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9月19日的3篇精选研报:
本文来自:东吴证券-《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新能源发展势在必行,电力信息化大有可观》
精选原因:“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要超过50%,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电网设计无法适应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因此电网改革的关键是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本文点明了未来电网改革中的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电网改革首先必须实现电力信息化,一方面需要关注电网的整体投资节奏和方向,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发电、配电、售用电环节的市场化进程。
到2024年功率预测和并网控制系统市场规模约18亿元,其中并网控制系统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功率预测系统强者愈强,先发者具有一定优势。
电网调度是决定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核心环节,国电南瑞等国家队优势突出,预计未来有存量700亿市场空间,当前无人机、机器人巡检、通道可视化等细分赛道众多,格局分散。
虚拟电厂聚合平台以及配套的软硬件产品服务为电力信息化企业带来新的增长潜力,们看好掌握发电及用电侧核心数据的相关企业。
一、电网改革:新能源革命
1、2020年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42.5%,是我国碳排放占比最大的单一行业,减排效果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2、此外,近年来我国陆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位列世界第一,海上风电装机规模2021年从世界第二跃居至第一,新能源装机仅仅是一个开端,围绕新能源,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环节都需要做出调整。
3、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核心在于统筹新能源与电力保障、电网安全的关系,以及统筹新能源与供电成本的关系。
二、电力信息化:电网改革的基础
1、新能源消纳对发电、输变配电、售用电侧的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首先必须实现电力信息化。
2、随着分布式资源大量出现,用电负荷的峰谷波动性增加,导致配网资源不足,因此国网和南网的十四五配网投资占比基本都超过50%。
3、输电侧主要看电网的投资进展,而放开的发电、配电、售电环节是最有可能发生格局变化的环节,需要关注市场化的推进情况。
4、2019年我国发电功率预测市场的市场规模约为6.34亿元,2019年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2%,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约13.41亿元。
5、截至2019年,我国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2.61亿元,预计2019年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0%,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约4.66亿元。
三、细分赛道:电网改革的受益者
1、并网智能控制系统2024年市场规模约4.66亿元,下游较为分散。目前国电南瑞、国能日新、金风科技等电力行业主要设备以及控制厂商均有参与,且不存在强者愈强的逻辑,市场较为分散。
2、电站综合管理系统一般主要由金风科技等大型发电集团,或者国能日新等第三方软硬件服务提供商开发,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3、虚拟电厂未来的商业机会主要围绕虚拟电厂聚合商以及其参与电力调度和市场交易的过程展开。智慧能源和IT领域方案提供商,如恒实科技、华为、金智科技等,以及新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企业也开展虚拟电厂技术研发和布局,如国能日新等将迎来机遇。
4、储能最重要的用途是解决电力供需的时间错配问题,即调峰问题。其中EMS是储能系统的大脑,主要实现能量的安全优化调度。目前EMS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储能电池厂商、变流器(PCS)厂商、储能集成商等均有参与。
浙商证券-国产大飞机行业深度报告:大国重器,自主可控打开千亿市场
精选原因:在美股暴跌千点的影响下,A股上周三开盘出现明显跌势。国产大飞机板块却逆势上扬,本文主要研究民用客机,重点分析国产大飞机C919相关产业,对相关市场进行测算。
核心看点:
C919有望2022年底开启交付,千亿市场徐徐打开。
市场空间方面,国产型号市占率逐步提升,预计未来20年超2万亿市场空间。
大飞机产业链,从设计研发到运营维修,受益于国产化程度提升。
风险提示:C919等国产客机研制、批产进度不及预期;C919国产化率提升不及预期。
一、大飞机:现代工业的皇冠,国产客机C919即将迈向市场
大飞机一般是指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民用运输类飞机和军用运输类飞机。
民机格局:波音空客长期垄断,中国商飞力争打破现有格局。
发展现状:C919交付在即,国产大飞机千亿市场即将打开。
产业规划:上海为龙头,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参与。
