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当年轻人不再热衷汽车|荐读
2023-02-25 10:00

当年轻人不再热衷汽车|荐读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第二季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6:59

作者|赵赛坡

头图|视觉中国


本期导读


汽车曾经定义了上个世纪,但新世纪的欧美年轻人正在抛弃汽车,本期首先推荐两篇长文,阐述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影响。


在对 Netflix 高管 Bela Bajaria 的特写报道里有三个相互交织的线索,其中就隐藏着这家流媒体巨头对于海外市场的发展策略,本期推荐一篇长文。


本期推荐还将推荐以下议题:


略读是不是在阅读?

印度电商巨头 Flipkart;

VR/AR 到底有多难?

食物如何毁掉人类;


“More Reading, Less Junk”,欢迎进入本周的深度阅读时间。

 

当年轻人不再热衷汽车


如果要用一项技术定义 20 世纪,“汽车”一定是最有可能的备选答案之一。这项拥有百年历史的技术(产品),不仅直接推动了上世纪的城市发展,还深刻影响到各大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变革。

但透过这篇长文(链接免费镜像、20 分钟阅读时长),你会发现,欧美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正在抛弃汽车。


究其原因,环保(针对燃油车)、互联网改变了产品所有权以及年轻人越发干瘪的钱包都在不同程度影响着这一代年轻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各大城市也有意无意排除汽车在未来城市中的作用,大量公园、步行街都不再对汽车友好,因此带来的,可能是政治、经济与社会认知的全面转向。


继续关注互联网如何影响年轻人的行为变化,这篇美国 iPhone 年轻用户的特写(链接免费镜像、10 分钟阅读时长)进一步展示了科技公司(苹果)的“伎俩”——通过封闭生态里的特色产品,形成一个有体验隔阂的圈层。


比如,由于苹果没有向 Android 用户开放 iMessage 功能,一个 Android 用户参与 iPhone 用户的群聊时,群聊里的所有用户信息都会变成绿色,而不是蓝色,此时已经不再是苹果独有的 iMessage 社交,而成了普通的短信社交。


这或许就是数字时代里的“阶级对立”,文章最后的一句话很值得思考:这一代数字原住民,拥有迄今为止最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能力,他们不在意出身,也不在乎你的身份,但对你使用的计算设备——从手机到电脑——格外关注。

 

略读是不是在阅读?


与音视频消费相比,“(文本)阅读”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一项更神圣的行为,各类社交场合里,你“读了多少本书”远比你“看过多少短视频”有“价值”。但作为一项古老的技术,“(文本)阅读”千百年来又不断进化,某种意义上,21 世纪的阅读行为,在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眼里只能用诸如“肤浅”或“毫无营养”之类的词汇来形容。


这篇文章(链接、10 分钟阅读时长)探讨了“阅读”行为的进化,比如阅读介质的变化,我们早已不再局限于纸质书,而是在各类屏幕上完成文本阅读。而在当下,略读是不是一种有效阅读方式?有声书能否媲美文本阅读?凡此种种,都可能让我们触及到“阅读”的本质。

 

印度电商巨头 Flipkart 的中场战事


亚马逊已经失去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并在印度市场面临巨大的阻击,其对手就是 Flipkart。

这篇长文(链接、40 分钟阅读时长)梳理了 Flipkart 公司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其发展初期和京东颇为类似,利用自建仓库与高效物流,快速占领市场;不过在 2016 年,公司创始人 Sachin Bansal 试图将这家公司转变成为一家“科技公司”,并力推移动端发展,使得 Flipkart 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亚马逊趁势抢占了不少份额。


随着沃尔玛投资 Flipkart 以及高管团队的大换血,Flipkart 迎来新的发展机会,职业经理人 Kalyan Krishnamurthy 雷厉风行的作风,逐步扭转了与亚马逊的竞争形势。只不过,来自印度政府的监管、高管权力的集中以及本土线下商超势力的反扑,Flipkart 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Netflix 的海外计划


这是《纽约客》对 Netflix 高管 Bela Bajaria 的特写报道,也是一篇典型“纽约客()”风格的长文。夹叙夹议之中,还充满了大量围绕人物的细节,比如对 Bela Bajaria 工作的描述,她作为 Netflix 海外电视剧的负责人,日常的工作就是全球出差(译文由 GPT-3 完成):


无论她是访问孟买、柏林、首尔、斯德哥尔摩还是该公司的其他二十六个海外分支机构,她的日常工作都差不多。一辆黑色轿车会将她从机场送到豪华酒店,也许是四季酒店。


她会办理入住手续,然后疯狂地回复洛杉矶发来的电子邮件,直到时间到了,她就会与高管和创作者们一起吃早餐、晚餐或午餐。她会穿上她最喜欢的“旅行西装”,一件设计师外套,胸袋上镶嵌着“艺术就是真理”的字样。


虽然她经常只在国外逗留一两天,但她喜欢安排一个“清单会议”,以便当地的开发团队向她介绍即将推出的节目。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她正在该公司的拉丁美洲总部举行这样的会议,该总部位于墨西哥城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内。


事实上,这篇长文(链接免费镜像、50 分钟阅读时长)有三个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线索,其一是 Bela Bajaria 的个人成长故事,你会看到她如何在多文化的家庭氛围里成长并进入到电视领域;其二是关于美国电视剧行业近二十年的演变;其三是 Netflix 海外计划的推进情况,从中东到拉美再到东亚(特别是韩国),Netflix 想成为“通用电源转换器”,简单来说就是结合各地不同文化,讲述同一个(或同类型)的故事。

 

AR/VR 有多难?


所谓“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 ChatGPT 占据一切媒体——无论科技还是政治——头条的时候,谈 AR/VR 或元宇宙似乎已经成为一件怀旧的事情。但科技发展的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很多技术并未消失,而是隐身在聚光灯外默默发展,也因此,在 ChatGPT 等 AI 话题持续霸榜的时候,或许可以更冷静地看到 AR/VR 所面临的困境。


这篇长文(链接、40 分钟阅读时长)以宏大视角回顾了过去二十年 AR/VR 设备的市场情况,并试图找到这个领域无法满足公众需求的原因,为什么业界看好 AR/VR 领域?为什么这个星球上的大量聪明人会将自己宝贵的时间与巨额资本投入到这个领域?为什么每一次巨大的希望之后就是更大的失望?

 

本周图书:世界会在咀嚼声里终结


疫情期间,“吃”成了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有段时间我着迷于各类食物包装上的配料表,找寻暗藏其中的“科技”或“恨活”线索;我至今还记得那种看着冰箱装满食物之后的喜悦感,连同“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无奈,一并成为那段荒唐历史的点滴回忆。


本周推荐的这本 Eating to Extinction: The World’s Rarest Foods and Why We Need to Save Them(亚马逊 Kindle 商店、2022 年 1 月出版)也是关于“吃”,但作者 Dan Saladino 另辟蹊径,他要讲述一个食物如何毁灭人类的故事。

 


如果说人类“吃”是为了生存,那么人类的“吃”也在加速自己的毁灭。这不仅是因为当下由于饮食不健康导致的各类疾病,更重要的一点,过去几百年来,人类有意无意减少食物来源的种类,从蔬菜到谷物再到肉类,越发单一的品种,也会加剧食物短缺的风险,一如两个世纪前爱尔兰因为单一马铃薯品种欠收导致的饥荒那样,或许,世界就会在一声声咀嚼里终结。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