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研究才是主动权益的基石
免费 2022-11-25 00:37

研究才是主动权益的基石

文章所属专栏 基金行业研究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1: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楚团长聊聊天(ID:chutuanzhangshuo),作者:楚团长,原文标题:《研究才是主动权益的基石》,头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长期来看,研究比投资更重要?


中欧基金今年在南方周末上有篇稿子《我在基金大厂做研究那些事》,圈内还是比较关注的。与往日宣传中突出明星基金经理不同,中欧基金将研究团队推向台前。


公募行业其实过往都更偏B端,主要是服务好渠道和大机构,所以品牌战略不算很重要。但伴随着互联网渠道的崛起,公募想要在C端用户中抢占心智,品牌工作就至关重要。中欧基金的掌舵者窦玉明在公募商业模式上是有很深刻思考的,中欧基金的品牌工作也相较于其他头部大厂做得更前瞻性。


扯远了,总而言之,就是中欧基金开始重视研究团队的品牌宣传,是行业走向成熟的一个观察点。从宣传基金经理到宣传研究团队,背后是行业走到了变革期,而从长期看,研究团队的重要性,要比投资经理更高。


主动权益赛道自2019年爆发以来,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单个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激增。2014年底邓晓峰离职的时候,其众多光环之一就是有较长期的大规模资金管理经验,彼时邓晓峰管理规模顶峰大约在两百亿左右。在这一轮公募的爆发中,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小于300亿都很难称得上大咖。


管理更大规模资金,同时也意味着投资难度的增加。这种比例关系当然也和市场容量息息相关,伴随着A股上市公司总数和总成交额的提高,如今管理两百亿规模产品肯定要比2016年之前管理两百亿容易得多。但总体来说,基金经理管理更大规模资金是长期要求和挑战。


曾几何时,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创业,是不太需要打造研究团队的。一方面个人投研能力足以cover三五十亿以下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在行业内积攒下的人脉,可以刷脸解决相当部分的投研资源问题。


现如今,一切都困难很多,研究团队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从投资端看,A股市场的快速机构化和中国新产业经济的快速崛起,对投资研究的深入性和及时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渠道端看,重要渠道也越来越重视主动权益私募的投研体系和团队稳定,没有拿得出手的研究团队,想进入代销名单并不容易。可以看到,即便是林森、崔莹这样的大佬,创业也是选择抱团取暖,当然,如果厉害到周应波这种程度,就当我没说。


重视研究团队短期看是市场现状的倒逼,但从长期来说,却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驱动。


如果说什么是价值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深度研究创造价值”大约可以夺标。陈光明曾说过:“站在股东回报的角度,投资人需要对企业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这也是做价值投资最核心的能力。”没有一整套从研究发起到深入挖掘再到投研转化的流程,投资方法论就绝不可能做到所谓可解释、可复制、可延续。


从商业模式上进一步讨论,资产管理行业是运营人才的生意。基金经理、研究员都是典型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求物质回报,更要求工作的精神愉悦。说句不太恰当的话,投研人员都属于不好伺候的员工,优秀员工容易离职。这就要求资产管理企业既要有组织运用人才的能力,还需要有人才造血能力。只有源源不断地有培养人才的能力,在面对人才流失的时候,才不用支付过高的溢价。


如何提高投研的人才培养能力?重视研究团队是很重要的一环。尽管研究和投资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并不完全相同,但由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仍然是中国当前最主流的路径。一个强劲的研究团队,是投研人才梯队的重要保障。研究团队兵强马壮的基金公司,人才一定是不断涌现的,交银素以待遇平淡著称,明星基金经理却层出不穷,研究团队厉害是重要原因,毕竟交银研究员是要负责给全市场反路演逻辑的。


基金经理强,也许基金公司现在会不错,研究团队强,才能说明主动权益团队有底蕴。


如何衡量研究团队的权责,把基金公司分成了不同的档次


世界杯期间,套用贺炜的经典解说词:投资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才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基金经理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把研究员叫过来痛骂,有的人会逛逛基金评论区解压。


