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国辉
头图|视觉中国
刚过去的春节,消费迎来了久违的火爆,景区、影院、餐馆人潮涌动,恢复态势非常明显。
春节档期总票房67.24亿,为历年春节档票房第二位;国内旅游人次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的88%;民航日均客运航班也恢复至2019年的73%;餐饮方面,多地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二级市场早就预判了消费的复苏。自去年11月以来,上涨最好的无疑是大消费,资金涌入出行、旅游、餐饮、零售、食品饮料、家电等大消费板块,股价大涨,消费基金经理一扫两年来的阴霾,迎来扬眉吐气的时刻,净值大多实现快速修复,张坤管理的多只基金涨幅超过40%,萧楠、刘彦春、胡昕炜等明星消费基金经理的产品也都有三成左右的净值增长。
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消费预计在2023年会有很大的边际改善,虽然过程会经历波折,但从基本面到估值出现改善的确定性在各大板块中都是比较强的。
再加上消费类股票经历调整,估值风险经过一定程度释放,因此消费类基金的表现确实值得期待。
但消费基金也不是闭着眼随便选就行的。行情到来时,有的涨的多,有的涨的少。当行情退去时,有的回撤很大,有的回撤小。买入怎样的消费基金还是有讲究的。
市场上的消费主题基金非常多,本文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消费基金经理,有哪些不同的风格,怎么在这些基金经理中做选择?张坤、刘彦春等顶流的基金最近回血很多,但前期的回撤也够大,还值得买入吗?
2023年做多消费逻辑充分
今年消费被看好的逻辑还是很清晰的,疫情三年对消费影响很大,不仅线下消费时断时续,供应链、渠道也都受到影响,还制约了民众的收入预期,进而影响消费,居民存钱储蓄的意愿更强了,2022年第三季度,居民存款储蓄率攀升至12.3%,为2008年以来的新高;2022年1月至11月,居民存款余额增加了14.9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放开以后,这些制约因素都迎来改善。此前,受到抑制的需求如出行、旅游、餐饮等有望出现较大的边际变化,对食品饮料、服饰等板块的需求也会出现复苏,居民收入预期可能会趋于稳定,从而逐渐增加对消费的支出,之前的超额储蓄可能会部分用于消费。
因此,消费需求应该会整体好于2022年。供应链和渠道也会更加稳定,政策上也有鼓励消费的预期,这都有利于业绩的修复。
当然,消费的恢复肯定不是大幅增长并超越疫情前的水平,而是相较于2022年的疲弱情况出现较大反转。从国外的消费复苏来看,大多是半年以后消费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八九成。过程也会经历一些波折,从国外看,疫情还会经历好几波,每次都会对消费构成一定冲击。因此消费还是有一些利空因素的。
从估值来说,两年的调整使得消费的估值压力有所释放,但经过近两个月的上涨,目前中证消费指数平均估值达到42倍,而中信消费风格的PE(TTM)在35倍左右,处于10年以来69.8%分位,虽然不算高估值,但也不能算便宜。
因此消费今年有机会,但肯定不是直线上涨,过程中肯定还是有调整的,尤其是经过大幅上涨后,需要等待业绩上升的确认。
待业绩与景气度获得市场确认后,还会有一定机会。整体逻辑可能是前期炒估值,后期炒业绩。
顶流消费基金经理业绩爆发力强,但灵活性差
消费作为近十年来的热门板块,是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布局的重点,几乎每家基金公司都有至少一个主攻消费赛道的基金经理。
历史业绩出色的消费基金经理也有多位,与其他类型基金经理不同的是,消费领域近两年较少出现黑马,因为消费这两年表现不佳,很难为新人提供业绩爆发的舞台。
预计随着消费的复苏,会有一些黑马基金经理杀出重围。不过这个领域的优秀基金经理足够多,而消费的认知门槛并不高,商业模式稳定性又强,大家拼的是对行业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景气变化的前沿预判,明星基金经理在消费领域的积累足够深,团队的研究支持也跟得上。
因此,选择消费基金经理时,在已经成名的消费基金经理中筛选就足够了,挖掘黑马新锐的性价比并不高。下面我们着重看市场上的明星消费基金经理。
