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10月11日的3篇精选研报:
本文来自:招商证券-《特钢行业深度报告:千轧万炼铸特性,适逢东风见真章》
精选原因:特殊钢广泛用于军事工业、汽车制造、新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材料、机电产品、石油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领域,属于大国金属,近年中国在军工、汽车等领域持续发力,促进了特钢行业的蓬勃发展。本文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特钢的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在部分特钢细分领域,国产特钢产品在某些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特定产品上已实现对进口钢材的替代。
2021年我国特钢产量在1.5亿吨左右,在全球特钢产量中占比较大。但同时,我国特钢行业也面临尖端产品少、行业集中度低以及废钢、电力成本较高等问题。
预计到2030年我国特钢产量将达1.92万吨,届时按照我国特钢基本达到产销平衡的假设计算出我国特钢表观需求量可达1.92万吨,特钢比将达21.80%,跃入发达国家水平。
在周期性行业景气度下降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过后,下游市场逐渐好转,特钢作为国家政策支持产业锚定国家工业转型战略方向,价格在未来或将触底反弹。
风险提示:合金元素价格波动及外汇风险;国内钢铁行业下行基本面风险;高端市场海外产品竞争风险。
一、特钢:衡量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
1、特钢既是重大装备和国防先进武器必须的核心和关键材料,也是一个国家钢铁工业制造水平的标志,特钢行业下游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制造和金属产品领域,合计占比超过四分之三。
2、特钢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较高,首先在原材料上就比普钢多加入了铬、锰、钼、钴等合金元素,同时在精炼方法上更是较普钢生产增加了多种精炼方式,最后在热冷却、轧制方面也与普钢生产不尽相同。
二、我国特钢发展概况:“特钢大国”初现,“特钢强国”在建
1、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企业所有制和资本结构不断完善,我国特钢行业的规模不断增大,产量不断提高,整体呈快速发展趋势。
2、目前我国特钢产量占全球产量15%-20%,但每年仍需进口特钢,2021年中国特钢进口数量为600万吨。
3、在我国特钢产品中,从化学成分角度来看,中低端产品集中的非合金钢和低合金钢占比为75%,而高端、尖端产品集中的合金钢则仅占25%
4、目前我国在尖端特殊钢的需求较多,由于技术含量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技术封锁加深,技术交流愈发困难,限制了行业的技术发展,而企业兼并重组正有利于加强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三、我国特钢需求与未来展望
1、在国家钢铁“去产能”的大背景下,粗钢产量增速明显下降,大量生产技术要求较低、效率较低的普钢产能被取缔,这就要求钢铁企业不得不淘汰部分普钢产能,增加部分特钢产能。
2、从需求来看,由于目前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下降,粗钢最大下游消费领域建筑业也会受到影响需求下降,但特钢行业目前需求呈上升趋势,国家对特钢行业的支持和鼓励政策相对较多,这也从需求端要求钢铁企业逐渐转型,注重特钢的生产与销售。
3、中国目前的特钢比基本在15%以下,而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特钢比则基本在15%-30%之间,其中瑞典的特钢比甚至高达70%为世界之首。
4、我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技术差距导致部分中高端特钢需求不能满足,近年国家每年特钢(尤其是中高端特钢)进口数量大约在400-600万吨左右,所以国家也在多方面推动企业特钢生产。
四、经济下行拖累价格下降,未来需求升高推动价格回弹
1、特钢价格趋势总体稳定在7000点左右,2020年2月左右达到最低6500点左右,之后由于疫情影响钢厂停工,供小于求导致价格逐渐上升至2021年4月份的8500点,随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2、在周期性行业景气度下降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过后,下游市场逐渐好转,需求升高的同时将有利于钢厂去库存、提利润,同时特钢作为国家政策支持产业,锚定国家工业转型战略方向,综上我们认为特钢价格在未来或将触底反弹。
3、特钢作为高附加值产品,随着工艺日趋先进,生产效率逐渐提高,产品体系更加成熟,下游市场需求发力,相关产品价格有望持续增长并带动钢厂利润增加。
财通证券-《海缆行业深度:海上风电强势崛起,海缆高壁垒铸就高盈利》
精选原因:受益于海风深远海化持续推进,海缆环节需求进一步增加。投资者可通过本篇研报了解海缆的市场格局、行业壁垒、相关标的等内容,把握相应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海上风电“十四五”期间高景气,海缆环节抗通缩。
高壁垒铸就高盈利,海缆环节强β属性凸显。
海缆行业集中度高,看好头部海缆厂商。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海缆招标价格超预期下行风险;海上风电装机量低于预期风险;海缆市场竞争格局恶化。
一、海缆环节高壁垒铸就高盈利,看好头部海缆厂商
高壁垒铸就高盈利,海缆环节海风产业链中一枝独秀,格局稳定。
高电压等级产品技术&业绩资质要求高,头部厂商拥有3-5年先发优势。
中低电压等级产品格局变化,后起之秀业绩弹性大。
新进者众多但受限于产能壁垒,1-2年内难以冲击行业格局。
二、海上风电“十四五”期间将迎高景气发展
