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国辉
头图|视觉中国
新年伊始,新能源板块开启了一波强势的表现,新能源车、光伏、储能产业链均呈现上涨态势,不少新能源基金净值年内已经涨了10%以上。
经过2019-2021的上涨,新能源板块在2022年震荡下跌。投资者对高景气度持续性的担忧,相对较高的估值和交易拥挤度,使得调整成为必然。
展望2023年,上游价格松动有望降低中下游的成本,带来景气度的整体回升,前期下跌也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估值情况。新能源的机会还是非常明显的。开年大涨也印证了市场对新能源热情犹在。
选择新能源基金是把握新能源投资机会的重要手段。现在市场上有至少数百只新能源主题基金,还是要进行仔细筛选的。
毕竟市场不像2020年,那时候几乎买个新能源基金就能涨,现在行情往往持续性差,不同细分领域的表现也不一,分化明显,选择不同的基金,效果还是差别较大的。拿现在的行情来说,开年以来涨幅较高的新能源基金已经达到17%左右,而多数新能源基金的收益在7%-8%左右。
在本篇文章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市场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能源基金经理,在这些基金经理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思路来筛选,从而继续把握好新能源行情。
新能源板块今年依然有机会
如果新能源板块没机会,选择新能源基金经理就没意义。今年新能源机会整体如何?
2022年新能源板块表现不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首先疫情影响了经济增长,对于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板块的景气度构成一定压制,而新能源板块的整体估值与交易拥挤度在各大板块中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导致时常有调整压力,且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流动性的紧缩对于成长板块的估值形成打压,新能源从基本面到估值都面临一定压力。
今年则各大制约因素都有很大的边际改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预计会大大弱化,而美国加息预期也可能到了尾声,对成长股的估值打压效应会减弱。
从基本面来看,光伏和风力发电目前在能源占比中依然是个位数,其增长空间依然非常大。2022年光伏上游的硅料持续高位,影响了下游装机。年底硅料价格开始下跌后,中下游成本压力减缓,光伏装机有望在今年超出预期,需求层面应该会好于2022年,无论是分布式还是大基地建设,都有望出现加速。
风电方面最受关注的海上风电去年受疫情管控影响,装机不及预期,只有4-5GW,随着疫情因素的减退,困境反转会比较明显;储能则依然会持续高景气,作为新能源发展中的瓶颈,只有储能解决了才能把新能源链条理顺,大型储能和户用储能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新能源车产业链相对来说争议较大,一方面市场担心新能源车作为消费品,会受到消费放缓影响,高增长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车销售渗透率逐渐接近三成,市场对于新能源车的发展空间产生疑虑,给到的估值会逐渐下降。
不过从目前来看,随着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大龙头靓丽业绩的发布,以及宁德时代等龙头的大规模产业投资推进,加上中央与地方上对新能源车的扶持政策,担忧情绪有所减弱。总体来说今年的渗透率还有望继续成长,新能源车的销售近几年也体现了韧性,预计今年应该还会有不少机会。
这样,细分赛道的机会都还是很明显,新能源基金在新的一年的表现还是值得期待的。
新能源基金经理群像
新能源基金经理其实并非只配新能源,而是近年来对新能源配置较高的比例,一些基金经理对新能源的重仓程度会达到九成以上。
这些基金经理都是明显的成长风格,在投资框架上,基本上是以景气度为核心进行中观层面的筛选,判断哪些行业和赛道未来两三年会保持较高的增速,以及天花板是否足够高,大多也会结合赛道具体时点的发展状态,如供需的短期变化,判断哪些赛道有边际变化,从而对赛道做取舍,再筛选赛道中竞争力强的公司或者有业绩反转预期的公司进行布局。
论景气度,新能源这几年在众多行业中不逞多让,最符合这些基金经理的选择标准,所以新能源就成了这些基金经理的重点配置领域,除了新能源,这些基金经理大多还会在半导体、军工、计算机等板块选择一些景气度高的领域和个股进行配置,但配置比例远低于新能源。
多数公司都有主攻新能源方向的基金经理,以新能源、低碳、碳中和、环保、清洁等为主题的新能源基金多达数百只。近几年里业绩较为出色的基金经理大体上有以下这些(按任职年限排列):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韭圈儿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些基金经理:
一种角度是新能源是否是基金经理的主动方向。市场上有多位因为近几年重仓新能源而做出出色业绩晋升明星基金经理的选手,如赵诣、崔宸龙,郑泽鸿,施成,陆彬等,管理了多只基金,对于新能源的配置都比较高。也有多个管理了新能源主题基金的全市场基金经理,如李晓星、杜洋、陶灿、曾国富、张勋、王伟等。
相对来说,主攻方向为新能源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上因为风格比较极致,特点比较鲜明,基民对其熟知程度更高,因此规模普遍比较大。
而全市场基金经理管理的新能源基金其中有不少也有出色的历史业绩,但基金经理因为是全市场均衡选股,新能源主题基金只是其管理基金中的一只,导致市场对其认知度不高。
如张勋管理的泰达宏利新能源是2021年5月成立,至今收益仍然达到39%,特别是在2022年的调整中,收益为-9.56%,同类排名中非常靠前。不过目前规模只有10亿元左右。
从管理年限来看,杨锐文、李晓星、姚志鹏等在2011年左右进入基金行业做电力设备研究员,那时候的新能源主要是光伏和风电。2015-16年,他们开始管理基金,算是最早一批的新能源基金经理。冯明远、王伟、陶灿也是这一阶段开始基金经理生涯。
2017到2018年,是较多新能源基金经理走上基金管理岗位的年份。如赵诣、祁禾、郑泽鸿、王鹏、李瑞、闫思倩等。这些中生代基金经理开始管理基金时,新能源还没有起势,因此对新能源的持股较少,大多业绩一般,如赵诣在这阶段的投资就比较失败。到了2019-2020新能源爆发的时候,这些基金经理真正开始重仓新能源并崭露头角,赵诣在这阶段还拿到了全市场的收益冠军。
2019-2020作为新能源爆发的年份,也出现了多位借助新能源的热潮而成名的基金经理,包括陆彬、郑澄然、施成、崔宸龙、孙浩中等。
综合来看,2017-2018年开始管理新能源基金的知名基金经理最多,可谓踩准了天时地利,个人经过了一两年的投资生涯后逐渐形成较稳定的投资框架,而且这时候新能源板块处在估值低位、蓄势待发的状态,做出业绩来也顺理成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基金经理的成功,根基还是时势造英雄。2021年以后市场没那么好做,这些基金经理的收益也开始收敛,同时新涌现的黑马也变得很少。
而更有价值的角度是看基金经理的配置偏好。包括重仓领域、市值分布等,对不同年份业绩影响最明显的无疑是基金经理对重仓领域的偏好。
新能源是个庞大的产业,可以大略地分成新能源车产业链(主要有整车、动力电池、电池材料、矿产等)、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辅材、电场建设与运营等)、风电、储能等,其中新能源车和光伏是规模最大的板块,在二级市场表现上,新能源车整体上启动更早,2019年下半年启动,一直涨到2021年底。而光伏设备板块2021年以后的涨幅更加明显,且在2022年的表现明显好于新能源车板块。
这样的走势原因在于,新能源车销量在2019年左右开始爆发,当时新能源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只有个位数,因此空间看起来非常大,而且新能源车是to C的产品,在逻辑上被视为好于to B的光伏,稳定性更强,因此新能源车在牛市前期表现更好。
而到了2021年底以后,新能源车由于发展很快,渗透率逐渐接近两三成,市场对其天花板开始谨慎,给到的估值也势必呈现下降趋势。且疫情下消费受阻,toC的属性反而更容易受到影响。逻辑开始变差。
光伏则被视为空间更广阔的品种,因为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只是个位数,因此2021年以后,光伏表现逐渐强于新能源车。也因为光伏的崛起,储能必要性增强,发展阶段更加早期的储能成为空间更广、弹性更强的品种。
基金经理的表现也因为对新能源车、风光储的配置不同,出现差异。重仓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基金经理,2019-2020年业绩非常出色,而2021年的收益就会比较逊色。
2022年的亏损会比较大。去年亏损大多达到-30%左右,而重仓光伏的基金经理,2021-2022年业绩都相对更好一些,如张勋的泰达宏利新能源,去年收益-9.56%,祁禾管理的易方达环保主题,去年收益率-13%,在新能源基金中都是比较靠前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仓了光伏的缘故。
而2023年,新能源车板块表现要好于风光储,因为一方面前期新能源车板块跌了更多,另一方面市场预期消费会复苏,也会有行业政策也会鼓励新能源车消费。因此重仓新能源车的基金收益更佳,如信澳新能源精选截止2月3日年内收益已经达到17%,而重仓光伏的新能源基金,年内收益则多在8%附近。
因此看新能源基金经理的领域配置偏好,对于收益水平尤其是阶段性收益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不同新能源基金经理的配置偏好。
新能源明星基金经理都有怎样的配置偏好?
