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为什么我不热衷挖掘黑马基金经理?
免费 2022-09-29 17:28

为什么我不热衷挖掘黑马基金经理?

文章所属专栏 投“基”指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马哈投资(ID:damahatouzi),作者:我是大马哈,原文标题:《为什么我不热衷挖掘黑马基金经理?》,头图:视觉中国


随着结构化行情愈演愈烈以及权益基金产品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权益基金之间的业绩分化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不论市场的好与坏,每天都会存在那种涨得特别多的基金和跌得特别多的基金,如果放到月的维度或者年的维度甚至更是如此。正因为此,很多基金投资者开始尝试去努力挖掘各种黑马基金经理,更加频繁的对基金进行申赎交易,以不浪费每个交易日投资机会的积极心态去做基金投资,以力求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该风格与长期持有某个基金不动的风格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非常多的基金投资者而言,他们都非常青睐积极有为的投资模式,因为这样进行基金投资会让自己有非常强的充实感,每天都在接触并研究新的基金经理,然后不断进行一个又一个的投资决策,而且时不时的正确决策带来的增量收益会让自己更加肯定积极研究的意义。对比之下,长期持有某些基金不动则要乏味得多,特别是碰到组合基金业绩不好时,自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质疑自己是否太懒了才导致不佳的业绩,让人备受煎熬。


之前频繁讲过,我做投资决策的频率很低,这么多年下来我还是一直重仓着小盘和价值,属于非常典型的躺平派。对于这种积极挖掘黑马基金经理高换手的基金投资模式,坦白说看到那些业绩蹭蹭蹭往上涨的黑马基金经理,对照自己持有基金业绩表现得慢吞吞,我同样会很眼红。也尝试过去说服自己在基金投资上积极进取一点,这样回报也许会更好。


但仔细分析之后,我还是会更倾向于坚持长期持有躺平的投资思路。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应该出于三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基金投资的认知,二方面则是对照FOF业绩,三方面是个人性格原因。


一、对于基金投资的认知


首先,要挖掘黑马基金经理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这个事情无法直接论证,不妨反过来想这几个问题:


(1)最了解基金经理的人是基金经理自己,那么在这些基金经理业绩爆发之前,他们当中有多少人将自己的钱大比例买入了自己的产品呢?


(2)其次了解基金经理的人是基金经理所在基金公司,那么有多少基金管理人的自有资金和自家的FOF产品提前买入或者重仓了旗下黑马基金经理的产品呢?


(3)再其次了解基金经理的人应该是以FOF为代表的各类机构投资者,他们有普通持有人所不能及的研究优势及信息优势去深入研究及分析基金经理,那么这些机构投资者在提前挖掘黑马的能力如何?


(4)既然前面三类人都不太能做到提前识别黑马,那么最缺乏信息优势的我们普通持有人又该如何做到提前挖掘出黑马?


(5)假设你有幸识别出了黑马,那么对于尚名不见经传的小年轻基金经理们,你敢配置多少比例,给予多大的信任?如果买入的仓位很低甚至不敢买,那么对组合业绩的贡献几乎聊胜于无。


其次,均值回归无处不在。


挖掘出黑马基金经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个众所周知。因此很多人选择退而求其次,去投资那些已经走出来的但规模还不大的黑马基金经理。而这些基金经理具备的共同特征是近期的历史业绩特别优异,可事实上,均值回归无处不在,可能这些众多的黑马基金经理确实有那么一两个是出类拔萃的,大多数其他基金经理可能难逃均值回归的厄运,历史极端优异业绩可能是因为极端的风格配置,某一段时间带来的是极端突出的收益,另一段时间则可能带来的是极端落后的收益。


囿于真正出类拔萃的基金经理百里挑一,我们真正能从众多黑马独独找到这一两位吗?绝大多数人是缺乏这样的认知能力的。很多时候我们对黑马基金经理进行方方面面分析,最终得到看好的结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历史的业绩突出而已。一俊遮百丑,历史业绩突出可以掩盖一切问题,可以让你对他投资理念、择行业及选股各种另眼相看。


最后,短期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科学解释的。对于积极有为型的基金投资者,他们往往会对各基金经理的产品进行频繁的加减仓,加减仓无非是考虑到未来几个月甚至短短几个星期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不及另一个基金经理。而对于超短期基金经理间的业绩比较问题,我认为几乎是无法得到科学的解释的,理由:


(1)权益基金投向的底层资产也即股票在短期的走势是毫无基本面的逻辑可言,完全是资金面驱动,可能一两个月茅台表现不及某ST股,那么能证明茅台不及某ST股吗?既然股价短期表现没有太多基本面逻辑可言,那么基金的短期表现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几乎没有相关性。就像我们自己投资,在几个月的业绩跑赢某个知名的投资大佬并非难事,但这完全不代表着我们能力比他强,而且这样的投资结果我们也完全无法事前就预知到。


(2)很多人看到基金经理短期业绩不好,常找各种理由,比如基金经理选股出现了问题,管理规模变大影响操作了。对于这些理由我认为比较牵强附会,因为短期业绩基本是随机的,好与坏跟基金经理的能力相关度非常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我很认同规模变大会影响基金经理的业绩,但这种业绩影响我认为更偏长期,而非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天,对于不少基金经理而言,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甚至都不会进行调仓操作,何来规模影响业绩之说?而且在中短期内管理规模对业绩影响没有想象得那么大,短期业绩的落后大多是风格造成的,而非规模。曾记得2020年下半年冯明远有一段时间业绩表现不理想,大家纷纷吐槽说他的管理规模太大了,业绩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可在2021年后冯明远的管理规模变得更大,业绩反而变好了,这是规模能解释的吗?