消费赛道的长牛造就了多位顶流基金经理,包括张坤、萧楠、刘彦春、胡昕炜、王宗合、焦巍等,因为曾经创造了出色业绩,在2019-2020牛市和基金大卖的时刻出圈,形成了很大的市场影响力,管理规模也迅速攀升。
随着2021-2022消费陷入颓势,这些顶流也都陷入业绩低谷。但规模依然庞大,大多依然管理200亿以上的资金。
顶流消费基金经理规模与业绩表现
这几位在2019-2020年名声大噪,究其原因,均出身于公募大厂,品牌效应突出,而这几位又有较长的任职经历,历史业绩出色,基金公司愿意集中资源来推广,基民也比较容易接受,可谓时势造英雄。
这些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大体相似,偏爱ROE高、增长稳定、格局稳定的行业龙头,以持有大盘股为主,买入后持有较长时间,换手率较低,且对于看好的公司敢于保持较高仓位。
估值上,大多不像深度价值风格那样要求严格,更看重公司质地与核心竞争力,看重增速与估值相匹配,但与成长风格基金经理相比,又对过高估值的容忍度较低。
消费显然非常适合这些基金经理的口味。在牛市中大消费板块大涨,尤其是白酒、食品饮料、家电等板块的大白马在当年涨幅更高,而且这些顶流一直保持高仓位运作,持股集中度也高,除了胡昕炜之外,张坤、萧楠、刘彦春、焦巍、王宗和前十大重仓股占比都达到七成以上,这其实跟大多数成长风格基金经理爆买新能源是一样的。
以张坤为例,前五大重仓股往往都顶格买到10%左右,这样显著放大了收益。因此2019-2020年这些顶流都有上佳表现。
同时,这几位顶流并非灵活调整的选手,而是在不同市场环境下保持同样的风格,不做择时,也不做行业的轮动,对消费保持较高仓位。
而消费股2019年炒业绩,2020年炒估值,2021年在较高估值压力、交易拥挤度高、景气度下行的情况下渐入颓势,这几位顶流业绩坠入低谷,回撤十分明显,口碑也出现严重下滑。
现在这几位顶流的产品还值得重点配置吗?可以作为一种投资工具进行策略性配置。这些基金经理对消费理解深刻,选股能力较强,有较大的概率战胜消费指数,因此当大盘上涨同时消费股也进入上升通道时,配置这些基金经理会有明显超额收益。
如张坤在去年二季度开始就逐渐减仓了招行和腾讯,把前四大重仓股都换成了白酒龙头,且顶格买,四大白酒股占净值的比例达到40%,在四季度至今的大消费行情中显著获益,阶段性的超额收益因此非常明显。
任何选择都有两面性。当消费阶段性不好,大盘股行情让位于中小盘股,以及大盘整体向下时,这些顶流的产品下滑也会非常明显,投资者最好还是要对于行情有一定判断力,再去配置这些顶流的消费主题产品。
显然将这几位顶流的消费主题产品作为底仓就不太合适,波动较大。而且顶流受到的限制比较明显,因为规模过大,这些基金没法大幅重仓中盘股,更不用说小盘股。因此当行情转型二线消费龙头以及小盘股时,这些基金表现就会相对落后。
而当消费再次陷入颓势时,这些基金经理很难进行灵活调仓,最多就是降低一下食品饮料的仓位,买入一些医药、金融等板块的龙头来应对,很难跨越行情的周期,只能通过行情好时的高收益来弥补行情不好时的高回撤,稳定性不足。
就几位顶流的差异来说,张坤规模最大,因此风格也更加极致化,持仓集中度更高,特别是对白酒龙头配置比例更高,在大盘股行情中会表现更好。刘彦春、胡昕炜规模也都很大,因此在持股表现上是以大盘股为主。而萧楠相对来说规模小一些,因此也会重仓一些啤酒、美妆等二线龙头。
王宗合和焦巍因为规模已经降到200亿元左右,灵活度更高,目前配置更加多元化,如王宗合除了消费还重仓了动力电池、半导体等成长板块的龙头,也在去年一季度阶段性重仓银行股,而焦巍则在去年三季度开始买入煤炭、油气等能源股。变数会更大一些,因为二人还没在消费、医药之外的板块持续证明自己。以焦巍为例,去年三季度才开始买入传统能源股,在买入时点上已经比较晚了。
市场上优秀消费基金经理还有很多
除了这几位顶流,市场上还有不少业绩表现不错的消费基金经理,如富国基金王园园,交银基金韩威俊,华安基金王斌、陈媛,嘉实基金谭丽、吴越,华夏基金孙轶佳,虽然名气上没有上述顶流那么大,但都有拿得出手的业绩,牛市中业绩不输顶流,在消费熊市中大多有更低的回撤。
明星消费基金经理规模与业绩表现
韩威俊:偏爱消费、医药白马股
韩威俊是交银基金的“消费一哥”,名气不如交银三剑客,但业绩并不逊色,研究员阶段就是看食品饮料行业,2016年开始管理基金,持股主要是食品饮料和医药,除了2019年,其他年份都跑赢了沪深300,且在牛市中排名非常靠前,都在前30%,2017和2020还进入了前10%,2021-2022消费不太好,不过韩威俊表现也不错,回撤较小。
2019年表现一般,主要是因为判断错了方向,较多配置了地产板块,而这一年地产表现不佳,龙头基本没涨。此后韩威俊基本只重仓大消费和医药,业绩较有保障。