多数对新能源车产业链配置较多
最近几年在配置上比较偏向新能源车的基金经理主要有姚志鹏、陆彬、冯明远、郑泽鸿、施成、李瑞、曾国富、张富盛、樊勇、曹春林等。
这些基金经理重配新能源车产业链,有些是因为其主题基金是新能源车主题基金,如姚志鹏、曾国富、李瑞、曹春林,也有原因是相比于风光储,对于新能源车更加看好。
如姚志鹏在2023年布局方面提到了三大领域:第一,景气度整体仍在高位、估值消化充分、预期与持仓较低、产业逻辑仍在的新能源车产业链;第二,大安全主题;第三,可选消费,及周期相关的地产产业链。
冯明远也表示主要看好“打铁公司”,分布在新能源车、科技类的3C、通信电子制造等行业。他认为,这类企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不太受技术封锁、市场分割的影响。
对于更多配置新能源车而非光伏的原因,姚志鹏此前在与妙投的交流中曾表示,决定盈利的主要因素是竞争格局,光伏板块的问题在于格局已经恶化,因为技术变革相对停滞,老的技术开始扩散,龙头公司阿尔法在消退,消退过程中非龙头公司激进扩张。
姚志鹏在2011年左右就开始看光伏行业,也是市场上较早重仓隆基绿能等光伏龙头的基金经理之一。在他看来,光伏也是一个传统行业,在传统行业就要回归到相对审慎的估值和基本面推演。
郑泽鸿、施成也是在新能源车产业链配置较多的选手,与其他基金经理相比,这二位的共同特点是在上游资源股的配置比例更高一些,如施成管理的国投瑞银先进制造在2022年底的十大重仓股中有至少有六只新能源上游资源股,由于这些资源股周期性明显,在紧缺的时段会有业绩的飙涨,因此在市场快速上涨与反弹中往往弹性很高,这也是两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很大的重要原因,不过回撤也会比较大。
新生代绩优基金经理对光伏配置更大
最近几年在配置上比较偏向光伏的基金经理主要有祁禾、郑澄然、贾健、刘昇等,对新能源车配置较少,甚至几乎不配,因此去年的业绩表现在同类基金中相对较好。
近几年里重配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基金经理数量要明显多于重配光伏的基金经理数量,原因可能在于,牛市中新能源车产业链在二级市场率先启动,并在2020年让很多基金经理实现了很高的业绩,这些基金经理在偏好和配置上就有了惯性和路径依赖。
而2021年以后崛起的新生代新能源基金经理中,对光伏的配置就会非常高,因为这时候新能源车的表现已经不及光伏。
重配光伏的基金经理中,规模与名气最大的无疑是郑澄然和祁禾,都是300亿左右的管理规模。郑澄然研究员阶段主要覆盖电力设备,在持股上,对光伏板块的配置一直较多,此外也在半导体、化工、金融、医药等做一些平衡配置。
2020年二三季度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几乎全仓光伏板块,辅之少量半导体股票,两个季度分别取得了38.91%、30.89%的收益,四季度斩仓了光伏和半导体,重点配置了进军新能源的化工股,并尝试配置了银行保险、家电、煤炭、建筑板块的白马股,当季收益也接近20%。
不过没能超越四季度仍重仓新能源的赵诣获得年度收益冠军,但也进入了市场前十,与孙迪共同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2020年收益达133%,业绩好带来规模的快速增长,广发高端制造规模从2020年6月底的7.34亿飙升到2021年3月底的238亿元。
规模上升之后灵活度难以保证,2021年郑澄然的锐度有所下降,广发高端制造四个季度都取得了正收益,但都是个位数,全年收益26%,居于同类的前20%,但离收益冠军较远。
巨大规模下,在配置上更加均衡,重仓股中除了新能源还配置了不少机械、化工、银行等板块龙头,收益的稳定性较强,但组合的进攻性变弱了。
这种配置在2022年又有变化,重新回到重仓光伏的状况,这种配置可能更多源于郑澄然的投资框架,即在选股上基于中观行业比较,选择供需情况有变化的行业,把握周期变化,本质上是通过供需变化带来的小周期波动来确定景气行业。
从2022年来看,很多行业需求都比较弱,相对来说光伏的需求最为强劲。
伴随着业绩的平淡,规模逐渐下滑,目前广发高端制造规模较去年一季度的高峰期减少了100亿元。
易方达祁禾也是对于光伏的配置要高于新能源车的选手。在2020年持有新能源车产业链还相对较多,自2021年开始则对其配置较低,更多配置了光伏产业链,除此之外祁禾还会在电子、化工等板块做少量配置。
此前祁禾对二三线新能源股配置更多,比较擅长发掘细分赛道机会,以及大赛道中的龙二龙三的机会,在2021年以后规模迅速变大,至今以及超过300亿元,在全市场规模靠前,因此风格也逐渐向大市值龙头靠拢。
祁禾选股主要看“格局、价格、赛道、模式”四方面,其中,“格局”和“价格”是重点考量的两个维度。在“格局”维度中,主要考察竞争力不同带来的护城河差异,他会先找出供给端的竞争格局是否合理,再去看需求端。
