套利等。
就增强的效果来看,整体上体现了一定超额,这是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招商证券数据显示,沪深300、中证500以及其他指数的增强基金,在2022年度、过去三年和过去五年的平均年化超额收益均为正值。
指增基金整体超额表现(数据来源:招商证券)
更长周期来看,国泰君安研究显示,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沪深300指数增强策略平均年化超额收益率为4.87%。分年度看,沪深300指数增强策略平均超额仅在2014年、2017年为负,年度胜率为80%。
这样,指数增强基金既能跟踪指数,又能整体上相对于指数有一定超额,伴随着指数基金逐渐被市场认可,指数增强作为一个比较细分的产品,逐渐体现出黑马的潜质。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指数基金迎来规模井喷,从2018年的不足5000亿涨到目前的超过2.4万亿;指数增强基金随之也增加了关注度,规模从2018年的500亿元左右增长到去年的1636亿元。
相比于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有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不过指增基金不足在于,费率与主动权益基金相同,管理费一般为1.5%,费率远高于0.5%左右的指数基金。另外作为场外基金,流动性也低于ETF,通常在赎回后2-3天内资金到账。而ETF则是像股票一样卖出后资金即可使用。
新的金融创新又来了。结合场外指数增强基金与ETF基金各自优势的指数增强ETF在2021年底面世,费率相比场外有了大幅下降,不仅管理费降到0.5%左右,交易中也只需要支付佣金,省去了场外的申购与赎回费用。同时,还能基于跟踪指数做一定的收益增强。
此外,指数增强ETF的流动性也是跟其他类型ETF一样的,好于场外基金,且作为ETF,股票最高仓位可以达到100%,而场外指数增强则最高只能到95%,因为要面对基民申赎而保留一部分现金。
因此对于指数基金支持者而言,指数增强ETF有着较强的吸引力。2021年11月15日,国内首批5只增强型ETF正式获批。
其中4只在2021年12月成立,在2022年里,有两只较所跟踪的指数跑出了超额,王平管理的招商沪深300增强策略ETF较沪深300的超额收益为3.58%,田汉卿管理的华泰柏瑞中证500增强策略ETF较中证500的超额为5.74%。
这增强了增强型ETF的吸引力。2022年10月28日,第二批13只增强型ETF获批,进入密集发行期,发行均较为顺畅,甚至出现了日光基。增强型ETF规模也占到了指数增强基金的10%左右。
指数增强基金会大行其道吗?
指数增强基金与主动权益基金差异明显,风险收益特征上与指数基金更加相似,收益率大体上跟着指数走,不像主动权益基金收益可能会比指数好很多,也可能会差很多。因此未来的规模走向会跟指数基金大致同步。
就目前的基金产品格局来看,国金证券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底,26万亿的公募基金规模中,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在4.62万亿左右,而股票指数基金整体规模在1.52万亿元左右。股票指数基金虽然近年来经历了规模上涨,但依然远低于主动权益。
因为目前A股仍是散户占比很高的市场,基金经理作为专业投资者战胜市场平均水平、战胜指数的概率还是很高的。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动权益规模依然会高于指数基金。
不过指数基金上涨的趋势依然会延续。因为主动权益也有很多问题,包括头部尾部业绩差异大、基金挑选难度大、基金经理离职频繁等。指数基金作为一种很好的投资工具,价值会愈加凸显。
未来随着人们对指数投资认可度持续上升,指数增强基金的规模在目前1600亿的基础上也会持续上涨,在整体盘子中的规模占比继续提升,只是指数基金+指增基金整体还不能挑战主动权益的地位。
指数增强基金适合怎样的投资者?
