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储氢瓶+电力设备+房地产】氢风已来,大有可为
2022-09-30 10:32

【储氢瓶+电力设备+房地产】氢风已来,大有可为

文章所属专栏 每日研报精选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2:27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9月29日的3篇精选研报:

 

本文来自:国盛证券-《建筑材料行业专题研究:储氢瓶用碳纤维赛道-氢风已来,大有可为》

 

精选原因:随着中央及各地推广应用氢燃料车的政策陆续出台,氢燃料汽车商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支撑储氢瓶及碳纤维需求高增。本文从储氢瓶应用场景、技术、成本和市场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未来储氢瓶市场的潜在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1. 目前已商业化生产的储氢瓶可分为四种,其中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要属III型(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和IV型瓶(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IV型储氢瓶性能优异,预计未来将主导国内车载储氢市场。

  2. 储氢瓶当前成本较高,单瓶售价在2万以上,其成本构成中碳纤维占比超60%。当下国内储氢瓶原材料主要为T700以上小丝束碳纤维,未来若能逐步替换为大丝束碳纤维,则有望推动气瓶成本进一步降低。

  3. 储氢瓶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造成参与企业数量相对较少,2019年主要企业仅5家;近年来随着氢产业链景气度不断攀升,目前头部企业7-8家,同时市场集中度呈下降态势。

  4.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效果不及预期风险;竞品车型攻克关键技术难题风险。

 

一、生产篇:详述储氢瓶的制造工艺及技术难点

 

1、在高压气态储氢中,目前已商业化的高压氢气瓶分为四种,分别为纯钢制金属瓶(I型)、钢制内胆纤维缠绕瓶(II型)、铝内胆纤维缠绕瓶(III型和塑料内胆纤维缠绕瓶(IV型)四种。


2、目前国外正在研究V型储氢瓶但尚未实现商业化,该气瓶仍然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缠绕,但不使用任何内胆,国内针对V型瓶的研究仍是空白。


3、伴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为满足进一步长续驶里程的需求,未来车载储氢瓶规格有望由III型35MPa向III型70MPa或IV型70MPa过渡,逐步与国际技术水平接轨。


4、讲储氢瓶生产的技术壁垒较高,具体表现在工艺技术难度较大、工艺参数多、装备精准度控制、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有待完善、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亟需国产化等方面。


5、碳纤维是储氢瓶制造的关键原材料,其成本和性能对储氢瓶的成本和使用性能影响重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本占到储氢瓶成本的60%以上。储氢瓶的制造成本还包括阀门、调节器、组装检查、氢气等。


6、前国内储氢瓶的平均售价在2-3万元/支,对应单套车载供氢系统的成本在20万上下,后续降本空间充足,降本主要是从材料替换、技术进步及规模效应三方面来实现。

 

二、市场篇:氢燃料汽车为核心场景,政策强力推动下增势可期

 

1、2019年主要储氢瓶供应商仅国富氢能、科泰克、天海工业、中材科技、斯林达5家,2020年新增南通中集,2021年新增奥扬科技,另外未势能源也专门从事气瓶的生产(偏自产自用)。


2、行业准入壁垒较高,主要体现在:


1)储氢瓶属于特种设备,首先必须取得B3级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书。


2)企业的制造能力必须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定的评审机构的专家组评审之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3)生产的成品在对外销售前必须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的第三方型式试验机构对储氢瓶进行火烧、枪击、爆破、疲劳、环境、跌落等型式试验。


3、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最主要的下游应用场景,还包括轨道交通、船舶、航空等应用场景,另外还可用于发电、建筑储能等其他领域。


4、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产销规模较小。2022年1-8月产销量分别为2196辆和1888辆,分别同比增加203.31%和157.57%。


5、现阶段受制于技术掌握不到位、规模尚小、成本高昂、加氢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客观因素,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仍高度依赖于产业补贴和政策支持。


6、我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在2015年左右才起步,预计还需5-10年的时间才能逐渐成熟,在市场成熟之前氢燃料车在各地的推广应用都与政策直接相关。


7、更长期维度来看,随着氢燃料车经济性拐点的到来,市场应用将从被动过渡到主动。


8、当前时点氢燃料汽车的TCO明显高于纯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随着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成熟以及成本下降、加上氢气价格及氢耗水平的降低,氢燃料汽车的TCO将持续下行。


9、长途运输和重载领域是其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和优势应用场景,我们预计未来国内氢燃料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商用为主的局面。

 

开源证券-《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中游分化显著,电池迎来拐点》

 

精选原因:当前新能源车的渗透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处于新兴产业S型曲线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期。本篇研报偏向于对动力电池产业链的财务数据分析,投资者可概览相应财务数据,把握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1. 电动车行业延续高增长,下半年进入销售旺季环比将继续提升。

  2. Q1产业链利润向上游倾斜,Q2电池环节盈利修复明显。

  3.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部分环节企业盈利能力风险、欧洲新能源车补贴下降后增长率不及预期风险、竞争格局恶化风险。

 

一、2022年电动车板块回顾:景气不减,稳步向上

 

A股电动车行业整体:疫情扰动下景气度不减,整体表现稳健向上。

 

