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2022基金投资,带给我们哪些血泪教训?
2022-12-30 16:21

2022基金投资,带给我们哪些血泪教训?

文章所属专栏 基金研究精选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9:37

作者|刘国辉

头图|视觉中国


2022年即将过去,这一年里人们饱受疫情之苦。而基金投资也没能给疫情下的人们带来多少的安慰。到了年底了,大部分人的基金账户还是亏损的。

 

这一年里,此前备受关注的顶流基金经理大多持续了2021年的业绩低迷,在2019-2020年大牛市中兴起的诸多绩优新生代也多走入瓶颈期,业绩不再辉煌。今年也有一些新生代被投资者广泛熟知,但其业绩持续性大多也不太稳定。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6日,2022年主动偏股型基金(偏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8%,低于上证指数3个百分点。

 

基民被广泛教育要长期持有、稳定投资,不过经过2021-2022的行情,不少牛市的浮盈已经被亏掉。基民对基金的信任和托付,似乎没有取得相应的回报。

 

投资还要继续。认真总结一下今年以来的投资教训是很有必要的。银华基金李晓星表示,权益市场有个特点,往往今年的经验就是明年的教训,今年的教训就是明年的经验。

 

在2022年的投资中又有哪些教训是值得基民吸取并引以为鉴的?在本文中,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不同风格的基金在2022年的不同表现,梳理一下2022年基金行情带给我们的教训,并对接下来的基金投资提出一点建议。

 

2022年基金持有体验持续变差,公募基金面临危机

 

2022年资本市场整体震荡下行,年初沪指还在3600点,到年底了还在3100点左右挣扎。万得全A指数全年也下跌了18%左右。上半年剧烈下跌后,4月27日开始出现报复性反弹,但反弹也只持续到7月份,之后重回震荡下行的走势。11月又有小幅反弹,但在疫情冲击下,12月行情重回跌势。

 

在此背景下,基金收益表现也是坐上了过山车,但因为操作风格的不同,业绩表现有所差异。

 

成长风格基金亏损较大,均衡风格次之

 

大部分权益基金年初大幅下跌后,4月27日开始净值反弹,成长风格基金涨势明显,领涨的偏新半军配置的基金大多从-20%至-30%的收益逐渐升到正收益,有些则收益高达到10%以上。偏价值风格的基金涨势相对较弱,过了七月份之后普遍又进入弱势整理,反弹形成的收益基本上都回吐了。到了年底,积极配置新能源、半导体的基金大多收益回到-20%至-30%的区间,呈现较大波动性。今年行情对于成长风格基金经理来说不友好,对持有人来说更不友好。


部分重仓新能源与半导体的成长风格基金业绩表现

 

而在成长和价值板块进行均衡配置的基金经理,表现比成长风格略好一些,波动略小,不过整体上也是只挣排名不挣收益,看排名的话基本都能在同类的前50%甚至前30%,但收益水平也都不理想。陈皓、陈一峰、孙彬、刘旭、曹文俊、周蔚文等以均衡见长的明星基金经理,年内亏损大多控制在-20%以内。而更多均衡配置的明星基金经理,亏损幅度超过了-20%,如谢治宇、周雪军、杜洋、余广、毕天宇等。


部分均衡风格基金2022年业绩表现


三类基金经理表现相对较好

 

2022年相对表现较好的基金并不多,能够实现正收益的主动权益基金也就在一百只左右。盘点这些基金经理,主要有几种类型:

 

一是偏深度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看重低估值带来的投资机会,以及注重估值合理性的GARP风格基金经理,前者如丘栋荣、鲍无可、姜诚等,后者如肖觅、蔡宇滨等,大多实现了正收益。

 

部分深度价值以及GARP风格基金经理2022年业绩表现


二是在板块轮动上做得出色的基金经理,如华商基金周海栋、华泰柏瑞董辰、交银基金沈楠、易方达基金武阳等,在看好的领域左侧重仓多只股票博取高收益。2022年多数轮动风格基金表现不好,但上述几位基金经理均较好地把握了机会。