二、国产大飞机产业链:主供模式下,国产化率逐步提升
大飞机产业链可主要分为以下环节:设计研发(基础研究、系统研发、综合设计、试验验证)、先进制造(新材料、零部件、机体制造、机载系统、总装集成)、运营维修(维修改装、持续运营、航空燃料)等。
图:大飞机产业链
新材料:多种材料首次大规模应用于民机,复合材料比例大幅提升。
零部件:体系内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形成有效补充。
机体制造:航空主机领衔,中航西飞、中航沈飞两大航空制造龙头。
机载系统:系统级国外供应商过半,国产化提升空间最大。
总装集成:中国商飞是总装制造中心、民用飞机试飞中心。
运营维修是大飞机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大飞机项目取得商业成功的重要环节。
三、国产大飞机:千亿市场徐徐打开
中国客机市场预测:2021-2040年新机交付市场价值约9万亿。
国产客机市场预测:未来二十年国产客机交付量约为2998架,国产客机市场总价值约2.3万亿人民币,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超20%。
基于预测的2021-2040年国产客机交付情况,对机体结构、动力装置、机载系统等主要子行业市场空间进行测算:预计机体结构市场总规模约7500亿,年均370亿;预计动力装置市场总规模约4500亿,年均230亿;预计机载系统市场总规模约6200亿,年均310亿。
本文选自:长江证券-《图形处理器GPU行业研究:破晓而生,踏浪前行》
精选理由:GPU是数据计算核心底座,战略地位高,国家高度重视,当前中美科技摩擦背景下,自主可控势在必行。那么,GPU的优劣势和应用领域有哪些?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如何?国产替代的进程如何?让我们通过这篇报告来了解一下。
核心看点:
GPU在并行运算层面具备优势,其多核心架构天然适合执行复杂的数学和几何计算,且科学计算领域通用性较高,缺点在于功耗过高,效率不足;
全球GPU市场基本被Nvidia、Intel和AMD三家垄断;在庞大需求和国产替代背景下,国产厂商迎来较大发展机遇;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不及预期、本土厂商产品性能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一、GPU
1、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形处理器):是进行图形和图像相关运算工作的微处理器,能承担大规模运算。
2、近年来数据处理需求与日俱增,但摩尔定律逐渐遭遇瓶颈,算力供需错配下具备并行计算特性的GPU芯片需求骤增,市场随之高速增长。
GPU在并行运算层面具备一定优势:其内部包含大量的运算单元核心,尽管单个核心缓存较小,逻辑功能简单,仅能执行有限类型的逻辑运算操作,但其多核心架构天然适合执行复杂的数学和几何计算,且科学计算领域通用性较高,相比CPU,综合性能更好。当前缺点在于功耗过高,效率不足。
3、细分维度看,伴随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普及,专用于科学计算的GPGPU(GeneralPurposeGraphicsProcessingUnit)占比持续提升,或将取代图形类GPU成为未来核心计算底座。
4、GPU作为支撑众多科技领域发展的底层核心,是数据计算的核心底座
二、市场空间
依据T4的统计数据,预计从2015年到2025年平均每年增长13%,从80亿美元扩大到350亿美元。而依据AlliedMarketResearch预测,2019年全球GPU市场规模为197.5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008.5亿美元,2020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6%。
三、全球格局
全球GPU市场基本被Nvidia、Intel和AMD三家垄断,独显市场中Nvidia与AMD双雄垄断市场,2022年Q2市占率分别约为80%和20%。
Nvidia凭借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和稳定的决策执行能力牢牢占据霸主地位,同时强大的CUDA软件生态是推升GPU计算生态普及的关键力量,帮助英伟达成为AI产业目前最大受益者。
AMD,尽管生态存在劣势,但是凭借其高性价比优势在中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四、国产厂商发展机遇
1、中美摩擦不断,国产替代紧迫。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年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旨在为美国半导体的研究和生产提供约520亿美元的政府补贴,来对抗中国及控制半导体产业链。
2022年8月31日,英伟达发布公告美国政府对向中国和俄罗斯出口的A100和即将推出的H100芯片实施了新的许可要求,AMDMI250芯片亦受到影响。
此次受限虽然只针对高端GPU型号,但依然为我国厂商敲响了警钟,国产GPU落地有望加速推进。
2、在元宇宙、人工智能、云游戏、自动驾驶等新场景和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中国GPU市场将快速增长,中国庞大市场有望为相应细分领域带来更快的成长。另一方面,从国家安全角度,国产GPU势在必行,对于国产GPU厂商而言是时代机遇。
五、国内厂商奋力追赶
部分优质国产GPU企业已逐步展现出发展潜力,正逐步向民用等商业市场布局拓展。
比如,景嘉微在经过JM5系列和JM7系列应用升级,当前JM9系列已完成流片、封装阶段工作及初步测试工作。海光信息自2018年布局GPU行业以来,产品迭代进展迅速,2021年首款DCU产品深算一号便已实现规模化出货,同时深算二号的研发也保持顺利。
GPU国产化空间广阔,优秀厂商稀缺性凸显,加速成长,建议重点关注国产GPU头部厂商。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