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计算”特刊:英伟达新芯片特供中国|AI内参
2022-11-16 10:30

“计算”特刊:英伟达新芯片特供中国|AI内参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第二季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8:03

作者|赵赛坡

头图|视觉中国


本期是一组聚焦“计算”的特刊,我们将从英伟达特供中国的 AI 芯片 谈起,聚焦芯片限售令对于阿里巴巴首款 GPU 的影响、“平头哥”继续押注 RISC-V 以及中美持续对抗带给芯片创业市场的冲击等。

除此之外,IBM 量子芯片、中芯国际财报等,也是本期关注的议题。

 

英伟达已经向中国客户提供符合美国出口限制的高端 AI 芯片,根据英伟达透露的消息,这款名为 A800 的芯片将取代此前 A100,后者已经广泛应用在中国主要互联网巨头的 AI 训练场景里,包括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都是该产品的主要客户。


相比于 A100,A800 的计算性能并没有太大多少变化,主要与减少了计算带宽(官方数字是从 800 GB/s 降低到 600 GB/s),正是这个修改,避开了美国商务部此前的出口禁令。该产品将在本季度投产,未来几周发送到客户手里。



多家媒体的报道指出,英伟达看好 A800 的市场前景,这与中国市场巨大的 AI 算力需求不无相关,路透社此前梳理了中国主要高校、国家级学术机构的招投标后发现,英伟达的 A100 芯片也是中国众多高校的采购项目,其中的两个例子:


  • 清华大学的一个招标显示,2021 年 10 月花费超过 40 万美元购买了两台英伟达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每台超级计算机都搭载了 A100 芯片。


  • 也是在去年 10 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斥资 25 万美元购买 A100 芯片;


性能缩水的 A800 会对超算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也会波及数据中心的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效率,不过对机器学习推理的影响应该不大。

 

芯片限售令也对阿里巴巴旗下的“平头哥半导体”产生重大影响。FT 援引多位消息人士的话,“平头哥半导体”的首款 GPU 即将发布,但美国政府的限售制裁迫使其推迟产品发布。


“平头哥”团队需要评估限售带来的影响,并重新设计芯片,以避开美国政府的制裁,这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需要至少 1000 万美元的额外成本。


与此同时,消息人士还透露,考虑到“平头哥”近几年从华为海思挖走多位半导体专家,这些员工对于海思如何被中美地缘政治冲突从而一步步边缘化记忆犹新,没有人希望噩梦重演。


本月初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也透露了“Alibaba Silicon(自研芯片)”的发展情况:


  • 自研 CPU 倚天 710 已在云上大规模商用;

  • 云上单位算力性价比提升 30%,功耗降低 60%;

  • 未来两年 20% 的新增算力将由自研芯片提供;


与此同时,“平头哥”也发布基于 RISC-V 架构的全新处理器——玄铁C908,这款产品瞄准的是解决 RISC-V 领域的诸多难题,比如性能、场景或生态。根据阿里巴巴的新闻稿,玄铁C908 升级了微架构,并优化了 AI 性能,在图像分类等典型的 AI 计算场景里都有不错的表现。


当下国产 CPU 领域,基于 ARM 架构的 CPU 俨然成为一股热潮,但这更像是一场炒作:


  • ARM 架构的 CPU 缺乏市场,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依然是其主要应用领域,而在利润率更高的服务器芯片领域,X86 无论是性能还是生态,更具优势;


  • “国产化”与“性能优势”是一种语言游戏。如果要保持芯片“性能”,就需要不断向 ARM 公司购买新版本的 IP 授权;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前,ARM 公司是否供货并不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政治层面的变化对于一众中国芯片公司而言,可能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这也是我一直看好开源 RISC-V 的原因,或许它不会立刻成为 X86 架构的替代品,但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 ARM(比如某些嵌入式场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所谓“芯片卡脖子”的难题,而通过投资、产业生态的培育,未来有望应用到更多计算场景之中。

 

中美持续的技术对抗曾一度激活了中国半导体市场,来自政府与市场的资本大量涌入,但在一系列限售令的压力下,市场资本开始放缓投资的速度,不断评估潜在风险,这也将对未来一到两年的芯片创业市场产生巨大冲击。


即便对于大公司,短期内,国内订单需求上涨的确刺激了收入增长,但生产设备的采购受限势必会对企业扩张产生影响,以长江存储为例,这家刚刚被美国商务部列为“不确定”清单的公司需要考虑从哪些地方获取先进生产设备,FT 的一篇报道指出,日本企业或许是一个选择。


投资银行 Jefferies 的分析师称,如果这些公司无法获取先进生产设备,包括长江存储在内的中国芯片巨头,或许会在 2024 年停止扩张。


地缘政治的影响之外,《南华早报》还汇总了其他几个负面原因,比如需求下滑、芯片过剩、中国各地的疫情防控政策以及美元加息等。


另一个不算好的消息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越发受到限制,比如德国上周否决了一笔由中国商人发起的芯片公司收购,还拒绝了多特蒙德一家芯片工厂出售给中国的提议。


凛冬将至。

 

IBM 上周发布了新款量子计算芯片 Osprey,相比于一年前拥有 127 量子比特的 Eagle,这款芯片的量子比特数量达到 433 个。


根据 IBM 的说法,该公司计划在 2025 年推出一个超过 4000 量子比特的系统,不仅实现所谓的“量子霸权”,也为建造更通用的量子计算机铺平道路。


WSJ 的消息称,IBM 上周还宣布与沃达丰合作,研究如何使用经典计算来防御未来量子加密面临的威胁,并推出了新的软件。


此前,LG 也加入 IBM 的 Quantum 网络,两家公司将探索基于量子计算的服务,涵盖 IoT、AI 与机器人。


咨询公司 CB Insights 的曾发布过一份量子计算产业报告,首先聚焦于大公司——微软、Google、亚马逊、英特尔、IBM——的硬件产品,然后还谈到了云在量子计算领域所扮演的角色。


但有两个事实:


  • 量子计算的火热,并非真正意义的技术突破(量子计算的很多研究至少有三十年历史),更像是 2010 年代全球资本大量涌入科技产业的结果,这与 AI、自动驾驶领域的情形类似;


  • 进入 2020 年代后,地缘政治的影响日渐增大,中美欧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博弈里,量子计算会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量子计算领域,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与补贴,会逐步取代资本与市场的作用;


科技媒体 DataCenter Knowledge 曾有一篇文章写道:如果我们把量子计算与过往 IBM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相对比,那么现在就处于 1940 年代由真空管驱动计算机向 1960 年代基于晶体管、集成电路驱动计算机的过渡阶段,但,这个时代更接近前者。

 

  • 日本政府将向一家由索尼、NEC 共同成立的半导体公司注资 5 亿美元,路透社还援引一位政府官员的话称,日本政府未来还将继续投资,并为美国芯片公司建厂投资提供便利,此前 NYT 也报道了类似消息


  • 中芯国际三季度财报,营收 19.0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7%;净利润为 4.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5%。毛利率为 38.9%,同比增加 5.8%;


  • 长期押注模拟芯片的 AI 芯片创业公司 Mythic 正面临破产风险,采用模拟芯片能够更好实现“内存计算”,但显然,炫酷的技术与客户的实际需求之间还有很长而距离;


  • 中国第二大半导体公司华虹半导体计划在上海科创板再次上市,预计募资 180 亿元人民币,根据其股权结构,上海国资委也是股东之一。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