部分在行业轮动上做得较好的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这类风格的基金经理如果判断对了,可能形成大量超额收益并被市场热捧,如果判断错了则可能出现收益的大幅下行。谁也不能保证一直能做好板块的预判。如财通基金金梓才也是2022年颇受关注的基金经理,2021年底清仓了化工,低位布局猪周期板块,以及酒店、航空等疫后复苏板块,上半年一直维持了10%以上的正收益,下半年依然重仓猪周期,并加仓了电力板块,收益滑落到-10%左右。再比如华夏基金李彦,前两年准确把握了动力电池、军工、地产等板块的机会,业绩出色,2022年二季度重仓军工和保险,三季度开始重仓新能源、半导体,效果都不算好,代表作的收益也下滑到-20%左右。对于这类基金经理,还是要结合长期胜率来进行选择。

 

三是在某类资产上重仓持股获得了较好收益的基金经理,数位基金经理重仓传统行业,收益不错,如获得主动权益收益冠军的万家基金黄海,主要重仓了地产和煤炭;红极一时的易方达供给改革基金经理杨宗昌捕捉到了化工板块的很多机会,而景顺长城韩文强前十大重仓股几乎全部是地产,在今年大部分时间业绩翻红。以逆向投资著称的广发基金林英睿大幅重仓航空股,博弈疫后恢复,也实现了正收益。

 

另外,年底疫情政策变化后带来消费、医药板块的大涨,很多擅长这些板块的基金经理因此有了不错的业绩恢复,如张坤近两个月净值从低点涨了三成,有很多观点说张坤又回来了。其实张坤从风格和能力上没有变化,只是市场风格在向适合他的方向迁移。

 

此外今年是擅长小盘股以及微盘股投资的基金经理大放异彩的一年,从4月底到10月底这段时间,小盘股以及微盘股持续上涨,相关指数国证2000和中证1000指数在这段时间分别上涨了20%左右,而代表大盘股的上证50和沪深300分别下跌了14%和7%。

 

因此擅长小盘股与微盘股的基金经理持续有不错的表现,如交银基金杨金金作为去年就被市场关注的黑马,在今年管理规模大增、众多黑马失色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了较好业绩,其持股以百亿元左右的小盘股居多,在这一市场领域有较强的选股能力。而被市场追捧的网红基金金元顺安元启,2022年以来收益超过30%。基金经理缪玮彬在持股上一方面集中在市值30亿元左右的微盘股,另一方面持股极度分散,第一大重仓股持仓比例也只有1%左右,前十大重仓股持仓比例不超过10%,通过高度分散来降低回撤,通过高频的交易和换手来获取收益,与量化基金有些类似。

 

总体来说,这一年有少量基金经理有不错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基金行业的表现整体不佳,大部分基金持有体验差,给客户的获得感也差。

 

基金持有体验为何恶化?

 

至于体验差的原因,首先当然是2022年的行情本身就比较差,整体呈下跌趋势,且板块轮动速度很快,操作难度大。

 

基金行业本身的结构与投资风格也加剧了净值的波动。大多数基金经理在投资框架中更加信奉景气度,相信高景气带来的高增长可以化解高估值,对于高估值的容忍度非常高,带来的结果市场上大部分资金追逐少数的高景气板块,迅速推高这些板块的估值,很快达到较高的交易拥挤度。到了临界点后市场就逐渐进入调整、下跌阶段。这在2022年4月27日之后的大反弹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大量资金买入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板块,行情几乎直线上涨,但只维持了一个多月就重新回到高估值和高拥挤度的局面,不可避免地重回跌势。

 

在信奉景气度的同时,很多基金经理为了保持投资框架的稳定,并不会去关注增速较低同时估值也低的股票的机会,不去做均衡化的配置,也就加剧了基金净值的不稳定。

 

本质上还是在行业极度内卷之下,从基金经理到基金公司很多都渴望打造短期内快速上涨的业绩,实现名气与规模的双赢。

 

这些都加剧了基金持有体验的恶化。因此行业也出现了基金滞销、大量基金经理离职等问题。数据显示,2022年新基金发行达到了1.45万亿左右,相当于2021年发行总量的一半,2020-2021两年每年新基金发行量都达到了3万亿。而2022年基金经理变动数量也达到301位,数量仅次于2021年居历史第二高,其中还包括了袁芳、周应波、崔莹、王君正、林森等名将。

 

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较差的持有体验正在消磨着基民的信任,2019-2020年不错体验形成的口碑在近两年逐渐消逝,如果2023年不能有效转变,基金行业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势头可能戛然而止。

 

阵痛的一年,带给基民哪些教训?

