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储能温控+碳纤维+国产化】关键领域的国产化和安全意识已经觉醒
限免 2022-10-27 18:51

【储能温控+碳纤维+国产化】关键领域的国产化和安全意识已经觉醒

文章所属专栏 每日研报精选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3:26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大盘早盘震荡调整,三大指数小幅下跌,创业板指领跌。盘面上,烟草概念股大涨,信创概念股持续活跃,旅游酒店股展开反弹。下跌方面,昨日大涨的医疗器械概念股陷入调整。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超2700只个股上涨。

 

板块方面,烟草、旅游、信创、教育等板块涨幅居前,眼科医疗、风电、电力、军工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上午收盘,沪指跌0.07%,深成指跌0.00%,创业板指跌0.59%。

 

今天的研报聚焦储能温控、碳纤维、国产化三个方向。

 

关键词一:储能温控

 

来源:中信证券

 

相关公司:荐同飞股份、高澜股份、英维克、申菱环境、奥特佳

 

核心看点:

  1. 温控设备在储能系统作用是通过降温使储能系统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防止过热着火,延长使用寿命,我们认为储能温控将伴随储能快速发展。


  2. 通过对储能时长、液冷占比、温控价格等因素合理假设,我们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空间温控储能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2.8-40.8亿元。


  3. 储能温控系统需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生产,型号众多,龙头企业在客户积累、产品研发和交付能力上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储能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引起的电力供需失衡问题,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温控设备是电化学储能系统核心部件之一,起到防止电池着火、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我们预计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温控市场规模有望达22.8-40.8亿元,对应2022-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为77%-91%。

 

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远景能源等企业陆续推出了液冷温控方案。配备液冷的储能系统具有一体化、智能化、高能量密度的特点,减少占地面积、节约建设和运维成本。我们认为高效、安全和降低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液冷系统将成为客户选择的重要依据,即液冷系统有望成为储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龙头企业在解决方案设计、经验积累和产品质量上优势明显。另一方面,液冷系统与风冷技术的要求不同,液冷系统更加复杂,二者技术、经验不能完全共享,这意味着新进入者很难短期内追赶龙头企业。

 

关键词二:碳纤维

 

来源:华创证券

 

相关公司:中复神鹰、吉林化纤、吉林碳谷、精功科技、光威复材、中简科技

 

核心看点:

  1. 碳纤维是理想的轻量化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驱动碳纤维需求爆发。


  2. 长期来看,碳纤维供给端逐渐追赶上需求端的增长,供需差将得到改善,国产全面加速,2024年国内供给将超过需求。


  3. 风险提示:产能扩建不及预期,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丙烯腈价格大幅波动。


碳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模量高,强度比钢大,密度比钢低,同时具有耐腐蚀、耐高温、导电性能优和导热系数大等特点,已成为理想的轻量化材料。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设等领域。

 

碳纤维需求空间广阔,2021年国内、全球碳纤维需求分别是6.24、11.8万吨,五年CAGR分别为26.06%、9.02%,2025年预计国内、全球需求量分别达15.93、20万吨,21-25年CAGR分别为26.37%、14.10%,即未来国内碳纤维需求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能源等领域驱动碳纤维需求爆发,王彬鹏预计2025年我国风电叶片领域碳纤维总需求达7.32万吨;碳/碳复材领域碳纤维总需求达2.05万吨;氢气瓶碳纤维总需求达0.56万吨。而在航空航天和体育休闲领域,碳纤维需求稳步增长,王彬鹏预计2025年国内航空航天、体育休闲领域碳纤维需求量分别约为0.35、2.13万吨。

 

2021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纤维产能国,行业产能利用率从17年的28%提升至21年的46%。国内碳纤维产能大幅扩张,产能利用率快速提升,企业加快供给,增速大幅提升,近几年供给增速持续上涨,且远大于需求增速。但目前进口碳纤维供应量仍然明显高于国产供应量,国产化空间巨大。长期来看,供给端逐渐追赶上需求端的增长,供需差将得到改善,国产全面加速,王彬鹏预计2024年国内供给将超过需求。

 

关键词三:国产化

 

来源:安信证券

 

相关公司:中国软件、中国长城、北方华创、长川科技、乐普医疗、微创医疗

 

核心看点:

  1. 与自主可控、国产化、安全最相关的领域是信创、半导体、医疗器械和高端装备。


  2. 当前侧重于关注与高景气战略新兴制造业相关的领域。信创产业关注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半导体产业替代中,IC设计>IC制造>半导体设备>EDA工具>半导体材料;医疗医药产业关注高值医用耗材和高端超声装备。