韩威俊风格特点跟上述几位消费顶流比较像,偏好ROE高且趋势向上的公司,大量重仓白酒,持股集中度也非常高,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在六七成之间,可以在消费牛市中吃到更多红利。
而在消费整体不佳的2021-2022这两年,韩威俊表现要好于这些顶流,回撤幅度更小,原因在于韩威俊的灵活度更高,表现在会有一定的择时和轮动,如在2022年的二季度进行了减仓,三季度则大幅增仓了多只白酒个股,增强了基金在年底的收益。
且韩威俊会在重仓的行业与市值分布上做一些均衡化的操作,在大消费领域多一些板块的均衡配置,配置白酒之外还会把保健品、啤酒、酒店、医疗服务等买入前十大重仓,在大市值公司之外也会买入两三只中盘股进入到前十大重仓,因此更加平衡一些。
王园园:消费白马股为底仓,挖掘新消费
富国基金王园园长期业绩非常出色,牛市中的收益不比顶流差,消费表现乏力的2021-2022,表现比顶流更加出色,特别是2021年有比较明显的超额收益,稳定性更强。
与其他消费基金经理会持有较多医药不同,王园园很少重仓医药,前十大重仓股基本都是大消费范畴的公司、配置上以白酒、奶制品等领域的白马股为底仓,对于白酒龙头的配置比例少于顶流基金经理。
王园园在消费赛道的选择上更加广泛,长视频、生活用纸、超市、百货、摩托车等赛道的龙头都曾进入过前十大重仓股,在挖掘新消费赛道上更有敏锐性,并以此作为增强组合弹性的重要途径。这种组合配置不会过于依赖白酒股的表现。
另外王园园稳定性的来源在于持仓比顶流更加分散,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一直在50%左右,明显低于顶流70%-80%的常规配置。选股框架上,王园园倾向于看重赛道的长期市场空间,优选行业,寻找具有Alpha的公司,挣企业成长的钱,并结合中短期的估值进行操作。
王园园的持股比较稳定,换手率非常低,其较低的回撤来自于,在精选个股的基础上,对重仓股在低点时进行加仓,降低持仓成本,在高点时保持不动或小幅减仓。如2022年大部分时间第一大重仓股是青岛啤酒,在二季度和四季度的低点分别进行了加仓,起到了强化收益的效果。
王斌、陈媛:华安消费双杰业绩出现分化
华安基金有王斌、陈媛两位消费领域表现出色的选手,一度被称为“华安消费双杰”。
王斌自2018年10月执掌华安安信消费,过去三年排名均在同类中前10%的位置,特别是在消费表现不佳的2021年,华安安信消费仍实现了38%的收益。在持仓集中度比较分散(前十大重仓股持仓占比只有30%左右)的情况下仍能有出挑的收益水平,背后是王斌较强的选股与交易能力。
选股上除了在消费、医药上一直有配置外,也会把一些制造业、TMT、金融等板块的个股加入进来平衡组合风险收益。当然,最大的配置板块仍是大消费,王斌在其中体现了比较强的挖掘能力,如2019年底到2020年一直重仓了摩托车股,捕捉到了春风动力、钱江摩托等牛股的翻倍行情。
2021年对白酒的配置比例很低,强化配置了轮胎股,也贡献了翻倍收益。且在2021年较早发掘了培育钻石的机会。2022年在白酒和医药基础上,配置了几只公用事业股,起到了稳定收益的作用,虽然产品均出现亏损,但排名依然在前30%的位置。投资框架上,王斌更看重空间大、增速快、格局好的行业。
个股选择上,优选在产业链中有竞争力、成长性的公司,注重成长性和估值的匹配。
陈媛在牛市中有出色表现,但在2021-2022年消费熊市中表现一般,收益均在-10%左右。与王斌一样,陈媛也是持股集中度较低的选手,前十大重仓股持仓占比只有30%左右。
作为女性基金经理,陈媛也对新消费趋势把握较好,较早持股了美妆、奶酪、小家电、速冻食品等赛道,尤其是对美妆及医美赛道一直保持了相对较高的配置比例。
比较失败的配置是在白酒赛道,在白酒表现好的两年牛市中,陈媛对白酒配置不高,十大重仓股股中一般只有一两只白酒股。而在2021年白酒陷入调整后,陈媛反而在重仓股中增加了白酒的配置,会有四五只白酒股进入前十,这使得陈媛在2021年以后表现较弱。
薄官辉:长期重仓白酒
银华基金除了焦巍,还有张萍、薄官辉两位擅长消费的基金经理。张萍主要与李晓星联合管理产品,负责组合中消费类股票的配置,其单独管理的产品较少。
薄官辉的配置集中在消费、科技两条线,其消费主题基金在2019-2020的牛市中也取得了骄人战绩,但2021-2022业绩一般。在持股集中度上,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一直在50%左右,较少有择时。