在他看来,以绝对竞争力为基础的公司往往能穿越行业周期,持续创造Alpha。企业竞争力是长期收益来源,而投资中最大的风险是企业竞争力逻辑的破坏。因此其持股中有大量的细分领域龙头;在“价格”维度中,主要考量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估值、全市场中不同板块估值比较、同类型公司在不同交易所的估值水平等。
去年业绩出色的新人中,多是重仓了光伏的新能源基基金经理,如汇添富刘昇重仓了光伏和储能,取得了较好业绩。在4月底股市大反弹中,他管理的汇添富盈鑫混合是涨幅最高的基金之一。刘昇2022年三季度时管理规模11亿元,四季度末迅速达到48亿元。刘昇风格上比较极致,不会因为净值回撤而主动止损,靠收益来弥补回撤。在业绩上大开大合,虽然4月底以后大涨,但此前已经经历了-43%的回撤。
贾健2021年5月29日正式从祁禾手中接管了易方达创新驱动,2022年5月7日又接替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林森管理易方达瑞程,任职基金经理才一年多,规模一度接近百亿元。从任职以来的几个季度看,持仓都集中在光伏赛道上。从风格看,贾健基本不择时,仓位一直稳定在较高位置。
新能源车与光伏之间均衡配置的基金经理也较多
近几年在新能源车与风光储之间均衡配置的基金经理有赵诣、崔宸龙、王伟、陶灿、李晓星、闫思倩、孟昊、任琳娜等,更倾向于多赛道配置,或者在不同板块中进行轮动。
赵诣在2020年获得收益率冠军时,前十大重仓股的配置上几乎就是一半动力电池产业链,一半光伏产业链。2022年转战泉果基金后,配置上也是新能源车、光伏为主,辅之以半导体和消费电子。这种配置源于赵诣控制回撤的思路,其控制回撤的两种方式,一种就是行业分散,个股集中,第二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对冲,来进行回撤的控制。
赵诣在持股上也是以大盘股为主,在行业选择上,赵诣倾向于“长坡厚雪”的行业,希望行业的成长空间比较大、成长周期比较长。另外,要求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趋于比较稳定。选好行业后,遴选公司标准主要是几个关键词:龙头公司、核心竞争力、治理结构、持续成长。
同样是年度收益冠军,崔宸龙在板块配置上,除了前海开源公用事业买了较多的发电公司外,其他产品多数时间是在锂电、光伏、储能不同产业链的环节上进行筛选,确定赛道后再选择竞争力强的公司买入。其换手率不高,重仓股买入后一般会持有一年左右。
崔宸龙在估值上并不在意短期高低,更看重公司的质地和空间。在他看来,空间决定了终点在哪里,质地决定了到达终点的概率是多少。
二人风格上有一定相似,都是偏好选择赛道做的龙头,进行较长的持有,能获得年度收益冠军,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持股集中度高,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达到六成左右,容易放大选股带来的收益;二是在细分赛道和选股上判断对了方向,这体现了相应的研究实力,当然也有运气成分在里面。
二人在获得冠军的次年业绩也都还可以,但收益距离同类产品的冠军却有较大距离,也是说明在赛道与个股选择上很难一直做出最优选择。
按照基金经理的配置偏好来选基
如何在这么多新能源基金经理中做选择?在了解了基金经理的配置特色后,基民可以在自己的行业认知基础上,做一些取舍。如果自信对板块的机会、趋势有比较好的把握能力,以及及时跟踪行业的精力,就可以在重点配置新能源车、风光储的基金经理中进行选择,如果判断得不错,阶段性收益是比较明显的。
如重仓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基金截止2月3日年内收益已经达到17%,而像赵诣这种在不同板块分散配置的基金经理,年内收益在7%左右。这种判断力对基民个人能力要求比较高。
如果缺乏这种能力以及精力,倒不如在新能源各环节中均衡配置的基金经理中做选择,短期超额收益不明显,从长期看业绩可能会更好。
因为聚焦单赛道的基金短期收益可能比较明显,但其较大的回撤则很难回避,尤其是在板块沉寂时更容易表现不佳。而如果选择在不同板块上依据景气度、性价比等因素进行多赛道布局的基金经理,有可能把握不同的机会形成超额收益。
不过要注意的是,新能源基金经理基本上很难打破行业的波动性,业绩会随着景气度、估值等因素而沉浮,很难超脱于板块而实现超群的阿尔法,基民不应对基金经理的作用做过高期待。从历史业绩也可以看出,2019-2020年新能源基金经理都有不错的业绩表现,而2021年以后,多数业绩不再辉煌,2022年则都出现亏损。
而2021年以后也较少出现新能源黑马基金经理,且2021年以后跳槽的基金经理,如任琳娜、闫思倩,以及接手了离任新能源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的新人,如刘伟伟、邢军亮,多数还没有非常出色的业绩。并非这些基金经理不够优秀,而是作为赛道基金经理,很难超脱于赛道表现而实现强阿尔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