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9月30日的3篇精选研报:
东亚前海证券-《锂电池系列报告之负极材料:人造石墨高歌猛进,硅基负极未来可期》
精选原因:动力电池产业链中,负极材料的毛利率较高,并且龙头企业优势突出。投资者可通过本篇研报系统了解锂电负极材料的相关趋势,把握相应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负极材料需求旺盛,短期内负极材料供需紧平衡,长期供给或将远大于需求。
短期内石墨化供给偏紧,中长期来看石墨化紧缺情况有望缓解。
负极材料一体化趋势明显,龙头企业优势突出。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石墨化扩产不及预期,产能释放缓慢。
一、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四大主材之一
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成本中占比小于15%。
负极材料种类众多,人造石墨性能突出。
二、人造石墨主角地位难撼动,硅基负极粉墨登场
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的组合稳固了石墨类负极在负极材料中的地位。
石墨类负极容量接近理论上限,硅基负极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主力军。
从制造成本来看,当前硅基负极材料成本远高于石墨类负极材料。
三、锂电池行业需求爆发,负极材料维持高景气
“新能源汽车+储能”推升锂电池需求高增。
人造石墨地位稳定,硅基负极出货量维持高速增长。
从全球负极材料需求来看,2022-2025年人造石墨需求分别为91/109/131/153万吨;2022-2025年天然石墨需求分别为13/15/19/22万吨;2022-2025年负极材料需求分别为1.72/3.56/6.83/12.19万吨。
四、负极材料短期供给偏紧,长期有产能过剩风险
负极行业高度聚集,国内竞争格局逐步走向“四大多小”。
负极材料产能急速扩张,长远来看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五、“石墨化+一体化”企业优势凸显,硅基负极为未来发展方向
受“双控+限电”影响,石墨化供给短期或仍将不足。
高温高耗电量+产能扩张较缓”或将导致我国石墨化供需错配。
一体化是负极材料企业降本的主要方式,其中石墨化自供率为重中之重。
硅基负极克容量高,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快充车型纷至沓来,硅基负极高倍率性能傲视群雄。
本文来自:招商银行-《高端装备之船舶工业周期篇:长风破浪会有时-行业周期触底,复苏波动前行》
精选原因:船舶从下单至完工通常需要2-3年时间,存在运力供需错配的问题,叠加航运需求与全球经济长周期紧密相关,造成船舶制造业强周期性。船舶制造业历史上经历了多轮波澜壮阔的大周期。本文建立了船舶工业供需关系模型,对各项关键因素的短期扰动及长期趋势进行分析,为投资者把握行业的周期位置提供参考。
核心看点:
船舶制造业需求和供给的传导具有滞后性,需求弹性与供给刚性共振形成的供需错配是造成周期的直接原因。
船舶制造业大周期包括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四个阶段,而进入周期大繁荣则需要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带动全球贸易量进入高增长。
船舶制造周期已触底,产能出清叠加需求弱复苏,行业波动中逐步进入复苏。
俄乌冲突导致天然气贸易格局重塑,运输方式转变催生LNG海运需求爆发,2022年订单暴涨,供需两旺。
一、船舶工业:大国重器、海洋强国之基
1、海运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90%,干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种船型载重吨位合计占比接近90%,被称为世界三大主流船型。
2、船舶是典型的军民两用装备,其产业进步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船舶工业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装备支持。船舶制造业(造船业)主体是承担各类船舶的建造和试验的主机厂。
二、造船大周期:行业探底,全面复苏需新的经济增长
1、船舶从下单至完工通常需要2-3年时间,存在运力供需错配的问题,叠加航运需求与全球经济长周期紧密相关,造成船舶制造业强周期性。
2、造船行业需求端为航运业运力需求,包括新增需求及更新需求。运力供给净增量为新船交付运力与旧船拆解运力的差额,供给偏刚性。
3、需求弹性与供给刚性共振所形成的供需错配是导致周期的直接原因。运价指数和新船造价指数是供需关系的直接反映,可以作为行业景气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4、第一个周期1949-1989:跨度长达40年,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行业进入繁荣期。第二个周期1989-2020:产能出清创造复苏条件,中国经济高增长带动行业繁荣。
5、在行业周期的底部通常伴随着船队拆解量、撤单量等方面的特征,2021年拆解量为2120万载重吨,约为十年平均值的50%,反映市场运力趋紧,船东延迟拆船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6、世界船舶制造业已基本完成产能出清,供给侧结构显著优化。从全球活跃船厂数量来看,活跃船厂数量显著减少且下降速度放缓,全球去产能已进入尾声。
7、目前全球船舶制造业产能紧张,船舶交付周期拉长。企业家数、造船基础设施、产能利用率数据均表明中国船舶行业产能出清已完成。
8、我国船舶制造行业主要被四大造船集团占据,分别为中国船舶集团,中远海运重工、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市场份额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
三、供需结构存在差异,各船型订单接力增长
1、2021年集装箱船订单率先起量,2022年LNG船接力增长,预计中期油船将供不应求形成订单补增长,干散货船随着更新需求上升稳步增长。
2、集运产业链呈现出货主分散,承运人集中的特征,全球前四大集运公司运力占比超过58%,集装箱船造船厂在产业链中话语权相对较弱。