虽然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指增基金更大的特征还是跟踪、复制指数,获取阿尔法收益,因此买指增基金的前提是对某个指数的中长期收益有较高信心或较高判断力,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适合去买指增基金。
首先是对指数应有一定深入研究。不同指数所代表的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如主要的宽基指数中,沪深300是大盘风格的典型代表,当市场上白马股风明显的时候,或者张坤、刘彦春这类偏好大盘股的基金经理业绩出色的时候,往往也是沪深300表现较好的时候。
中证500成分股是全市场除去沪深300成分股之后,市值最大的500只股票,因此中盘股特征非常明显。中证800指数成分股是沪深300和中证500成分股之和,衡量大盘股与中盘股整体表现,因此在特征上没有明显的偏向。
中证1000是衡量小盘股表现的指数,成分股市值多是100亿左右及以下的个股。当市场上流动性泛滥、经济处于较景气状态时,往往这类小盘股表现更好。而沪深300多在经济处于一定调整期,流动性也适中的状态下,表现更好一些,因为这种状态下往往大公司的业绩韧性更强。
国证2000指数更加下沉,是衡量市场上微盘股表现的指数,成分股市值大多在30亿元以下。风格特征与中证1000相似,热钱较多、炒作盛行的时候,更有表现机会。另外当经济处于快速恢复期时,小公司往往体现出更强的业绩反转的弹性,也会带动该指数有一定表现。
选择指增基金,投资者首先应对指数特点和表现有所判断,对于指数有深入认识之后,判断好买卖点,再去选择指增基金,才是正确的投资流程。
以沪深300为例,最近几年大开大合,波动性非常大。以五年期来看,从2018年1月至今,虽然经历了牛市大涨,但后来又大幅调整,5年里沪深300的指数涨幅几乎为0,期间如果只是长期持有,没有波段性操作或者定投的话,五年内没明显收益。而如果有一定判断力,在2018年低点买入,即使是经历后期调整持有到现在,也有正收益。
2013年至今沪深300指数走势
基金表现上也是如此。以知名量化基金经理黎海威管理的景顺长城沪深300指数增强A为例,2013年10月底管理该基金至今收益已经达到163%,但从2018年年初到现在的时点上,中间经历了较大上涨与下跌,净值与五年前非常接近。
其次,买指增基金更适合买上述宽基指数,而非窄基指数。因为窄基指数个股数量有限,个股的风险收益特征大多也是同步的,例如白酒起来的时候,茅台和五粮液都涨,反之都在跌,留给指增基金进行量化增强的空间有限。宽基指数个股数量大,且横跨不同行业,进行量化增强的空间更加充足。
另外,从增强的实现性来看,指增基金更适合把握中长期收益而非短期收益。如果是看好未来较短时间里比如一两个季度中沪深300的表现,买入沪深300ETF更为合适。在短期内,指增基金收益增强的特性并不明显,更多是以年度为单位来战胜指数赢得超额。
仍以景顺长城沪深300指数增强A为例,2021-2022年两年相对于沪深300都有一定超额收益,但分散到季度来看,其中五个季度战胜指数,三个季度跑输指数,且战胜指数的季度并不连贯。这意味着如果只是想把握指数的短期收益,指数增强基金并没有明显优势。
这些指增基金经理可重点关注
选择指增基金经理,首先要看长期超额收益如何,这决定了基金经理是优秀还是普通。在此基础上看超额收益的稳定性,能否在多数年份实现超额。这对于选择指增基金也至关重要,因为指数投资时往往不能拿很久,需要尽量寻找低点进入并在一定收益后及时止盈,如果基金经理收益不稳定,则可能成了指数“减弱”基金。
虽然指增基金整体上有一定超额,但并非每只基金都有超额,也不是每个基金在每个阶段都有超额,因此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在基金经理中精挑细选。
除了与指数基金的渊源,指数增强基金还是量化基金的一个重要分支。量化基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动量化基金,不跟踪指数,在全市场通过量化模型寻找机会。另一种就是指增基金,跟踪指数,并通过量化模型来寻求一定超额收益。因此指数增强基金经理一部分是做了一段时间的指数基金后开始做指增;另一部分是量化基金经理发展而来,大多既管理主动量化也管理指增基金。
以下是国内历史业绩较为出色的部分指增基金经理。
部分业绩出色的指增基金经理
在国内公募量化领域,比较资深的是量化三剑客,即华泰柏瑞田汉卿、富国李笑薇以及景顺长城黎海威。三人都曾在国际量化大厂巴克莱全球投资任职,此后在国内公募任职,其中李笑薇任职最久,2009年即在富国基金任基金经理,目前为富国基金副总经理;黎海威、田汉卿分别于2012和2013年进入公募任基金经理,目前在各自公司也都是副总经理级别。
