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8月23日的3篇精选研报:
本文来自:中信证券-《新材料行业光伏材料专题报告之三:颗粒硅,助力提效降碳,布局长期优势》
精选原因:光伏产业竞争的关键已从单一成本维度拓展至自动化、低碳化,在未来地缘政治因素 更加复杂的背景下,将共同决定一家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本文从市场空间、技术路线、价格趋势和后续竞争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颗粒硅未来的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平价光伏摆脱补贴依赖,地缘政治影响上升,竞争关键包括低 成本、自动化、低碳化。
针对多晶硅环节,当前主流的改良西门子法面临能耗下降瓶颈,而硅烷流化床法 在低成本、自动化、低碳化上均具备优势。
预计2022-25年全球光伏级多晶硅需求CAGR约 19%,供给 CAGR 约 60%,2025 年颗粒硅产量占总需求的比例为 48.7%-64.7%。
光伏产业发展的主线是降本增效,后续多晶硅行业面临供给增 加压低价格与电价上升推高成本的双重压力,先进产能在能耗、成本方面优势明 显,落后产能面临淘汰风险。
一、多晶硅长期趋势研判
1、工业硅与多晶硅同属于高能耗 产业,因此工业硅的生产成本也受电力影响较大。在成本端工业用电价格上升、需求端具有持续降本诉求的趋势下,多晶硅行业面临更高的成本控制要求。
2、财政负担、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的光伏 补贴政策收缩,对光伏产业发展造成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3、美国所谓的“强迫劳动预 防法案”和欧盟的碳关税提出了新的竞争框架,从这两个维度,未来我国光伏企业的生 产成本与竞争优势可能被重构。
4、对于中国光伏企业乃至广义制造企业而言,自动化一方面替代高维护成本、低 产出价值的人工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增加劳动者的薪酬福 利打下基础。
二、多晶硅双技术并存,颗粒硅优势显著
1、改良西门子法与硅烷流化床法是两种多晶硅的化学提纯方法,硅烷流化床技术从海外流向国内,技术突破迎来量产机遇。
2、过去,改良西门子法通过改进 物料循环体系、增强能量回收利用显著降低生产过程综合电耗,从而实现降本。
3、硅烷流化床法综合电耗仅 14.8 kWh/kg-Si,相较于当前主流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硅烷流化床法得益于该工艺先天具有的 低能耗优势,或将成为下一代具备成本优势的技术选择。
4、颗粒硅的自动化优势来源于生产过程连续、人工参与少,且球状形态便于下游拉棒企 业自动化运输与装料。
三、多晶硅空间广阔,颗粒硅大有可为
1、晶硅组件需求量逐年快速增长,预计 2022-25 年 CAGR 为 24%; 受益于电池转化效率提升以及各环节工艺改进,我们预计组件硅耗有望逐年下降,从 2022 年 2.64g/W 的水平下降至 2025 年 2.33g/W。
2、受到近两年多晶硅环节超额利润吸引,企业扩产意愿强烈。由于多晶硅建设周期 约 12-18 个月,因此大批产能于 2023-24 年集中落地。
3、2022-25 年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 CAGR 为 60%,供需比从 125%上升至 302%,新进产能 投入导致供需错配走向另一个极端,多晶硅供过于求压力上升。
四、短期多晶硅价格见顶,成本重要性提升
1、工业硅成本受电力影响较大,多晶硅成本受电力和工业硅价格影响较大。
2、面对极端天气与双碳要求能源结构转型,预计长期内电价中枢上移,建议关注电力成 本对多晶硅企业竞争的影响。
3、从后续投产节奏来看,新增或将进一步增加多晶硅 价格下行压力。我们预计多晶硅价格拐点可能在 2023 年到来。
4、除了多晶硅扩产对价格造成向下压力,下游企业扩产更甚,一定程度上支撑硅价。我们预期未来硅料价格下跌速度可能不会过快。
本文来自:招商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储能系列专题(6):储能,海外户储爆发,关注国内大型储能》
精选理由:近三年来,欧洲能源价格暴涨,俄乌冲突加剧能源供需的紧张,国内新能源发电快速渗透,加速了储能的大规模发展。那么,海外储能市场形势如何?哪些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借鉴?国内的储能项目的盈利渠道和成本结构如何呢?通过这篇研报了解一下。
核心看点:
海外储能在传统能源价格暴涨、供给不稳定性增加的同时,需求激增;相应的,市场参与方可能逐步从成本优先转向性价比,形成更为良性的竞争。
国内新能源快速渗透带来了刚性需求,储能发展模式形成了初步的收益和运营方案;
目前储能项目备案量庞大,在碳酸锂、多晶硅等上游材料价格下降以及配套收益政策逐项落实的情况下, 装机容量可能爆发,项目收益也将改善;
风险:商业模式及市场机制风险,储能装机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
一、海外储能市场
1、传统能源价格暴涨,供给不确定性增加,欧洲需要加快能源结构转型。2021 年欧洲大部分地区天然 气价格涨幅达到 400%+,电价涨幅在 200-300%。 2022 年俄乌危机加剧欧洲能源供需恶化。欧洲天然气、煤炭化石能源价格大幅上升,同时面临断供压力。
2、具有经济、安全的优势。 海外户用储能大部分与分布式光伏配套,光储系统由光伏组件、储能电池、逆变器/变流器构成。分布式电源+储能的模式大幅降低了用户对电网的 依赖性,用能安全性、独立性都更好。
3、 户储需求爆发,潜在空间大
欧洲能源结构加速转型背景下,户用储能今年进入爆发,其推动因素主要是经济性和能源自主。
1)消费电价上涨,户储经济性优化。户用光储 LCOE 已经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2)自发电+备电提升供电可靠性。分布式光伏增配储能后形成一定的离网自供能力,组件功率、电池容量越大, 自供能力越强,用能安全性更有保障。
