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8月29日的3篇精选研报:
光大证券-《储能行业深度报告:长时储能:百舸争流,谁主沉浮?》
精选理由:长时储能,是碳中和时代的必然选择。投资者可通过本篇研报了解到各类长时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熔盐储热)的原理、优劣势、产业链、产业化的相关内容,把握相关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长时储能,是碳中和时代的必然选择。
长时储能技术形式多样,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储能发展领先。
无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是衡量各种技术优劣的最重要指标。
储能技术成本下降不及预期风险;政策支持不及预期风险;新能源装机不及预期风险。
一、长时储能:碳中和时代的必然选择
储能的核心是实现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移动,本质上是让能量更加可控。
图:储能的应用梳理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系统的灵活性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长时储能(long-duration energy storage),一般指 4 小时以上的储能技术。长时储能系统是可实现跨天、跨月,乃至跨季节充放电循环的储能系统,以满足电力系统的长期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渗透率越高,所需储能时长越长。
储能设备削峰填谷功能凸显,以 4h 为代表的长时储能设备具有发展必要性。
对于长时储能而言,最重要的是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调节提供支撑。
图:长时储能的推进节奏
二、长时储能技术将呈现多线并举的格局
长时储能技术可分为机械储能、储热和化学储能三大主线。其中,机械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储热主要为熔盐储热;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以及液流电池储能。
图:储能技术路线对比
三、长时储能产业链
抽水蓄能:当前最成熟、度电成本最低的储能技术。
依靠水的重力势能作为介质储能。抽水蓄能仍然是当前最成熟、装机最多的主流储能技术。
图:抽水蓄能产业链
压缩空气储能:效率提升下,极具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
依靠高压气体作为介质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是一种能够实现大容量、长时间电能储蓄的电力储能系统。
图: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链
锂离子电池储能:优秀的中短时储能技术同样适用于部分长时场景。
储能技术较为成熟,但锂资源约束明显。锂电池储能是当前技术最为成熟、装机规模最大的电化学储能技术。
图: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钠离子电池:与锂电类似,但无资源约束的储能方式。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类似,为嵌脱式电池。
图:钠离子电池产业链
液流电池:功率与容量解耦的电化学储能方式。
液流电池依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进行储能,是一种大规模高效电化学储能装置。
图:液流电池产业链
熔盐储热:光热电站的配储系统。
熔盐储热通过储热介质的温度变化、相态变化或化学反应,实现热能的储存与释放。
图:熔盐储热产业链
中信证券-《新材料行业光伏材料专题报告之二:光伏银浆三期叠加,银粉+银包铜粉前景广阔》
精选原因:光伏银浆行业正处于整体需求稳步增长+低温银浆高速增长+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国产化、供求关系、竞争关系等角度详细分析了银浆的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光伏银浆三期叠加,行业格局集中但是竞争较激烈。,预计率先实现N型电池浆料批量出货的厂商将享受较高的加工费。
在正面银浆国产化的背景下,国产银粉的技术性能不断改进、质量日益稳定且有价格优势,银粉进口替代进程加速。
HJT电池有望成为晶硅太阳能电池下一代主流技术,HJT的银包铜技术路线有望降低30%-50%的低温银浆成本。
风险因素: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不及预期;N型电池市场占比提升不及预期;光伏银浆单耗降低速度超预期;光伏银浆国产化率提升不及预期;银包铜粉导入进程受阻。
一、光伏银浆需求稳步增长,核心原材料银粉依赖进口
1、光伏银浆是制备晶硅太阳能电池金属电极的关键材料,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将光伏浆料分别印刷在硅片的两面,形成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两端电极。
2、光伏银浆产品性能和对应的电极制备工艺直接关系着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上游。
3、2020年全球光伏银浆总消耗量达2990吨,其中正面银浆消耗量2137吨,占比约71.5%,背面银浆消耗量853吨,占比约28.5%。
4、光伏银浆市场仍以高温银浆为主,预计低温银浆的需求将随着HJT电池的份额提升而增长。
5、对于P型电池,光伏银浆的成本占比在10%-11%,同时其在非硅成本中占比约30%-40%,是第一大非硅成本。
6、光伏银浆在TOPCon电池和HJT电池中的成本占比分别为16%和24%。
