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9月21日的3篇精选研报:
东吴证券-钠离子行业深度报告:钠电池技术进步明显,23年开始产业化元年
精选原因:钠电技术逐步趋于成熟,23年产业化元年来临,有望实现加速渗透。投资者可通过本篇研报系统了解钠电池与锂电池的区别、正负极材料的技术路线、产业链以及相关公司梳理。
核心看点:
钠电规模化后具备明显成本优势,近两年技术进步显著,在储能、低端动力领域应用空间较大。
技术逐步成熟,正极目前趋向单晶层状氧化物,负极趋向低成本前驱体合成的硬碳,添加剂配方是提升循环寿命的关键。
产业链龙头加大布局,23年钠电产业化元年将临。
风险提示:碳酸锂价格下跌,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终端销量低于预期。
一、钠电池成本优势显著,主打两轮车/A00级/储能市场
相较于锂电池,钠电池成本优势显著,锂价高位时有望实现加速渗透。锂比钠更适合做为电池材料,因此商业化进度更早。
钠离子电池成本预计低于磷酸铁锂电池20%以上,其中电芯材料成本预计便宜25%以上。
钠离子电池行业标准制定在即,打通上下游供应链,促进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成本降低。
钠离子电池预计未来首先取代铅酸电池,并逐步实现低速电动车、后备电压和启停电池的无铅化。
钠离子电池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后,逐渐切入A00级电动车和储能领域。
二、正极以层状氧化物为主,负极以硬碳材料为主
钠离子电池的正极和锂离子电池不同,主要有三种路线: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白化合物,聚阴离子化合物。
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高、电压平台高,综合性能优异,为目前钠离子电池主流方向;工艺可复用程度高,难点在于材料表面残碱控制,技术趋势为单晶化。
普鲁士蓝/白化合物成本低、倍率性能好,但除水困难,体积能量密度低,为钠离子电池新增路线;工艺较为简单,材料成本低,可大量生产,但结晶水极难去除,从而影响在钠电池中性能。
聚阴离子化合物结构与磷酸铁锂类似,循环性能好,但成本高、能量密度低、倍率性能差。
钠离子电池的负极可分为硬碳、软碳和硬软复合碳,其中硬碳为目前主流路线,储钠量高但成本也高。
硬碳纳米孔洞多储钠量高,使用生物质前驱体成本高,目前压实密度较低,仅为石墨的一半;工艺路线长,产品指标严苛,构效关系复杂,具备较高的Know-How壁垒。
软碳制备工艺简单,煤基负极为目前最具性价比的负极材料;无负极金属技术即集流体作为名义负极,无需添加活性材料,可降低电芯成本,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合金类负极需采取改性策略缓解体积膨胀问题,目前进展不理想。
钠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类似,但高碱度、高电压带来更高的要求,其中配方为核心壁垒。
添加剂配方为钠电池核心技术壁垒,极其考验电池厂的技术经验+工程管控能力。
补钠技术对于提升钠电池容量意义重大。
三、承接锂电成熟产业链,细分标的产业化进程加速
钠电基本承接锂电成熟产业链,但正极、负极、电解液的规模化供给不稳定。
图:钠离子电池产业链
来源:公司公告,东吴证券研究所
本文来自:中航证券-《汽车行业车载激光雷达深度:进入从1到10新阶段,国内供应商提前卡位》
精选原因:激光雷达技术逐渐成熟,激光雷达开始大规模商用上车使用,激光雷达有望加速导入产业。本文从激光雷达发展阶段、技术方案、成本、产业标准、等角度,详细分析了未来激光雷达的行业趋势,以及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目前搭载激光雷达的小鹏P5、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等车型已正式交付,威马M7、智己L7、小鹏G9等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也将在今年上市交付。2022年是激光雷达应用到车型的量产年。
在算力、基础设施、网络速度等综合技术能够支撑L4的应用之前,激光雷达渗透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车企的搭载意愿,整个自动驾驶产业难言爆发。
用集成式模组替代需要逐一通道进行调试的分立式模组,可大幅度降低了物料成本和调试成本,降本幅度达到70%以上,并同时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
市场尚未出现能够大批量生产的激光雷达型号,行业还处在技术定型期。由于未有规模化的终端产品,上游芯片和器件偏定制化,但已有国内供应商提前卡位。
一、自动驾驶爬坡,激光雷达进入从1到10新阶段
1、L3级是自动驾驶等级中的分水岭,其驾驶责任的界定最为复杂:在自动驾驶功能开启的场景中,环境监控主体从驾驶员变成了传感器系统,驾驶决策责任方由驾驶员过渡到了汽车系统。
