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算法不会消失,但人类可以进化|荐读
2022-12-03 09:30

算法不会消失,但人类可以进化|荐读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第二季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6:45

作者|赵赛坡

头图|视觉中国


本期导读:


算法推荐并不是数字时代的特有现象,而是贯穿人类历史的行为,本期推荐的一篇访谈聚焦算法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颇具洞察力。


沿着算法推荐的议题,还有两篇发生在“平行世界”的故事,比如一位乌克兰女孩所在的城市被不断轰炸,她焦急地给莫斯科的父母通报消息,却被告知俄军从来不会攻击城市……


本期还将推荐以下主题的长文:


  • “地缘政治”一词的前世今生;

  • 沙特的绿色能源战略;

  • 手写输入带来的价值;

  • 成人世界里的 Emoji;


“More Reading,Less Junk”,欢迎进入本周的深度阅读时间。

 

算法不会消失,但人类可以进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最近的一篇访谈(链接、15 分钟阅读时长)很值得一看,他分享了几个对于算法、大众媒介的观察:


  • 算法推荐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只不过现在拥有了互联网的加持,使其提升了推荐效率;

  • 互联网是一个适合表达的场所,但基于不同的价值观,互联网并非一个辩论或讨论的好选择;

  • 互联网平台让每个人拥有了表达的权利,不过信息传播的渠道依然属于精英,普通人的声音能不能被更多人听到或看到,取决于有没有精英阶层进行传播,这个机制几千年来并没有发生变化;


互联网或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也在制造一个个“平行世界”,今年 3 月份我读到的两则战争的故事:一位乌克兰女孩所在的城市被不断轰炸,她焦急地给莫斯科的父母通报消息,却被告知俄军从来不会攻击城市……(、10 分钟阅读时长


另一位身在乌克兰的男子疑惑为何居住在俄境内的父亲对战争中的自己不闻不问,直到他拿起电话才知道,原来父亲还不知道这是一场战争(链接、15 分钟阅读时长),在他父亲看来,这不过是一次“面向纳粹的特殊行动”。


类似的故事不仅出现在看得见的战场上,还不断在所谓“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频繁上演,像极了一个个平行世界里所发生的战争,或是摧毁肉体,或是消灭个人的认知与独立思考能力。


刘海龙教授在专访的最后谈到一点,媒介素养的训练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大的挑战在于,你是否有这个意识:


比如很多主播,还有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天天跟算法打交道,就会去琢磨它,慢慢形成一套应付算法的办法。


这也和个人是否需要有关,当你有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会去了解它。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刷社交媒体本身就是一种消遣而已,他们并不在意这件事。


再推荐一本书,作为一本面向中学生的读物这本《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7)假新闻时代下的媒体素养》也适合每一个成年人阅读,这本书会系统告诉你“回音壁”、假新闻,并提供了一系列应对方法,该书只有德语版本和繁体中文版,我找到一个繁体版本的 PDF,欢迎下载阅读(链接镜像、2 小时阅读时长)。

 

“地缘政治”的前世今生


“地缘政治(Geopolitics)”一词已经成为中英文政治、新闻语境里的热门词汇,而在一位学者看来,这个词既模糊不清又容易被滥用——英国的地缘政治似乎只与法国、爱尔兰相关,而不可能和新西兰有关系——也是充满了对世界就是一场地理空间相互关联的零和游戏的简单认识。


这篇文章(、20 分钟阅读时长)探讨了“地缘政治”一词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这个词出现在一战期间的德国,随着一战战败,该思想或者政治假说深刻影响到包括希特勒在内的一大批德国极右翼人士,从而开启了另一场新战争。


接下来的故事里,这个假说不断在冷战与全球化、中美对抗等时代背景里呈现新的面貌,进入 2020 年代,它似乎变成了一个万能词汇。

 

一个石油国家的绿色能源困境


提起沙特,第一印象除了石油,可能还有“富得流油”的王室,但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各国加快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的大背景下,沙特,这个全球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在悄然启动自己的绿色能源战略。


这篇 FT 的长文(链接免费镜像、15 分钟阅读时长)勾勒了沙特能源战略的变化,其中一个目标是在 2030 年实现一半电力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这项野心勃勃的计划引发诸多争议,作为一个依托石油维持国家稳定的政权,沙特王室的确需要一个应对石油需求消失后的新计划,现在或许还不是时候。

 

手写的价值


你有多久没有手写过字了?对我来说,即便是经常在 iPad Pro 上使用 Apple Pencil,我也很少用它来写字,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使用拼音或双拼输入法后,提笔忘字的现象愈发严重;另一方面则是鉴于手写内容——无论是笔记、便签还是其他——存储、检索成本很高,似乎也不符合数字时代的需求。


但这篇文章(链接、15 分钟阅读时长)给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方面:


  • 手写强化了视觉学习行为,不管是写汉字还是拉丁字母,人们能够通过笔尖的滑动过程,进一步理解字符背后的信息;

  • 手写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过程,除了纸笔质地不同与环境差异外,人们的坐姿、手写姿态等等也贯穿其中,这些要素相互叠加,让手写成为一个多维度的参与过程,也让回忆变得更容易;


文章最后也提供了一个研究案例,进一步阐述打字输入行为为何不如手写输入,其关键点还是,如何让写的过程变成一种思考的过程。

 

通感与成人化的 Emoji


通感(Synesthesia)是一种神奇的体验,比如“听”到一种颜色,或是“看”到一种味道,这篇短文(链接、5 分钟阅读时长)先谈到了通感的历史,但更值得阅读的是这位美食作家对于通感的理解,将食物的味觉或颜色放在一个更宏大的维度里去思考,这或许也是一个正念训练的好方法。


茄子、香蕉、桃子,这些现实世界里的蔬菜或水果在数字世界还有另一番用途,不妨使用 Emoji 转化一下,是的,它们都有成人化表达的寓意。


这篇 NYT 的文章(链接免费镜像、15 分钟阅读时长)非常有趣,不仅介绍了全球不同地区的茄子品种,还梳理了上述表情符号——特别是茄子——在成人语境里的演变历史,你会发现食物与性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只不过在数字时代有了一种全新方式。


更进一步,有人指责 Emoji 的过度使用是文明的倒退,因为人们的表达重新回归到象形文字的层面,但某些场景下,Emoji 又是对审查的反抗,而且永远不要低估人们寻找下一个 Emoji 成人化表达的能力……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