影响业绩波动的主要因素在于,他对于白酒一直有较高的配置比例,大多数时间里前十大重仓股里会有四五只白酒股,这几年的业绩大体上也随着白酒的表现而沉浮。
除此之外,2021年他较多配置了港股的互联网巨头,也影响了业绩,到了2022年基本都抛售了。今年下半年以后港股上涨,薄官辉未做这方面的切换。
与其他基金经理相比,薄官辉优势在于规模较小,目前只有44亿元,因此可以有较高的换手率来保障灵活性。不过薄官辉同时还管理着科技主题基金,精力相对分散。
选股框架上,薄官辉看好立足于真实的需求、未来又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的行业,在不同行业中进行景气度选择,深入研究景气子行业代表公司并重点关注,选择报表质量和管理水平、运营能力更强的公司持有,把握行业和公司边际变化,协调公司的成长和估值,倾向于在股价泡沫期兑现利润。
孙轶佳:近两年减仓白酒,掘金新消费
华夏基金孙轶佳在两年消费牛市中收益很高,在之后的两年消费熊市中表现一般,回撤相对较大。在牛市中孙轶佳重仓股以大盘股、白马股为主,对白酒配置比例也比较高,在2020年涨势非常凌厉。
2021年消费弱势以后,孙轶佳在持股上出现了较大变化,减持白酒,增加了对家居、服饰板块的持股,小盘股的持股比例也明显增加,特别是2022年,全年大幅重仓家居板块,十大重仓股中会保留四五只家居股。同时也增加了休闲零食、国潮、双轮电动车等板块的个股。
总体来说孙轶佳这两年更多是在挖掘消费新赛道,风格逐渐向中小盘股靠拢,这是与其他基金经理不太相同的地方。在选股框架上,除了关注好行业和好公司,孙轶佳比较显著的特点也是喜欢在大家认为竞争格局比较差的行业里挖掘竞争力强、有可能实现边际拓展和份额增加的公司,这也是其持有家居板块的原因。
孙轶佳对个股的集中度不算高,前十大重仓股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但因为对家居板块持有较大,放大了波动性,使得这两年业绩一般,基本上是随消费大势而波动。因此对孙轶佳的基金持有,更合适的时间点是消费普涨的阶段,以及龙头白马股熄火、市场热点向二三线龙头转移的阶段。
吴越、常蓁、谭丽
嘉实基金的谭丽、常蓁严格来说是偏均衡风格的基金经理,除了消费也在制造业、地产等板块有不少持股,但二人都有消费主题基金,在消费上也有较高且比较稳定的持股比例。
常蓁是嘉实基金均衡风格投资总监,对白酒一直有很多配置,前十大重仓股中常年持有三只左右的白酒龙头。此外在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等偏成长的板块,以及医药、地产等价值板块,也有持续的配置。常蓁在选股上偏好空间要足够大、竞争格局相对较稳定或者在改善、最好在景气上行的行业,在其中选择护城河足够深、足够宽且未来比较稳定的公司。
谭丽是典型的价值风格基金经理,注重安全边际,强调以合理估值买质地优秀的公司,持仓的大部分股票估值较低,对于白酒等热门消费股持股少,更多会在一些垂直细分赛道寻找有性价比的个股,如她长期持有了面包、酵母、冷冻食品等板块的公司,因此收益弹性并不大,牛市中的涨幅在消费基金经理中并不起眼,但在消费弱市中回撤控制相对较好。
吴越则是消费方向的基金经理,研究员阶段负责食品饮料、轻工等行业,目前管理规模85亿元,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管理嘉实消费精选,收益超过60%。之后该基金由常蓁接管了一段时间,吴越于2020年12月重新管理该基金,此后消费股步入熊市,基金在2021-2022年业绩比较平淡。
吴越也是持仓集中度较高的选手,前十大重仓股占比在六成左右,且对于白酒有较大的偏好,与其他偏爱白酒的基金经理不同的是,吴越除了重仓龙头,还长期持仓了二线白酒股来提升业绩弹性,另外在食用油、调味品等细分赛道也有不少挖掘。反应在投资框架上,吴越注重研究业绩和市场判断的预期差,力争通过研究,找到未来业绩增长相比于市场预期最快的公司。
以上是头部基金公司的明星消费基金经理,公司平台好,基金经理本人相对也出色,奠定了这些基金经理的市场地位。
在一些中小公司,也有一些表现不错的基金经理,不过名气受限,规模也较小。如德邦基金黎莹,2020年6月开始管理德邦大消费,截止今年1月11日任职回报达到34%。
特别是2022年该基金收益为-2.68%,同类基金中表现出色。主要源于黎莹的调仓与择时,上半年该基金在地产产业链上有较多配置,包括开发商、家居家电、建材,相对其他消费股更加抗跌,三季度后减持了地产产业链大幅增仓了出行、食品饮料等受益于疫后复苏的板块,板块配置比较成功;另外在三季度加仓了股票仓位,也强化了收益。
明星基金经理这么多,怎么选?