开个玩笑,想说的其实是中国基金行业,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关系的微妙。


研究员提供标的,基金经理负责组合和买卖,理论上应该各司其职。但就像没有一个足球运动员的理想不是提上世界杯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研究员的梦想都是早点管钱,这意味着更高的待遇和更广阔的职业路径。投资经理比研究员有更高的地位,甚至有的时候能决定研究员的考核。


面对失败,人的第一本能就是甩锅,面对市场走势的不及预期,投资经理被规训出来的价值投资话语体系,和试图甩锅研究员的本能冲动,就构成了梁狗蛋笔下很多黑色幽默的底层逻辑。


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既是甲方乙方,又是半截上下级,还有可能带着点师徒情谊,纠缠中相爱相杀。处理不好,研究员的一切工作导向就可能变成了哄基金经理开心,一切就走向了畸形,也就无从谈起研究创造价值。


想要处理好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关系,核心在于如何正确的衡量研究团队的权责问题。我常常讲,如何考(fen)核(qian)是基金公司价值导向的真正反馈,所谓权责其实就是考核。


任瞳团队在研报里统计道:从投资、研究团队整体结构来看,汇添富、富国、华夏、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采用投研一体的结构,易方达、广发、中欧、嘉实、景顺长城、兴证全球等基金公司采用研究部与投资部分开管理的结构。


做个解释,投研一体就是在组织形式上,基金经理和研究员规划在一个部门,比如医药组就是医药基金经理带着医药研究员;投研分部就是在组织上分成投资部和研究部,分别由投资总监和研究总监负责。在我当前的理解看来,投研一体还是投研分部都不是关键。投研一体,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也可能势同水火;投研分部,两者也可以亲如一家,关键看是否考核合理。


任瞳的研报里对各家大厂的研究员考核体系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在注释里还写了对应的研报,我不做赘述了,推荐感兴趣地去看一下。特别是对渠道销售人员而言,在新发任务来了的时候,如果能针对性的对基金公司投研框架做个介绍,相信比干瘪的营销材料更能够俘获客户的心。



总的来讲,各家基金公司大同小异,都是重点推荐、模拟组合、基金经理打分的三板斧,无非是在权重上有差异。我在前两天介绍国海富兰克林投研团队的文章里,详细介绍了国海富兰克林是如果在其中做权衡的,在这次采访学习中,我对这方面的理解也提高了不少。


有个读者在那片文章下面留言,说这种浪漫化的软文能提供价值吗?我自己的理解是,价值都是相对的,懂就有价值,不懂就没有价值,相对论对我也没有任何价值。通过深入基金公司内部,来做通盘的深入交流,了解基金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在合规的基础上做全面的展示,我觉得是共赢的事。算了,也不应该有情绪,按下不表。


我以前觉得,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基金公司,一定是有什么制度上的绝活。但这些年跑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工具也就是这些工具,方向都是很明确的:公正、公平、高效。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业务实际出发来制定、调整组织架构和考核制度,才是基金投研运转高效的关键。


高瓴有个“环境、生意、人和组织匹配”的投资框架,高瓴自己的组织也遵循这个框架,没过一段时间,高瓴就会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业务的变化,对自身组织架构做调整。高瓴消费负责人曹伟有一句话“快速发展的企业组织相对于环境和业务永远是滞后的,必须持续迭代。”


对公募基金而言也是一样的,研究团队的组织和考核,没有一成不变的合适。需要领导层和团队一起,不断的调整和探索应该怎么做,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信过程。


最后的话


讨论研究团队是个很宏大的叙事,以我目前的认知和见识来谈,其实也很空洞。但仍然不妨碍做一点记录,其实往深里谈,有很多值得讲的东西。


比如说,投研团队当然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否则交流起来会很吃力,摩擦成本很高。但过于统一的价值观会不会成为投研团队的作茧自缚,统一是统一了,在投资上也失去锐度了。再比如说,公司基金经理非常权威,研究任务安排得很细,研究团队就可能整体mis掉新的重大投资机会。


这些都深了,我的很多理解也未必对,以后在多学习吧。总的来说,研究团队是主动权益的基石,要打造好的研究团队,需要在文化、流程和人才三个方面都下足功夫,人才需要的是宽松的土壤和外部的支持,这些是基金公司应该发力的地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楚团长聊聊天(ID:chutuanzhangshuo),作者:楚团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妙投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