全球海上风电前景广阔,我国成为第一大风电装机市场。“十四五”规划装机量超150GW,2022或为海风平价元年。
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利用小时数高,靠近用电负荷区优势显著。
海上风电目前是海缆最大的应用领域,海缆在其中价值量占比约8%-13%。海上风电深远海化趋势明朗,海缆环节受益有效抵御通缩。
三、海缆是风电产业链中盈利最高的环节之一
海上风电目前是海缆最大的应用领域,海缆在海风项目中价值量占比约8%-13%。
海缆环节盈利能力强劲,毛利率遥遥领先。在海缆行业中,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等第一梯队厂商毛利率遥遥领先。
四、码头/立塔/技术&历史业绩/施工资质/产能区位布局共筑高壁垒
码头:资源稀缺审批难。
立塔:海缆生产对设备要求较高,必须毗邻海缆码头建设。
技术:海缆运行环境复杂,对生产技术要求极高,目前仅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宝胜股份四家掌握500kv及以上高电压等级产品技术。
海缆行业资质认证壁垒较高、时间较长。我国现有海上风电安装船及敷缆船船源紧张租金昂贵,自有施工船队可节约成本。
过往业绩:海缆维修及更换成本高、难度大,下游业主十分看重过往业绩。
海缆厂商订单区位分布明显:产能基地布局会为海缆公司带来一定的区位优势。海缆对码头和生产设备要求较高,扩产周期较长。多家新进者布局海缆业务,短期难以冲击海缆格局。
本文选自:华安证券-《第三代半导体行业报告(二):产业链解析:碳化硅东风在即,产业链爆发拐点将至》
精选理由:当前,5G通信、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头部企业逐步使用第三代半导体,待成本下降有望实现全面替代。第三代半导体中的代表是碳化硅。那么,碳化硅有何优势呢?它的产业链是怎样的?哪些环节价值量高?哪些环节至关重要?让我们通过这篇报告了解一下。
核心看点:
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以碳化硅和氮化镓为代表。碳化硅主要应用于白色家电、电动汽车及工业应用领域。
SiC产业链主要包括衬底、外延、器件制造、封测等环节,各个环节国内企业均有涉足。
衬底是产业链价值占比最高,规模化的关键一环。
外延是产业链中间环节,直接关乎最终器件性能。
SiC器件性能优势明显,国内企业有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一、第三代半导体和碳化硅
1、半导体产业的基石是芯片,制作芯片的核心材料:
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大部分为目前广泛使用的高纯度硅),第二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磷化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为氮化镓GaN、碳化硅SiC、氧化锌ZnO、金刚石C等,其中碳化硅SiC、氮化镓GaN为主要代表。
在禁带宽度、介电常数、导热率及最高工作温度等物理性能上碳化硅、氮化镓更为出色,在5G通信、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头部企业逐步使用第三代半导体。
2、碳化硅的应用领域
在白色家电中主要应用于家电/个人电脑、不间断电源等;在电动汽车领域主要应用于DC/AC逆变器、DC/DC转换器等;在工业领域中主要应用于电力配送、铁路运输、光伏产业、电机控制、风电涡轮机等。
3、碳化硅的市场规模
根据Yole,2027年全球SiC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2亿美元,2021-2027年每年以34%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汽车应用主导SiC市场,占整个功率SiC器件市场的75%以上。三代半导体渗透率逐年提升。
二、碳化硅产业链
1、SiC产业链主要包括衬底、外延、器件制造、封测等环节。碳化硅器件不可直接制作于衬底上,需先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衬底表面生成所需薄膜材料,即形成外延片,再进一步制成器件。
2、碳化硅产业链各个环节国内企业均有涉足。
二、衬底
衬底是产业链价值占比最高,规模化的关键一环。
根据后续生长外延层的不同,SiC衬底可以分为半绝缘型衬底(SiC衬底+GaN外延),主要应用于5G通信、卫星等高频需求领域,以及导电型衬底(SiC衬底+SiC外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高压需求领域。
SiC衬底面临长晶速度慢、良率低等问题,导致衬底制备成本过高,制约了行业规模化发展。目前,逐步将SiC晶圆由6寸向8寸发展,大尺寸化将加速降本。
三、外延
外延是产业链中间环节,直接关乎最终器件性能。
外延环节最为重要的参数为厚度及掺杂浓度,主要取决于设计时电压等级的不同。目前,在中低压领域,外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主要应用于消费、汽车电子、新能源发电等领域,而高压领域,SiC产品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但目前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
四、器件
与硅基MOSFET、IGBT相比,SiCMOSFET在开关效率、损耗、尺寸、频率、体积等指标上都更具有优势。相同规格SiC-MOSFET和Si-MOSFET相比,体积甚至能够缩小1/10,导通电阻缩至1/200,相同规格SiC-MOSFET和Si-IGBT相比,能量损失小于1/4。
目前,虽然国外企业在技术、产能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但SiC行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国内外差距相对较小,在需求高涨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有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