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ChatGPT 炒作入高潮,百度的“文心一言”有何新动作?|AI内参
2023-02-15 15:56

ChatGPT 炒作入高潮,百度的“文心一言”有何新动作?|AI内参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第二季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8:17

作者|赵赛坡

头图|视觉中国


在中国,围绕 ChatGPT 的炒作正在进入高潮,作为较早宣布将推出类 ChatGPT 产品的公司,百度最近在做两件事情……


中东一直以来是各家云计算公司抢夺的关键市场“另一个是东南亚市场”,本期聚焦近期落地的项目。


本期还将关注:


  •  IT 公司的裁员与融资;

  • 美国与欧盟/印度的 AI 合作;

  • 中美对抗之于中国 AI 创业领域的影响;

  • 云上的新产品发布;

  • 东南亚市场的 AI 投融资。


接下来,欢迎和我一起探索复盘近期围绕智能与计算的产业事件。

 

大模型


在微软与 Google 的引领之下,搜索成了 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重要的落地场景。但过去一周,已经开始内测的微软 Bing 和广告中的 Google Bard 似乎并不令人满意:


• 多位使用者反馈 Bing 非常容易给出错误的回答,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在 Reddit 的这个频道里发现一些啼笑皆非的回答;


• Google 为 Bard 制作了一则广告,但这个聊天机器人对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相关问题给出了错误的回答,Alphabet 市值一度蒸发千亿美元。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微软 Bing 也在制造错误,甚至其提供的 Demo 也有众多事实错误,但公众——从资本市场到媒体——似乎并不在意,这和 Google Bard 所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或许我们只能用“微软的公关炒作太厉害”来解释了。


在中国,围绕 ChatGPT 的炒作也在进入高潮,作为较早宣布将推出类 ChatGPT 产品的公司,百度的公关最近在做两件事情:


• 为各类虚假的“文心一言”账号或服务辟谣


• 宣传各大媒体接入“文心一言”生态圈;


在中国特殊的网络管制环境下,百度已经为“文心一言”找到了首要场景——媒体。通过为各大媒体提供文本内容生成服务,既能够有效避免生成“有害内容”,从而避免监管介入,还能让这些媒体成为自己产品的宣传渠道,可谓一举多得。


进一步去看,尽管接下来中国市场的类 ChatGPT 产品会越来越多,但也会走上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 和百度“文心一言”类似,通过与媒体机构合作,销售自己的产品;


• 面向特定场景或领域提供内容生成服务,比如京东的电商领域或未来的教育教育;


至于最令普通人激动的中文聊天机器人,为何不直接使用 ChatGPT 驱动的产品呢?


而无论是哪一条道路,基于 ChatGPT 等大规模语言模型的重要创新并非创业的最优选择。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从人才到“互联网言论”政策再到巨额而长期的资金投入,再加上中美微妙关系下的硬件供应不确定性,很可能连大模型的训练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别说推出服务了。


也因此,我非常欣赏王慧文出资 5000 万美元创建“中国 OpenAI”的智慧,毕竟,这条消息引发的讨论,已经足够支撑起后续两轮融资了,至于接下来,接着找接盘侠。

 


新产品。作为 AWS 最早推出的云服务,对象存储 S3 一直以来都是云计算领域的标竿产品,上月开始,这款产品迎来一次重要更新:AWS 为所有新上传到 S3 上的数据提供自动加密功能,这对提升对象存储的安全性意义重大。


与安全相关,Google Cloud 宣布将和非盈利机构 Health-ISAC 合作,该组织专注分享医疗行业重要基础设施相关信息,以应对网络安全事故。Google Cloud 计划将该组织的信息整合到Chronicle Security Operations 之中,从而构建更灵活的网络安全、医疗数据安全产品线。


AWS 近期还有一项重要产品变化,其为五角大楼定制的“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正式交付,这款产品针对军方的特殊要求,将 AWS 的关键服务进行集成,满足众多特殊场景下的计算需求。


该产品也是美国五角大楼去年 90 亿美元云计算合同的一部分,这项合同由微软、AWS、Google 和甲骨文瓜分。

中东市场。中东一直以来是各家云计算公司抢夺的关键市场“另一个是东南亚市场”,近期两个重要落地项目:


• Google Cloud 上月与科威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数据与计算等产品,加速该国公共部门的数字化转型,Google 还计划在科威特开设第三个中东云区域;


• 腾讯云近期和沙特移动服务提供商 Mobily 合作,后者将为腾讯云提供数据中心托管服务,从而落地腾讯云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大客户。Uber 近期启动上云计划,该公司已经和 Oracle 和 Google Cloud 签署了两份为期七年的云计算合同,具体金额未知。