2、激光雷达兼具测距远、角度分辨率优、受环境光照影响小的特点,且无需深度学习算法,可直接获得物体的距离和方位信息。这些相较于其他传感器的优势,可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
3、此在L4之前的阶段,激光雷达渗透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车企的搭载意愿。由于激光雷达的成本较高,搭载的车型还将继续以高端车型为主。
4、上游行业中,国内有较多供应商在收发芯片和器件布局。发射端有长光华芯、炬光科技、富信科技;接收端有奥比中光;主控和信号处理端有安路科技;硅光器件属未来发展方向,有声光电科、光库科技。
二、技术方案多样,收发模块成降本关键
1、激光雷达主要由光发射、光扫描、光接收三大模块组成。光发射模块集成了驱动、开关和光源等芯片。光接收模块集成了SPAD传感器、ADC、TIA、TDC芯片等。
2、按照测距原理,激光雷达可以分为ToF和FMCW,其中ToF路线是大多数厂商采用的主流技术方案,根据系统集成度的不同,主流方向的TOF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系统可分为EEL与VCSEL。
3、半固态激光雷达在成本、体积、耐用性等方面逐渐改善,激光雷达逐步进入乘用车市场的商用起步阶段,除性能指标外,集成度、可量产、成本等都是此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如果固态雷达技术逐渐成熟,价格降至200美元以下,固态激光雷达将成为成熟的车载商用传感器。
5、收发芯片是激光雷达的主要成本构成。用集成式模组替代需要逐一通道进行调试的分立式模组,可大幅度降低了物料成本和调试成本,降本幅度达到70%以上。
三、静待产业标准化,国内上下游加速发展
1、EPC、德州仪器等公司将GaN驱动器和GaNFET集成到单个IC上,从而消除了互连电感,并消除了传统LiDAR电路的速率限制方面。国内尚无成熟的激光驱动供应商。
2、目前,Vcsel阵列还处于定制化阶段,在有成熟的扫描和光源方案前,车用Vcsel阵列既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也没有稳定的良率支撑,当前车载Vcsel阵列的盈利能力较弱。
3、激光器的发展方向为小型化、高功率化、高速化,造成散热空间减少而发热量增长。半导体制冷已广泛应用于光通信激光器散热,下游有望延伸至激光雷达。
4、随着国外激光雷达制造商陆续上市,行业投资趋于理性,还没有公司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行业盈利能力承压。
5、从前装量产供应商来看,禾赛获得截至目前全球27%的前装定点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图:激光雷达产业链
本文选自:东方证券-《物流供应链板块全梳理:时代的物流,物流的时代》
精选理由:物流供应链作为各行业粘合上下游,推动产业链有效运转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疫情、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各行业物流供应链体系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冲击和重构,那么,物流供应链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呢?行业中有哪些投资机会呢?让我们通过这篇研报来了解一下。
核心看点:
物流供应链的强势上涨,是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能源安全威胁等背景下的产物,是物流供应链版本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预期推动,也是制造业产业升级下的必然趋势;
初级产品物流中服务于能源安全或产业升级的初级产品物流供应链企业,或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间产品物流中,跨境物流综合或细分领域专业服务商迎来广阔发展机遇;
最终产品物流中,快递行业处于逐步从价格战后的利润修复走向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风险提示:疫情冲击风险、经济大幅下行风险、政策发生重大变动风险、国际局势动荡风险。
一、物流供应链上涨受三个因素影响
今年以来交运物流供应链部分公司上涨明显。细分来看涨幅居前标的集中于能源(煤炭、原油、成品油)、化工品等初级产品供应链,汽车钢材、机械设备等中间产品供应链,以及快递快运,整车物流等最终产品供应链。大致涨幅来看,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物流供应链的强势上涨,主要是三个因素影响的结果:
1)当前国际局势动荡、能源安全威胁
2)物流供应链版本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
3)制造业产业升级。