 

对基民而言,每一年都是成长的过程。2022年虽然大家收益大多都不好,但总结起来,有些成长中的教学值得吸取。在2023年的投资中,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关注。

 

买基金难躺赢,基民仍需强化市场判断力与基金投资技巧

 

首先,基金并非买入后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等着躺赢的产品,买基金还是需要投资者深入学习并深度参与的。


虽然基金的初衷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资金交给投资专家,实现更大概率的收益。基金公司、基金代销机构和传媒的投教中也强调买入后长期持有有更大的收益,也出现过买入某明星基金产品后一直放着,数年后翻了几倍的个例,但当下的现实是基金行业没有能力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大部分情况下跟随着牛熊转换而震荡,能持续有超额收益的优秀基金并不多,哪怕张坤、谢治宇这样的顶级名将也是超额收益时而放大,时而收敛,一两年的熊市或者基金经理不适应的市场风格,可能就吞噬了此前积累的大部分盈利,甚至出现亏损。

 

因此基民即使是将资金托付给了基金经理,自己还是要继续学习努力成为越来越专业、积极的投资者,并不是说要频繁交易、把基金当股票来炒,而是要学会认知自己的投资目标,按照正确策略来筛选、构建适合自己目标的投资组合,并逐渐去学会做好市场低点与高点的大致判断,做到较低点的布局以及产品的及时止盈,适当控制仓位,这对于提升收益非常重要,重要性甚至高于基金经理的筛选过程。

 

如果形成了对市场一定程度的判断力,则可以遵循一些原则去避免基金投资中的亏损,强化收益。如在震荡市中,尽量选择持股相对分散的基金去减少波动,当行情确立时,可以选择一些持股集中的基金来强化收益。


比如同样是偏消费方向的基金经理,张坤的持股集中度非常高,前十大重仓股持仓占比会达到七八成左右,而王斌作为同样擅长消费、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前十大重仓股持仓占比只有三成。这样,张坤的代表作易方达优质精选近两年最大回撤达到53%,而王斌的代表作华安安信消费近两年最大回撤为23%。而当消费行情来临时,张坤的产品爆发力会更强,如易方达优质精选近一个月涨了17%,而华安安信消费近一个月只涨了不到1%。

 

景气度投资显现疲态,深度价值或者GARP风格更适合底仓配置

 

其次,如果没有比较强的市场判断能力,为了获取更稳定的收益,最好还是以深度价值或者GARP风格基金经理为底仓进行重点配置。由于偏好低估值的机会,以及更加注重估值的合理性,这些基金经理往往能避开热门板块的大幅波动,并以低估值和公司质地为安全屏障,相对来说更加稳健,如上文所述,今年的下跌行情中,这类风格基金经理表现都不错。长期来说这类基金经理在牛市中往往能跟上大盘平均水平,在熊市中跌得少从而积攒超额收益,拉长周期后表现也是不错的。如姜诚、蔡宇滨代表作的任职年化收益都在20%左右。

 

这类基金经理的共同点是选股上对于景气度这一因子的关注度并不高,更加关注估值的合理性以及公司的质地。高景气行业固然有投资价值,但景气度一般的行业,只要估值低或者合理,投资价值也是有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配置均衡风格的基金,即在价值与成长领域都有一定配置比例的基金。剩余比例再配置成长风格明显的基金,这样的组合相对来说稳定性更强,更适合震荡市行情。

 