持股集中度低的基金经理更适合长期持有
明星基金经理在牛市中都有非常出色的业绩,但在2021年之后,多数表现不佳,相对来说在最近两年的消费熊市中表现较好的有韩威俊、王园园、王斌。
韩威俊在灵活性上表现较好,王园园、王斌共同特点是持股集中度低,在配置上虽然集中在消费,但在细分领域上比较分散,不过度依赖白酒龙头,相对来说稳定性更强,从回撤来看,这几位也是在消费基金经理中回撤最小。
这类基金更适合长期持有。而弹性更强的顶流基金经理的产品更适合把握阶段性行情。薄官辉作为长期重仓白酒龙头的选手,也可以在消费行情启动时多做一些配置。
另外王斌、谭丽、常蓁对消费股一直有持股,同时也在其他领域有较多配置,更适合喜欢均衡配置的基民。
消费基金经理玩不转中小盘股,慎选挖掘新消费和中小盘消费股的基金经理
另外从持仓来看,还是要选择对白酒、家电等白马股有一定持仓的选手,押宝新消费的基金经理目前都还没跑出来。
从上述基金经理的持仓来看,男性消费基金经理普遍对白酒龙头配置更多,前十大重仓股中配置一半白酒是常态,而女性基金经理对白酒的配置会少一些,更多是配置两三只白酒股作为底仓,通过配置一些中小盘消费股来强化收益。
白酒是消费板块的核心品种,因为商业模式和格局的优势,备受基金经理喜爱,作为大白马,白酒龙头股价相对稳定一些。
消费除了主流的食品饮料板块,还有不少新消费领域,成长性强,波动性也更大,如速冻食品领域的安井食品在2020年涨成了十倍股,但在2021年之后股价腰斩。桃李面包2020年也是翻倍股,但如今已经跌回到了起点。这些新消费领域的中小盘股有机会,也有较大风险。
目前市场上能够稳定挖掘这些机会的中小盘消费股基金经理比较稀缺,多数女性基金经理如陈媛、孙轶佳、王园园、谭丽等都挖掘了不少中小盘消费股,但还没有人能通过买中小盘消费股实现持续稳定收益,如陈媛、孙轶佳近两年业绩都不佳,王园园的收益也更多是白马股贡献。
男性基金经理中也有因为坚持中小盘消费股配置而翻车的案例。如中欧消费主题基金经理郭睿,郭睿和顶流一样爱把前十大重仓股买到净值的七成,集中度很高,而其重仓的股票几乎很少有大白马,大部分是口子窖、家家悦等中小盘股,2019至2020年上半年业绩非常出色,规模也迅速涨到百亿,从2020年8月开始净值则一路下滑,2022年更是下跌了29%。管理规模也降到了22亿元。
2021年以来中小盘股表现非常好,而这两年里鲜有靠投资中小盘消费股实现出色业绩的基金经理,其原因可能在于,买中小盘股需要很大的灵活性,及时买入卖出。
中小盘股的优秀选手基本都是交易能力极强的,如丘栋荣三季度重仓了软件股顶点软件,四季度就卖出,理由是股价已经涨了20%。而消费基金经理几乎都是长期持股的选手,大部分重仓股至少持有一年以上。这种思路较难把握中小盘股的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