三人的产品侧重点不同,李笑薇管理的都是指增基金,黎海威的产品中近乎是一半主动量化,一半指增基金。田汉卿产品主要是主动量化,从2021年底开始才管理了中证500指增基金。
作为行业老将,三人累积的超额还是比较明显的。
黎海威代表作景顺长城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
李笑薇代表作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A超额收益
李笑薇和黎海威指增基金的超额收益都比较稳定,就2015-2022年的数据来看,二人管理的沪深300指增基金都是只有1年跑输沪深300,其余全部跑赢。
黎海威除了沪深300指增,还在2019年和2022年分别开始管理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增基金,其中中证500指增基金在2020-2022年都跑赢了基准。中证1000指增基金还有待验证。李笑薇只管理沪深300和中证500指增基金,中证500指增基金近4年也均跑赢基准。
不过近几年数据看,二人管理的沪深300指增超额相较于其他同行不太明显。其他知名量化基金经理在2020年这样的牛市中多有10%以上的较高超额收益,李笑薇和黎海威则超额较少。
田汉卿从2021年底才开始管理指增基金,不过收益表现还是可以的,她管理的华泰柏瑞中证500增强策略ETF去年较中证500指数有5%的超额收益。
除此之外,业绩较为优异的指增基金经理还有富国基金徐幼华、华安基金许之彦、西部利得盛丰衍、万家基金乔亮、招商基金王平等。
徐幼华2011年开始管理基金,目前主要管理的指增产品为红利指数、中证500、中证1000增强。此前还曾管理了多只行业主题指增基金,目前均已卸任。她是较早管理中证1000指增基金的基金经理,在2019年至今均相较于基准指数有超额收益。
许之彦管理QDII出身,之后转做指数基金,目前管理规模510亿元,以ETF以及连接基金为主,指增基金占比较少。在管理指增基金过程中,先管理了跟踪MSCI中国A股人民币指数的指增基金,2017年开始管理沪深300指数增强,至今每年都对沪深300有超额收益。
盛丰衍因为在社交媒体上非常活跃而成为网红基金经理,业绩上也比较不错,是量化领域比较出色的选手。在指增基金上,既有跟踪沪深300、中证500这种宽基指数的基金,也有跟踪国企红利指数、人工智能指数、芯片指数等主题指数的基金。
2016年底开始管理中证500指增以来,每年对基准都有超额收益;沪深300指增基金在2019-2021也都有明显超额,尤其是2020年牛市中较沪深300超额达到30%,但2022年稍微跑输了指数。2021年开始管理人工智能指数增强,在2022年也有7%左右的超额收益。
乔亮任职经历丰富,曾在巴克莱全球投资、加拿大退休基金等国际机构任基金经理,也曾在万向集团旗下通联数据和桐昇通惠资产担任联合创始人、首席投资官,还曾在南方基金负责对冲基金业务。2019年加入万家基金,管理了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数的增强基金,均在完整年份里取得了相对于基准指数的超额收益。
王平管理基金数量较多,指数基金、量化基金都有,2017年开始管理指增基金,管理较长的是沪深300和中证1000指增,超额收益比较显著。去年开始管理中证800指增。
另外,可以关注的新锐包括鹏华基金苏俊杰、国金基金马芳、宝盈基金蔡丹、长城基金雷俊等。
蔡丹主要是管理中证100指增基金,跟踪该指数的基金相对比较少;
马芳是做证券IT软件系统出身,2016年开始转做量化投资,2020年开始管理量化基金,因为管理的国金量化多因子去年业绩出色而被广泛认可,但在指增基金方面,她从去年底才开始管理,可以进一步观察;
雷俊2014年开始管理指数基金,2018年底才开始管理指增基金,包括中证500指增基金、创业板指数增强基金和中证医药卫生指增基金,其中中证500指增在近4年里每年都有超额。苏俊杰此前在财通基金任职,2021年加入鹏华基金后管理了沪深300、中证500和国证2000指数增强基金,去年在沪深300指增上有较好超额。
部分指增基金经理产品分布
这些基金经理多在往大盘指数、中小盘指数增强全覆盖的方向去发展,比如以前管理沪深300,现在也多会发行中证1000指增基金。在选择基金时,可以优先挑选管理时间较长的产品,稳定性可能会更好一些。
沪深300指增产品线上,上述基金经理大多都有产品,可重点关注超额较多的乔亮、盛丰衍、许之彦;中证500指增产品线上,可重点关注徐幼华、田汉卿、乔亮、盛丰衍;中证1000指增产品线上,可重点关注管理该类产品较久的王平、徐幼华、乔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