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大盘全天高开震荡回落,三大指数均小幅下跌。盘面上,赛道股延续反弹,钠离子电池方向领涨。医药股午后再度走强。房地产板块受利好刺激震荡反弹。下跌方面,中字头概念股迎来调整。
板块方面,钠离子、医药商业、贵金属、房地产等板块涨幅居前,中字头、电子竞技、机场、军工等板块跌幅居前。
今天的研报聚焦POE胶膜、储能数字化智造、硬碳三个方向。
关键词一:POE胶膜
来源:招商证券
相关公司:福斯特、东方盛虹、海优新材、明冠新材
核心看点:
POE胶膜理化性能更优,更加适配N型电池/组件。TOPCon等N型电池/组件产业化推动POE渗透率快速提高。
目前POE粒子基本上由DOW、三井、LG等海外企业供应,渠道保供能力可能是未来1-2年POE胶膜企业的关键竞争要素。
国内化工企业也在逐步推动α烯烃、催化剂国产化,预计2024年前后有希望开始国产替代。
P型电池的结构特征和性能上限,决定了过去十几年间EVA的性价比更好,占据主流份额。今年以来,N型TOPCon逐步开始规模应用。TOPCon电池与组件对防水性、酸碱度、应力表现要求更高,而POE以其更好的水汽阻隔率与更好的耐候性能、抗PID能力,与N型TOPCon有更好的适配性。主要的N型组件公司都较早探索或导入POE胶膜作为封装材料。
2022年,晶科能源率先启动TOPCon的大扩产,其安徽、浙江首期8+8GW产线已经爬满,Q3开始规模放量,钧达(捷泰)7月一期8GW投产,调试进展顺利。
天合、晶澳、通威等头部企业也开始大规模的TOPCon扩张,此外有大面积的新进入者启动TOPCon产线建设,我们预计2022-2024年TOPCon将进入密集扩产和放量。与年初不同,继晶科等公司外,更多的企业选择TOPCon,成为未来几年主流的趋势逐步清晰。
双玻组件应用带动POE渗透率提升。双玻组件应用过程中,POE份额也在平稳提升。2021年双玻组件市场份额达到32%,POE/EPE胶膜份额占比约23%。
随硅料价格合理回调,下游盈利修复,POE胶膜新技术的应用有更好的接纳度,且地面电站规模启动后双玻也将是POE需求的利好推动。
目前POE粒子基本上由DOW、三井、LG等海外企业供应,渠道保供能力可能是未来1-2年POE胶膜企业的关键竞争要素。国内化工企业也在逐步推动α烯烃、催化剂国产化,预计2024年前后有希望开始国产替代。
关键词二:储能数字化智造
来源:中信证券
相关公司:金盘科技等
核心看点:
展望2023年,我国面临着强链补链、创新驱动两大目标,一些细分赛道因技术跃迁有望引发赛道数倍的拓宽或格局的全新重塑。储能数字化智造是其中之一。
国内储能受益于政策利好和商业模式创新,但技术上需要一系列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制造上,需要数字智能化升级降本增效,塑造核心竞争力。
储能技术跃迁中的高压级联储能路线,能够实现大储高安全性和经济性,理论优势在实践中逐步兑现,有望成为主流方案。从投资角度看,可以筛选拥有数字智造能力且产品具备差异化的储能厂商。
1、展望2023年,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我国面临着强链补链、创新驱动两大目标,这需要产业的技术跃迁作为支点。结构层面,以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为代表的中道风格预计将延续。一些细分赛道因技术跃迁有望引发赛道数倍的拓宽或格局的全新重塑。其中,储能数字化智造是一个重要细分赛道。
2、国内储能受益政策利好和商业模式创新。
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内各地区明确5%-20%的风光配储要求,同时各地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分时电价、容量电价等机制设计不断完善。从招标量来看,基于国内风光建设高景气,大储招标迸发式增长,分析师王涛预计今年公开中标量超20GWh,增长1倍以上。
从商业模式来看,共享储能、火储联合调频、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应用模式不断成熟,储能具备发展沃土。其中,独立储能模式率先破局经济性压制,其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储能利用率、并通过参与市场及租赁等方式获取收益,根据产业链调研数据,预计IRR可达8%以上。
3、景气趋势下,行业仍存在两大问题:其一,单机大容量储能的安全性不足;其二,配储难以实现经济性,导致逆向选择和同质化竞争。
针对问题,储能行业迫切需要产品技术革新和数字化智造升级。技术上,电芯单体能量的提升已不能完全解决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及经济性问题,更需要一系列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包括电力拓扑结构的创新。制造上,储能系统生产环节也需要数字智能化升级降本增效,塑造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4、储能技术跃迁中的高压级联储能路线,通过单元串联的链式拓扑结构实现大储高安全性和经济性。当前以35kv为代表的高压级联方案仍处在示范项目阶段,市场渗透率较低。根据北极星储能网数据,近年来高压级联储能实际项目和传统项目对比整体收益高了8%-10%,安全性也得到验证。有望逐步取得市场认可,成为主流。
5、如何选择标的?拥有数字智造能力且产品具备差异化的储能厂商。制造行业要实现盈利突破主要手段有三:1)推出差异化产品,为下游提供更高价值;2)实现订单和产品放量进而获得规模优势;3)数字化降本增效。
值得关注储能行业中同时具备这三项能力的领先厂商。比如金盘科技,以高压级联差异化储能产品切入市场,其传统干变业务积累的发电、电网、工商业客户及渠道资源可确保其订单和产品放量进度。同时具备全球领先数字智造能力,可在产能扩张时将原本海南数字工厂模式快速复制和升级到桂林、武汉数字工厂,实现先发优势。
关键词三:硬碳
来源:光大证券
相关公司:鹏辉能源、贝特瑞、杉杉股份等
核心看点:
硬碳负极成为钠离子电池首选,支持钠电快充过放。成本结构上重要性提升、前驱体降本空间大、来源、工艺的研发难度大,硬碳负极成为钠电产业化的决速关键。
供应链成熟度限制修饰技术应用,预钠化是挖潜重点。
从专利和产品来看,生物质硬碳成为新老厂商当前布局的重点。
硬碳负极成为钠离子电池首选,支持钠电快充过放。钠离子原子半径较锂离子大 35%以上,锂离子电池中主流的石墨负极无法满足钠离子电池负极的要求,而软碳材料储钠容量不足,因此钠电池主流使用的是硬碳负极。另外,硬碳材料使得负极能够更好地实现快充、解决了过放电的安全问题,打开了钠电池应用的广度。
成本结构上重要性提升、前驱体降本空间大、来源、工艺的研发难度大,硬碳负极成为钠电产业化的决速关键。
供应链成熟度限制修饰技术应用,预钠化是挖潜重点。硬碳前驱体的调控、改性、掺杂、包覆是当前负极厂商首要解决的产业化问题;电解液调控可提高硬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需产业链合作研发,也有望较快产业化。
预钠化与预锂化技术的策略与手段基本相似,对硬碳负极的性能提升较为显著。但考虑到补锂技术的应用要慢于锂电技术整体发展节奏,且现有的补钠技术还不成熟,工艺复杂且成本高,技术壁垒较高,因此产业化周期可能较长。
从专利和产品来看,生物质硬碳成为新老厂商当前布局的重点。比容量方面,生物质、树脂、石墨烯较高,无烟煤和沥青基比容量较低。首效方面,生物质较为领先,沥青、无烟煤首效较低。循环寿命方面,优异的生物质硬碳负极能达到 3000 次以上,足以满足动力及部分储能领域的应用需求。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