从这一点延伸开,各类商品包括大宗商品、工业制造品和消费品等的供应链均将受益这一过程,细分领域机会值得重视。
二、初级产品物流:受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影响
1)煤炭运输/供应链:能源安全下的煤炭运输链条重塑
在国内“富煤贫油少气”背景下,强化煤炭在能源安全领域的地位成为顶层政策的着力点,相应在疆煤外运及其通道完善、优化配置海外进口煤炭来源地等方面,为相关企业带来红利。
2)原油/成品油运输:国际局势“不确定”下的“确定性”
当前脆弱的能源供应格局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下,能源保供是油运的底色。当前国内原油/成品油运输保障供应链是国内能源安全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当前我国原油进口自主承运比例偏低。对比供需两端,可以看出目前“国油国运”比例不足50%,或仅在30%左右,存在较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
而从更长远来看,百年未有大变局下,油运或在较长时期都具备“确定性溢价”。
3)化工品供应链:监管趋严、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化工供应链企业成长机遇;
化工行业的复杂性带来高度的地域分散和产业链分工,导致相应的物流供应链各细分子行业公司市占率均较低,集中度有极大提升空间。
在化工行业整体产业升级的阶段,能够在安全、专业、稳定、高效、成本等方面胜任更高要求的化工供应链企业,才能走得更高。
4)大宗供应链:产业升级下的头部企业价值创造之路。
在当前特殊的历史时期下,能够服务于能源安全或产业升级的初级产品物流供应链企业,或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最终将逐步脱离或弱化初级产品本身的周期属性,进而获得更好的业绩回报和估值溢价。
三、中间产品物流:制造业崛起和出海方兴未艾
1)制造业供应链
当前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总体发展仍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大多数服务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主要竞争还集中于运输层面,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行业渗透度及服务集成度都不高,企业规模小,80%集中在‘长三角’与‘大湾区’地区。
供应链物流服务商最终成长路径将是与制造业同步升级的过程。一方面需要“专精特新”等扶持政策的出台;另一方面服务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物流企业需要提升智能化、大数据、定制化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2)跨境物流
疫情下国际物流供应链恢复缓慢,国际供应链格局加快重构,我国高科技产品、消费品、制造业设备、化学品、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货物的空运出口规模显著提升。中间产品出口方面,新能源相关需求持续向好。
展望后续,从需求看,“碳中和”目标驱动下,风机设备和电气化轨交装备贸易需求向好。制造业出海大潮下,相关跨境物流综合或细分领域专业服务商迎来发展机遇。
四、最终产品物流:快递的转型升级
1)中短期来看,快递行业处于从成长竞争期向成熟发展期过渡的关键阶段,行业逐步从价格战后的利润修复走向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政策底已现,行业重回健康竞争秩序,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增长中枢或将明显下移,企业自身经营质量成为主导因素。
2)中长期来看,政策引导快递产业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对于存量市场,竞争焦点集中于通过网络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等,推动从增收走向增利。
对于增量市场,通过“两进一出”,企业将拓展服务地理边界与内容边界,从中国消费力崛起的底层逻辑向中国品牌与制造崛起的逻辑切换。其中具备航空网络资源优势、关务优势、全球渠道及产能优势、以及完善的国际快递产品体系优势的企业将更加具有竞争力。
未来,快递行业将向产业链前端延伸,从单一的收、转、运、派服务 向综合的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转型,协助各品牌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更加灵活、高效的数字化 供应链体系,在供应链服务布局上具有优势的企业将更加具有竞争力。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