7、预计中国光伏银浆市场容量将由2021年的3538吨增长至2024年的4911吨,2021-2024年的CAGR为11.6%。
8、国产正面银浆市场占有率由2015年的5%左右上升至2020年的50%左右,预计2021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5%。背面银浆的技术难度低于正面银浆,目前背面银浆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9、聚和股份、帝科股份和苏州晶银在正面银浆领域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23.4%、15.4%和7.2%,按照50%的国产化率推算,国内正面银浆行业CR3高达92%。
二、银粉进口替代空间广阔,银包铜粉推动HJT电池降本潜力巨大
1、银粉作为光伏银浆中的导电相,其性能对银浆的电性能、流动性、粘附性等性质起着关键作用。
2、正面银浆用球形银粉依赖进口,背面银浆用片状银粉基本实现国产化。正面银浆和背面银浆约7:3的消耗量。
3、全球高品质银粉供应商相对集中,主要包括日本DOWA、美国AMES等,其中日本DOWA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银浆用银粉供应商,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4、国产正面银浆用银粉的国产化率不足30%,而整个正面银浆用银粉的国产化率不足20%。
5、正面银浆国产化的背景下,国产银粉的技术性能不断改进,质量日益稳定。国产银粉不仅在价格方面较进口银粉具有优势,而且国产银粉交期短、周转快,有利于银浆企业提升资金运用效率,降低采购资金压力。
6、预计2025年国产光伏银浆用银粉需求达到4306吨,2021-2025年需求CAGR为22.6%;预计2025年国产光伏银浆用银包铜粉需求达到460吨,2021-2025年需求CAGR为345.4%。
天风证券-《食品饮料行业专题研究:啤酒:量升价增成本改善,行业发展可高看一线》
精选理由:伴随着啤酒消费进入旺季,尤其在今年夏天持续高温的影响下,啤酒行业环比改善趋势显著。那么,啤酒行业的成本结构、盈利能力和竞争格局如何?能否成为消费投资中表现亮眼的赛道?我们通过这篇研报了解一下。
核心看点:
短期来看,受高温和餐饮回暖的拉动,啤酒行业旺季迎来量升价增的机会;啤酒成本中,包材与麦芽合计占比过半,包材等价格明显出现松动下行,进口大麦价格仍居高位但涨幅有放缓趋势;
长期来看,行业主导逻辑从营收端向利润端转移;消费者群体结构变化丰富消费需求,非即饮渠道占比上升推动高端化;集中度逐步提升,竞争格局趋稳;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高端市场竞争加剧,新冠疫情反复等风险。
一、短期维度
(一)收入端:高温+餐饮回暖+低基数,旺季迎来量升价增机会
驱动因素:
1、2021年旺季在疫情、天气、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疫苗普及等影响下,销售表现承压,低基数下迎来量增改善机会。
2、全国平均高温天数和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同期,持续高温酷暑刺激啤酒饮用量增长;
3、疫情形势,线下餐饮回暖推动啤酒销量加速恢复:
1)大排档、小餐馆等传统旺季重要消费场景复苏;2)“啤酒+”线下中高端餐饮场景不断涌现,成为以精酿为代表的高端啤酒的重要渠道。此外,聚饮场景的恢复也使得产品结构的表现有望优于二季度,推动吨价的环比改善。
(二)成本端:原材料成本回落,啤酒价格提升
1、成本方面
原材料占比过半,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啤酒行业成本端影响较大。
啤酒主要原料包括水、麦芽、啤酒花、酵母及包材,其中包材成本占据半壁江山,高达49%;麦芽成本则约占14%,包材与麦芽成本合计约占啤酒成本63%。
大宗商品价格已于今年Q2-Q3出现拐点,包材瓦楞纸、铝和玻璃价格明显出现松动下行,进口大麦价格仍居高位但涨幅有放缓趋势。
2、价格方面
在原材料成本高企背景下,各啤酒企业采取直接提价方式覆盖成本压力。啤酒行业提价权主要由品牌力最强的龙头把控。部分企业延续去年提价举措,整体吨价水平稳步提升,叠加原材料成本呈现下行走势,盈利弹性有望释放。
二、长期维度
啤酒行业提升盈利能力有三条途径:直接提价、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升级。
1)直接提价。行业低端产品销量的占比仍较高,低端产品收入仍为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产品受众对价格较为敏感。同时,行业产能仍然过剩,企业需要低端产品维护市场份额。如果单一酒企提价,其他企业可能利用现有产能扩大生产占领渠道,造成提价酒企份额损失。
2)产能优化。各企业关停规模小、效率低、成本高的工厂,以优化产能、提高效率。由于品类的属性,啤酒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可能维持在很高水平,长期不可持续。
3)中高端升级。行业主导逻辑从营收端向利润端转移。各大酒企开始布局中高端,通过自身产品结构升级,维持优势区域的龙头地位,稳步提升盈利能力。
需求端:
①消费者群体结构变化丰富消费需求。②非即饮渠道占比上升推动高端化。
供给端:
①集中度逐步提升,竞争格局趋稳,市场竞争更为良性。
截至2021年,国内啤酒市场中龙头酒企相互制约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CR5不断提升至45.9%,各公司逐渐放弃打价格战等早期抢占份额的竞争手段,为品牌高端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②盈利水平有待提高。2021年百威英博的毛利率达57.47%,而我国毛利率最高的重庆啤酒仅有50.94%。龙头企业诉求从销售扩张转变至利润提升,结构升级与产品创新有助我国企业消化成本上涨压力,提升长期盈利能力。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