此前,Uber 公司 95% 的 IT 基础设施位于自建数据中心里,疫情期间,数据中心硬件供应链的延迟极大影响了 Uber 的业务,这也是 Uber 加速上云的推动力之一。

 

AI+X


政府博弈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之间的 AI 竞争与合作被过度简化为中美两国之间围绕芯片的封锁和反制,但近期还有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国家合作案例:


• 美国与欧盟的首个 AI 合作协议落地,双方将在农业、医疗保健、电网等领域开展 AI 应用的合作;


• 美国与印度的 AI 合作,在白宫的推动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与印度科学机构展开合作,探索 AI、量子计算以及新一代无线技术等;


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不仅在影响芯片等硬件供货,也影响了美国资本对于中国 AI 创业公司的投资决策,结合 CSET 的一份报告来看,自 2015 年到 2021 年,中国 AI 创业公司获得来自美国风险投资的 402 亿美元,这在整个 1100 亿美元的总投资里占比 37%。


更进一步的数字显示,这 6 年多时间,美国风险资本更愿意在公司早期“天使、种子轮”向中国 AI 创业公司注资,这个阶段的投资占比达到 91%。


中美以及其他国家也在东南亚地区展开一轮 AI “投融资竞赛”,来看看 CSET 这份报告的几个发现:


• 东南亚地区的 AI 公司正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风险资本,该地区 AI 投融资领域,高达 60% 的资金来自海外;


• 该地区 81% 的投融资案例出现在新加坡,融资额占比高达 94%;


• 美国依然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 AI 投资者,自 2011 至 2021 年,该地区超过 33% 的 AI 领域投资由美国资本主导,同期中国资本的占比只有 12%;


• 中美关系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两国在东南亚的投资合作,两国的投资者在多个 AI 公司投融资案例里进行了合作。


再看几份各国政府对于 AI 发展的规划: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公布了一个关于如何管理和减轻 AI 风险的框架,该框架将影响美国政府机构以及政府技术供应商如何评估和管理 AI 风险;


• 美国国防部提供一套最新的自主武器系统开发和部署指南,明确表示这种武器可能在未来的任何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 ChatGPT 的大模型;


裁员与融资


两个值得关注的收购案例:


• 咨询公司麦肯锡以 5000 万美元收购来自以色列的 AI 创业公司 Iguazio,后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 MLOps 平台,麦肯锡后续将推进被称为“QuantumBlack”的 AI 部门发展;


• IBM 收购一家提供 GraphQL 服务器的公司 StepZen,使开发者能够使用更少的代码构建 GraphQL API,以进一步增强 IBM 在混合云领域的竞争力;


位于多伦多的 AI 投资基金 Radical Ventures 上月宣布,从包括 Geoffrey Hinton、李飞飞在内的众多 AI 资深学者以及前 Google CEO Eric Schmidt 等人手里获得注资,该基金计划募集 5.5 亿美元的资金,目前已经完成一半以上。


Radical Ventures 过去几年投了不少具有极大增长潜力的 AI 项目,比如 Cohere 就是 OpenAI 的直接竞争对手,而新一代搜索引擎 You.com 也在近期的“大模型驱动搜索变革”的潮流中得到众多关注,估值也在也不断提升。


与获得巨额融资进而开展业务扩张相比,近期一些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相继启动了裁员计划,在传统科技巨头之外,还有这些公司的裁员引发讨论:


• Github:约 300 人被裁,同时该公司的招聘项目自 1 月 18 日以来一直处于暂停状态;


• Twilio:这家云通信软件公司将裁员 1500 人,涉及研发和行政业务部门;


 DeepMind:关闭加拿大埃德蒙顿办公室并解雇了伦敦办公室的部分员工,这或许是母公司 Alphabet 大规模裁员的一部分;


• Zoom:这家因疫情而快速崛起的公司计划裁员 1300 多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 15%;


关于此次科技公司大规模裁员的一般解释是:过去两年的疫情,为科技公司增长提供了机遇,使得员工数量过于庞大,而进入后疫情时代之后,需要通过削减人员成本的方式应对经济下行的挑战。


这个解释当然不算错,只是在 2023 年的时间点,当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不断引发科技行业震动的背景下,科技公司的裁员更像是一次战略转移,微软一方面加大与 OpenAI 的合作,一方面又在裁减包括 Hololense 在内的“元宇宙”产品线,Alphabet CEO 皮查伊也在写给公司员工的公开信里指出:


我对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机会充满信心,这要归功于我们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以及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投资,为了充分抓住它,我们将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


结合 CB Insights 的一份报告,2022 年生成式 AI 领域的投资显著增加,不过这个领域的公司还在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2023 年的 AI 炒作大潮,会变得异常惨烈。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