3)配合大电网调度运行。用户侧储能形成了电力需求响应能力,市场化电价能够引导储能发 挥作用,改变负荷曲线(用电紧张,电价高,用户侧储能放电;供电充分,电价低,用户侧充电)。
4、户储直接面向 C 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更高,有完整的测试标准要求,同时渠道、品牌是企业获取市场份额、 取得产品溢价的关键。
5、便携式储能兴起,主要在欧美和日本,应用于户外活动(露营等)、应急领域(日本)等。国内疫情提升近郊露营需求,带动便携式储能需求快速提升。
二、国内储能市场
1、国内储能模式和建设提速
1)目前国内储能项目盈利渠道
市场峰谷套利:大部分地区峰谷价差已经拉开了 0.7 元/kWh 以上,部分地区超过 1 元/kWh,尖 峰电价更高,储能套利空间更大。
辅助服务收益:目前各地差异较大,以调峰为例大致分布于 0.1~0.9 元/kWh。
容量/电量租赁:通过租赁模式实现自身项目的储能配套,储能项目获得容量、电量租赁收益
2)独立/共享储能打破了原来电源、电网、用户侧等按并网点的分类标准和收益界限,也是政府鼓励的方向,同时可能带动储能投资方由优先关注成本转向更加重视储能系统 质量。
3)建设提速
2021 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 2.4GW,累计容量达到 5.7GWh,同比增加 75%(主要为电化学储能)。2022 年上半年完成电化学储能装机约 0.4GW,同比增加 70%。结构上,大部分仍然集中在电源侧。
电源侧储能需求相对明确,模式可 能自建或租赁。考虑装机量的快速增长, 储能配套需求的增速会比风光装机更快(风光渗透率越高,储能配套比例越高)。
电网侧储能可能在成本纳入输配电价、辅助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情况下,也有较快的发展。国内用户侧储能可能更多是工商业应用。
2、上游价格回调后,成本端可能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锂电储能系统工程建设成本约 1.5-2 元/Wh,其中储能系统占 90%以上。储能系统中电池占比最约为 50%-70%(考虑电芯涨价后,占比提升),其他系统组件、管理系统分别占 20%、15%。
碳酸锂等:直接推高储能系统成本的主要是电芯,2021 年以来碳酸锂的价格快速拉升,目前电池级在 47 万上下, 仍然在高位。此外 2020 年开始的缺芯造成 IGBT 等器件价格提升,也小幅度的增加了储能成本。
多晶硅等:目前大部分储能项目在发电侧与新能源电站配套,光伏产业链价格在高位也间接影响 储能的接纳度。
本文来自:天风证券-《XR 助推游戏产业革命,新技术,新体验,新增长》
精选原因:近年来人类的交互方式由 2D 交互逐渐向更具效率的 3D 交互转变。3D 视觉交互系统则取决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的发展,这些技术统称为“扩展现实”(XR)。投资者可通过本篇研报系统地了解XR相关内容,把握投资机会。
核心看点:
XR 技术持续迭代,行业深度发展。XR 硬件出货量不断提升,VR 厂商份额较稳定。
游戏为 XR 先发应用场景,VR 游戏内容平台较为成熟。现阶段随终端逐渐上量,政策不断加持,内容产业亦进入成长期。
VR 游戏线上线下商业模式明晰,AR 游戏应用尚处探索阶段。
风险提示:行业监管趋严,新游上线延期;硬件设备销量不及预期,游戏 VR 化效果远离预期;内容开发受制于传统思维,用户学习成本较高。
一、相关概念
XR 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实现人机交互的环境,是 AR、 VR、MR 等多种形式的统称。
VR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的虚拟三维世界。其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提供用户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模拟,制造强烈的“沉浸感”与“临场感”。
AR 增强现实技术,也被称为扩增现实,是融合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内容的技术。
混合现实技术 (MR)通过在虛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图:AR/VR/MR 技术区别
二、产业链:由硬件、软件、应用、内容四大环节组成
硬件环节主要包括核心器件、感知交互、终端以及配套外设,软件环节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应用环节被分为消费端和企业端,内容环节则由内容制作和分发组成。
图:XR产业链
三、硬件:VR 标准逐渐统一,AR 光学显示仍待探索
主流产品配置:VR 追求 C 端性价比落地,AR 追求轻量化
主流产品形态:VR 一体机成趋势,AR 终端依赖尚待改善
芯片及操作系统:高通安卓处垄断地位
显示:OLEDoS,Micro LED 成新趋势
光学:Pancake,光波导成为突破口
交互:6Dof 为传统手柄交互赋能,同时探索手势识别等新交互方案
四、XR 与传统游戏区别及变迁:底层引擎相同,部分制作技术需优化
传统操作方式无法满足 VR 游戏需要,操作改变导致游戏 UI 的重新设计。
视角、操作、硬件为三个 VR 游戏与传统游戏区分点,制作要求相比于传统游戏更高。
虚拟现实游戏颠覆游戏视角,眩晕感体验问题增添开发难度。
图:VR游戏制作流程图
五、变现模式:VR/AR 游戏都在探索适合的变现模式
VR 游戏变现模式:内容分发平台或线下 VR 体验店。线上内容分发平台对于国内 VR 游戏开发商是最直接的变现的途径。线下随着娱乐业态在购物中心面积比重的逐步增加,挂靠电影院、和线下游乐园结合、吸引足够的人流量、更好地利用空间,是可行的变现渠道。
AR 变现模式:以内购为主,探索合作引流。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