二、对照FOF业绩


以挖掘黑马基金经理见长的FOF基金经理投资业绩也并不那么理想。自己虽然没有做一个积极有为的基金投资者,但我们不妨可以去观察这类基金投资者的业绩,FOF基金经理作为专业的选基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观察样本。如果说到挖掘黑马基金经理谁的知名度高,不得不说到中融基金的周桓,他此前管理的华夏聚丰成为市面上为数不多出圈的权益FOF产品,大家给其贴的标签就是擅长挖掘黑马基金经理。


目前周桓管理者中融添益进取这样一只FOF产品,翻开他的持仓,今年确实持有了一些当下炙手可热的基金经理,比如建信的周智硕、华泰柏瑞的董辰、创金合信的王浩冰、景顺长城的李进、平安的神爱前及中海的左剑(已离职)等。如果大家去看这些底层基金经理的业绩,他们都非常非常的突出,2021年的业绩动辄50%+,今年这当中的不少基金经理跌幅在个位数以内甚至还录得了正收益,既然这样,那周桓的业绩应该非常非常突出才对?


可事实并非如此,2021年周桓管理的华夏聚丰的年度收益为16.22%,2022年周桓管理的中融添益年初至今的收益为-16.16%(截至9月26日),这两年的业绩确实都战胜了沪深300和偏股基金指数,但他的业绩并没有让我感到特别惊艳,甚至让我感到略有失望,因为他买的底层基金表现是如此好。


FOF和底层基金如此巨大的业绩差异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周桓并没能在左侧把优秀的基金经理挖掘出来,更多的是这些基金经理业绩跑出来了再进行一个右侧的布局;也说明周桓可能确实看对一些黑马基金经理,但仓位不够重,稀释了黑马为FOF组合的贡献。


而反观FOF基金经理中的躺平派林国怀,他管理的兴全优选进取,很少会买这些所谓的黑马基金,其持有的产品大多其貌不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该产品2021年和2022年的收益分别为8.63%和-14.75%,整体业绩并不比周桓差多少,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兴全优选进取的业绩波动率要显著低于周桓管理的FOF产品,投资体验显著优于周桓…


既然以挖黑马见长的专业选基人都不能提前挖掘出黑马,综合考量收益和波动率,我认为挖掘黑马这件事情的性价比就更低了,所谓的挖掘黑马基金经理看起来光鲜,其实不过赚的是黑马基金经理业绩动量的钱,一旦黑马业绩不佳马上溜之大吉。看起来是挖掘黑马,分析黑马的投资操作投资理念,其实实质不过是根据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动量因子进行量化选基而已。


三、性格因素


如果大家经常关注我的文章,不难发现我很少去追逐热点,更文频率也不高,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缺乏敏感性,总是慢半拍。


当然也正因为我反应慢半拍,所以我在分析一个事情得时候往往会要求尽可能全面深入的考虑这个问题,我之前写过不少的基金经理分析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读过,尽管分析的基金经理数量不多,但是在分析一个基金经理时都是希望做到面面俱到,让大家对基金经理有一个更为透彻的了解,所以我分析一位基金经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哪怕自己分析了几年的基金经理,也不算新手了,可我还是处于这种状态。


尽管花了很多时间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但如果让我对分析过的基金经理去真正做出买卖决策,我认为还有一定距离。哪怕对基金经理的公开观点及持仓信息分析了很多遍,但要建立真金白银般的信任或不信任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基金经理是人而非物,囿于信息的有限性,很难走进基金经理的内心,感受到他对投资的热情以及对投资理念最直抵人心的思考。更何况基金经理对外发表的观点及言论都是修饰过的,而且经常还会有包装的痕迹,会不利于大家的研究判断。


我组合中长期持有非常多的指数(增强)基金,之前也会有很多朋友感到不理解,相信通过上部分的解释,大家能够很好理解我背后的出发点。此外我还想说的是,大家也不要觉得指数基金不好,我举一个例子,大约在2020年的5月份,我出于组合均衡的考虑,同时买入了一只主动基金(兴全合润)和一只指数基金(华泰柏瑞红利低波ETF联接)并持有到现在,那时候的谢治宇已有一定知名度但还不是那么的大红大紫,至于红利低波这样的冷门指数则是无人问津。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先是看着兴全合润快速超越红利低波让我直拍大腿,然后又看着红利低波的收益逐渐追上兴全利润让我惊喜连连,到今年红利低波的收益更是开始不断反超兴全合润,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大家可以细细体会…


我想正是因为自己这种慢半拍性格以及在主动基金研究过程中与基金经理建立信任度的困难,让我对一个又一个的基金经理进行快餐式的研究并做出相应的买卖决策深感为难。至于这些黑马基金经理极端优异的历史业绩,鉴于我不爱追风的性格特点,它很难吸引我,反而会让我产生怕追高以及可能会均值回归的畏惧心理…


无论是对于基金投资认知,对照FOF业绩还是从自身性格因素的角度,都不足以说服我去积极挖掘黑马并频繁进行申赎交易,所以我在基金投资上会继续选择做一个心安理得的躺平派,不苛求基金覆盖的广度但苛求对基金经理认知的深度,相信这种方式最为适合自己,也能够带来理想的投资回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马哈投资(ID:damahatouzi),作者:我是大马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妙投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