在基民没有较强市场判断力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配置均衡、持股集中度不高的基金,不必追求短期业绩的高弹性,平稳的基金往往长期业绩也更好。接上述对于张坤和王斌的对比,拉长周期来看,2019-2022年经历了一轮牛熊,张坤的易方达优质精选涨了127%,王斌的华安安信消费则涨了285%。持股集中度适中的产品似乎收益更好。

 

黑马宁可错过也不要高位参与

 

另外,寻找业绩爆发的黑马基金经理是近年来增强基金投资收益的重要方式,2022年也出现了不少引入关注的黑马。对于大多数基民而言,其实缺乏足够的资源、数据、能力去尽早发掘有潜力的黑马,当黑马短期取得超额收益而被市场广泛挖掘时,基民应当谨慎对待。因为这时候往往黑马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已经庞大,或者其适应的市场行情正在逐渐接近尾声,其业绩表现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基金经理也有待继续成长。

 

以今年的黑马基金经理为例,信澳基金李淑彦因为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的优秀业绩而被广泛认可,基金规模迅速冲上百亿,这位投资周期股见长的基金经理也在二季度以后扩展投资领域,减少了周期股持仓,主要持有家居、培育钻石、地产等板块,在被市场广泛熟知后,基金收益却迅速下行,代表作信澳周期动力从上半年的正收益降到了年底的-19%。


再比如杨宗昌因为管理易方达供给改革的出色业绩而被广泛研究,由于在化工领域有深入研究,重仓化工的易方达供给改革在八月底年内最高收益达到38%,基金规模也迅速超过百亿,但此后因为对煤炭持仓过重,基金收益逐渐下滑到年底的5%左右。

 

基民若在基金经理名气最盛时买入,投资风险是相当大的。有些黑马,错过就是错过了。可以在这些黑马经历一些挫折后再视情况买入,是更加稳妥的投资方式。

 

2023年基金投资展望

 

岁末年初,股市经过2022年的调整以后,已经挤掉了不少泡沫,不少板块的估值已经大幅下滑,而2023年的经济也有望在疫情防控措施变化以后出现恢复,因此对于2023年的基金投资不必悲观,初步判断2023年机会至少会好于2022年。

 

预计接下来仍然是投资于价值风格资产的基金更有机会,如金融、基建、大消费等板块都还有表现的机会,金融板块中,银行因为地产政策的推动而有边际变化,保险也在疫情恢复后有代理人展业恢复的预期,以及代理人改革带来的效果逐渐显现。总体来说银保都有一定空间,而基建今年依然会是稳增长的动力,大消费也有疫后复苏的预期,整体上这些偏价值的板块都是预期向上的。

 

成长板块相对来说受到一定制约,新能源车在单月渗透率超过3成后,市场对整个板块上下游的估值会逐渐收缩,计算机有较大的边际变化,信创带来的推动不可小觑,军工也会有较稳定的成长,但计算机与军工的增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可能三四成的业绩增速就是比较理想的,与新能源这样的超级板块不可同日而语。光伏相对来说在产业链上下游价格下降后会有需求的复苏,机会可能会更大一些。但2022年的业绩基数不低,要保持高增速也并非易事。总体上成长板块的增长与估值都面临一定压制。

 

由于基金对于这些成长板块参与度较高,当有边际变化时,往往有大量资金的涌入,推高板块的估值。估值高企、拥挤度提升后,板块往往进入阴跌过程。这在2022年已经多次上演。因此2023年成长板块的震荡预计仍会比较大,较难有持续性上涨机会。而基金经理因为保持风格稳定、规模较大退出不易等因素,较少会做出灵活调整,这对于成长风格基金的净值是一大考验。

 

近两年里,新能源景气度冠绝群雄,成为市场上的超级板块,相对于其他板块尤其是价值板块有非常明显的景气度高企与估值溢价。但在2023年,这种景气度的差异与估值溢价将随着基本面的变化而减弱,结构性行情有望逐渐改变,基金的行业配置也可能会偏向于更加均衡的方向。


因此在2023年多配置深度价值风格以及GARP风格的基金,仍是比较适宜的选择。而在价值与成长之间均衡配置的基金,也可以多做关注,提升收益。成长风格基金优选规模适中、基金经理风格更加灵活的产品。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