3、集运需求受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直接影响,增长率与GDP增速趋同,预计将保持低位增速。
4、随着堵港问题缓解,在货运需求偏弱的背景下,预计集运运价将在2022年底逐步回落至正常水平。
5、在全球碳中和趋势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消费需求持续增长。2021年全球LNG进口量达51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33%。
6、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不得不转向更远的进口替代国,采用LNG海运进口天然气,将带动LNG海运需求大幅增长。欧洲需求将带来约110艘LNG船的运力需求。
7、2022年1-7月,全球LNG船新接订单99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6%,占比达21.9%;新接订单金额达2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占比达36.1%。
8、目前全球LNG船厂满产,排期已到2026年,新船价格持续走高。17.4万立方LNG运输船造价自2020年12月以来连续上涨,2022年7月造价达到2.36亿美元。
9、油运市场运力趋于紧张,或将重演集装箱船市场演变逻辑,油运费率上行,船东利润及现金流修复,叠加更新需求驱动,油船订单补增长。
10、干散货船的需求和供给将保持低位增速的弱平衡状态,随着船舶老化及环保压力带来更新需求持续提升,干散货船订单量或将稳步回升。
本文选自:光大证券-《钒电池系列报告三:钒电池产业链研究:电解液和质子交换膜有望充分受益》
精选理由:储能技术有助于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电力电量平衡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必要技术支撑。储能技术中,全钒液流电池是新型高效电能转化与储存装置,适用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网调峰,可作为规模化储能装置使用。那么,钒电池的构成和产业链情况是怎样的?其重要组件和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是什么?让我们通过这篇研报了解一下。
一、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的构成
主要由电堆、电解液和其他部分组成。电解液充当正负极 活性物质,主要为含钒离子的溶液;电堆充当电的反应场所,其中电堆核心零部 件为电极、隔膜和双极板,还包括集流体、液流框等;其他部分包括 BMS、PCS 等电控系统以及泵和储存罐等。
二、产业链
1、目前发展较为初期,多数环节由钒电池生产企业自行完成。主要形成 了上游五氧化二钒的原料生产,中游各部件的配套和下游整装生产三大环节。
2、成本构成
全钒液流电池的功率和容量相互独立,当功率一定时,要增加储能容量(充放电时长), 只需提高电解液体积、浓度即可,液流电池单位增加的成本低于其他系统电池。 4 小时储能系统单价约 3000 元/kwh,时长越长成本越低 。
三、重要环节
1、电解液
预计 2025 年钒电池拉动的五氧化 二钒市场规模分别为 61 亿元(悲观)和 129 亿元(乐观)。部分上游五氧化二钒的生产企业已经开始介入到电解液的生产当中, 如钒钛股份与大连博融的合作,河钢股份与北京普能合作等。
2、电堆
电堆集成了电极、隔膜、双极板等材料组件, 其密封设计、组装工艺等对于电池的可靠性、功率密度以及整体成本都有着至关 重要的影响。电堆由多个单电池按照滤压机的方式叠合而成。目前生产钒电池的 企业基本都是自己生产电堆。
1)质子交换膜
质子交换膜需要具备 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及离子选择性,目前使用的主要是全氟磺酸树脂膜。质子交换 膜国内仅有东岳集团、苏州科润等具备量产能力。
预计 2025 年钒电池对质 子交换膜的需求市场规模分别为 30 亿元和 64 亿元。
2)电极和双极板
电极目前主要是用碳素电极,主要材料为碳毡和石墨毡。它们是多空性毡状纤维材 料,有广泛的三维网络结构、高比表面积以及良好的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 性(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改性)。
双极板的主 要材料为碳/石墨材料、石墨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双极板。优秀的双极板需要拥有低渗透率、在电解液中的电化学稳定性、高导电率和机械完整性。现阶段使用的是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3、 其他电控系统
1)PCS (电力转换系统)
进行钒电池与电网端双向电力传输,可以通过 PCS 的标准电力母线与电网、光伏发电、用电设备等直接 相连,实现了储能电池与电力系统的连接。PCS 由变压器、双向逆变器、并网 开关柜组成,具有对电池充电和放电的功能,可用于光伏/风力发电功率平滑、 削峰填谷、微型电网等多种场合。
2)BMS(电池管理系统)
通过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实现运算、控制, 从而对荷电状态检测评估,完成电池内部运作的管理。在储能系统中, BMS 用来防止电池过充和过放,保障电池系统的安全运作。另外,BMS 还需要与 PCS 控制器相连接, 传输电池组状态的相关信息。
3)CCS (中央控制系统)
集成了人机交互界面、算法控制部分、通讯控制 部分以及驱动控制部分,负责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
四、降本空间:技术进步和国产材料替代仍是重点
目前全钒液流电池最大的缺点为初装成本较高,但行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后续降本空间仍较大。
降本空间主要体现在电解液和电堆这两个成本占比较高的部分,电解液方面可通过提高效率和租赁等方式降本,电堆方面可通过结构设计的优化和国产材料替代进行降本。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