  3. 对于国产化的投资而言,高端制造领域短期业绩兑现比中长期业绩更重要。对于国产化的投资核心,本质上是国产化空间巨大(当前替代率不能太高)+国产化进程确定(替代可行性较高)+业绩较为确定性释放(未来2年盈利增速要高)。


  4. 对于国产化的投资而言,高端制造领域短期业绩兑现比中长期业绩更重要。


当前市场在特定窗口期内最关注国产化、自主可控和安全领域的配置机遇。关键领域的国产化和安全意识已经觉醒,战略驱动下诸多领域国产化率逐步提升。

 

一、与自主可控、国产化、安全最相关的几个领域——信创、半导体、医疗器械和高端装备,当前侧重于关注与高景气战略新兴制造业相关的领域。

 

1、信创产业:关注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


在工业流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四环节中,研发设计类的工业软件国产化率最低,占5%-10%,包括PLM、CAD、EDA、CAE、CAM等,为当前信创产业国产化进程中最需紧迫发展的核心方向。

 

2.半导体产业替代:IC设计>IC制造>半导体设备>EDA工具>半导体材料


在数智化趋势持续拓展需求市场的背景下,去胶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但光刻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离子注入设备以及薄膜沉积设备依旧由外资占主导,而CMP设备、刻蚀设备、热处理设备、清洗设备目前国产化进程积极且已有一定成效。


2021年,我国IC自给率仍仅有16.68%。从具体环节来看,IC设计具有较大市场规模且当前自主率相对较低,其次为IC制造与半导体设备。

 

3、医疗医药产业:关注高值医用耗材和高端超声装备


医疗设备及器械整体国产化水平尚低,这是由于技术壁垒较高、多个环节的国产产品缺失,核心部件难以短期完全国产化。

 

细分品类方面,我国的DSA、心脏起搏器、呼吸类设备国产化率仍处于低水平。IVD中的微生物检测、分子检测、免疫诊断等,高值耗材中的血液透析器、人工晶体、骨科关节耗材、吻合器、球囊等,医疗设备中的超声仪器、CT等积极国产化。

 

通过对比境内与进口的医疗器械注册量变化,目前来看:IVD体外诊断、无源植入器械、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医用成像手术器械国产化推进最为积极

 

二、产业全球竞争力视角下,国产化(替代率)过程的研究发现

 

1、对于国产化的认知矛盾,对于投资而言,高端制造领域短期业绩兑现比中长期业绩更重要。

 

2、对于国产化的投资核心


1)如何评估资本开支的有效性


2)如何评估外围对技术和市场的封锁和限制。本质上是国产化空间巨大(当前替代率不能太高)+国产化进程确定(替代可行性较高)+业绩较为确定性释放(未来2年盈利增速要高

 

3、对于国产化的基本过程


一个产业发生国产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进口替代(进入期)→创新赶超(追赶期)→技术跨越(推广期),分别遵循效益逻辑、价值逻辑、安全逻辑,对应的理念分别是“从无到有”(“基本能用”)、从有到强(“好用”)、“从强到稳”(“可稳定地好用”);前两个解决的是技术壁垒的问题,后一个解决的是商业化的问题。

 

判断是否进入推广期:


1)量产保供之后是否还能保持先前的利润水平。一般来说当海外龙头的利润率与国内的差值显著收窄,即开始反映较好的国产品商业化进程;


2)国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使得原来使用海外品类的下游厂商转换需求,海外收入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与海外品相较下竞争优势的提升。

 

4、对于国产化的市场认知


当产业的国产化进入追赶期,此时主要由预期带动,15-20%替代率开始拔估值。拔估值的关键是在前期中低端替代进程较为顺利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向高端化领域进军,信号体现为全球价值链提升的过程(毛利率上升的预期)。当产业的国产化进入推广期,50%替代率左右出现戴维斯双击,50%替代率左右是能够体现全球比较优势的过程,也就是全球市场份额的拓展。

 

5、对于国产化不同类型的市场认知区别


1)对于中高端替代和中低端替代,中低端替代关注领军者,高端替代关注业绩兑现标的;


2)对于构成社会综合成本的国产化领域,本质上不是形成暴利部门,而是通过高端化降低价格提升全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6、对于国产化成功与否的关键评估


1)宏观上看新型举国体制的相关措施(是强调产业政策还是强调兼并重组);


2)产业角度上看是否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3)微观组织上看公司内部组织的演化能力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