动力电池:原料价格企稳,价格传导顺畅,2022Q2盈利能力边际回升。

 

正极材料:2021Q4起上游原材料上涨周期下正极厂商显著受益于库存收益,Q2起回归常态。

 

负极材料:焦类原材料持续上涨对冲一体化降本收益,负极盈利能力保持平稳。

 

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价格回落,利润相比Q1有所下降。

 

隔膜:马太效应增强,竞争格局优化,盈利水平稳中有升。

 

铜箔及结构件:短期供需失衡下铜箔加工费略有下滑,疫情+产能爬坡下结构件盈利能力略有下滑。

 

营收高增,三费率持续改善。销售费用率均同比下降,主要系营收快速提升,同时行业普遍采用大客户战略销售费用提升不明显,铁锂行业改善最为明显。

 

净利率与毛利率趋势趋同,盈利能力存在分化。

 

二、供需格局:下游需求持续高增,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中游环节竞争格局优化

 

行业指数表现:2021年逆势上涨,2022年静待反弹。

 

行业下游需求表现: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高增,行业维持高景气。

 

上游原矿大幅涨价推动电池材料价格提升。

 

电池企业装机量景气度高,国内厂商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2022Q2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端压力向下游传导带来电池企业的盈利修复。

 

能耗双控下石墨化产能供不应求,负极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隔膜行业景气度高位运行,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

 

本文选自: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和房地产产业链深度研究:保交付循序渐进,稳信心多方努力》

 

精选理由:我国房地产规模大、涉及面广,是我国居民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方面影响消费。保交付涉及到烂尾项目及部分延期交付的项目,全国大部分省份均有相关项目,是今年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保交付和保稳定大局。那么,房地产交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保交楼的资金来源有哪些?保交付政策稳定地产产业链的逻辑,和它对下游商品消费的影响是怎样的?让我们通过这篇报告了解一下。

 

核心看点:

  1. 保交付的目标是优先促成竣工交付,根本上需要销售回款,流程上需要金融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利益主体充分协商,资金上往往需要政策性借款支持,或市场化主体介入;

  2. 房地产对下游商品消费带动作用较强,尤其是竣工端对下游消费品的影响显著,如果 保交付后期推动加速则有助于下游的建材、家具和家电等商品消费需求的改善;

  3. 当前开工明显偏弱,相关上市公司经营未有明显的复苏,行业供给侧改革则值得关注;

  4. 风险提示:政策生效缓慢;部分项目因为所在区域房价下跌,可回收资金规模不足以覆盖项目潜在建安开支的风险。房地产企业信用继续出险的风险。

 

一、交付问题的历史背景:预售,信用出险、企业缩表

 

预售在没有强预售监管配合的条件下,成为了交付问题出现的温床。2021年下半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无法借新还旧,不得不用经营性回款补融资性现金流出需要,不断压缩开发投资,以至于在局部形成了延期交付的局面。

 

二、房地产出险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形成较大挑战

 

我国房地产产业规模大,涉及面广,地产产业链对GDP占比约为17.7%。根据央行2020年数据显示,居民住房资产在总资产的占比约为60%左右,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居民财富和消费。

 

三、保交楼资金来源



四、保交付政策稳定地产产业链

 

1、稳定房屋销售信心

 

由于地价明显下降,有能力拿地的企业潜在盈利能力回升,业绩增速可能在2024年之后再次向上。保交付维持了房价和销售的稳定,正在促成弱复苏的局面。

 

预计2022年和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19.0%和2.7%,核心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稳定。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看好具有良好融资渠道的企业。、

 

2、保交付政策对建筑材料及施工的传导逻辑

 

建材和施工应用于房建、基建、制造业领域房建在建材和施工下游需求中占比更高。

 

但需要提及的是,保交付政策直接影响房建需求,但房建需求不仅限于地产开发商房屋需求。由于房建需求中,住宅需求仅占不到70%,且考虑到部分住宅为农村自建房等,地产开发商需求在建材需求中占比或更低。

 

3、房建产业链详解

 

房屋建设可分为四个环节:开工-地面和房屋主体的施工-竣工-室内装修,保交付政策对不同建材品类的影响不同。

 

1)靠近竣工、室内装修环节:影响最大,且为直接影响。保交付直接推动未完工项目走向竣工和装修环节。

 

主要受益品种:玻璃、装饰材料(如瓷砖和木地板等地面材料、石膏板和涂料等墙面及吊顶材料、五金等家装辅材)、部分功能材料在靠近竣工或装修环节的需求(如建筑遮阳,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在屋面、外墙和家装的应用,塑料管道在家装的应用)。

 

2)地面和房屋主体的施工环节:影响较小,也为直接影响。

 

主要受益品种:应用贯穿整个房屋土建流程的水泥。

 

3)靠近开工环节:影响最小,且为间接影响。

 

保交付政策不能提升房企加大开工的热情,预计2023年的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仍将处于下降趋势。因此,对于在靠近开工端应用较多的水泥、防水材料、塑料管道等品类,在短期内,保交付可能难以对其整体需求有较大提振。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