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基金投资者已经超过7.2亿,这意味着国内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成为基民。而相比之下我国个人股票投资者为1.97亿,股民数量远低于基民。
可见公募基金已是显学。即便今年基金公司的市场表现总体惨淡,未来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还是会越来越显著。
但对于妙投的大部分用户而言,即便做了基金投资,却鲜有机会了解自己所买基金背后的运作者,不管是他们的强项弱项,还是基金的管理风格,更无从理解他们的起落。
今天,妙投为你梳理了近几年来这些头部基金公司的格局变化,从而揭示基金行业兴衰的因由,以便你能更好的从企业经营角度,选出好平台、好基金。
先来简单铺垫一些背景。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诞生于1998年,当年,经证监会批准,设立了6家公募基金公司,即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和鹏华基金。1999年,又有嘉实基金、长盛基金、大成基金及富国基金等4家基金公司获准成立。这十家公司被称为基金行业的“老十家”。
说起来,中国公募基金的诞生晚于沪深交易所诞生近8年。而之所以要成立公募基金,是参照国外的证券市场由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情况,中国的证券市场也要走这条专业化道路。
截至目前,中国的公募队伍已扩容到超过150家,而早年的“老十家”的发展有起有落。有些公司依然处在行业头部的位置,比如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富国基金,有些则已经落伍,比如长盛基金。同时,众多的后起之秀也在公募舞台上崭露头角,如成立于2001年的易方达、成立于2003年的广发基金、成立于2005年的汇添富都已经是行业里绝对的头部公司。
之所以要关注头部公募,是因为他们有着更大的市场影响力,掌握了更多普通人的钱,他们的起伏波动,对市场也有更大的作用力。同时,头部基金公司有更全的产品线、更大的明星基金经理团队,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基金行业的起点。
目前,公募产品集中在固收类、指数类、主动权益类三方面。
固收风险小,回撤低,同时绝对收益也不高,适合在资产配置中做底仓;
主动权益基金是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好的基金在好的年份可能会收益翻倍,差的时候回撤百分之四五十也是可能的,主要看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选股持仓风格以及市场风格的变化;
指数基金会跟踪股市上的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以及行业指数(如新能源、光伏),用于收获市场或者行业的平均收益,如果看好大盘股的表现,可以买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如果看好中小盘股,可以买跟踪中证1000相应的基金,如果看好新能源,可以买跟踪新能源车、光伏指数的基金,收益比不上顶尖的主动权益基金,但能获取平均收益。
三大产品线发展逻辑不同,也演绎出了不同的行业格局。
固收市场易方达独大
我们先说固收。
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都属于固收产品,但现在一般在计算规模时不统计货基,只统计非货基规模。这里主要看看债基领域的格局。
截止去年底债基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固收一直是银行系公募的优势所在。前十中,银行系基金公司依然有多家,包括招商基金、中银基金、工银瑞信。除了这三家,建信基金、永赢基金、平安基金、交银施罗德这些银行系基金的固收规模也都居前。因为银行在固收类理财中有产品方面的经验积累,在固收上也有渠道优势,在固收基金的发售上是主渠道,且银行本身也是配置固收的大户。银行系基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过目前非银行背景的公募大厂在固收领域的份额已经非常高,目前债基领域是易方达领先,博时、招商、南方等基金追赶的一超多强局面。
究其原因,渠道优势在基金销售中的重要性虽然很大,但最重要的依然是长期业绩表现。银行股东虽然可以为银行系基金提供良好渠道,但银行本身对于固收的需求是海量的,对其他基金公司的产品与服务也是开放的。打造长期业绩出色的固收团队是强化固收规模的不二之法。
在对于基金经理的能力要求上,更多是对于流动性、利率等宏观变量的预判能力,以及基于宏观认知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另外在收益更高的信用债上,需要有自下而上的信用判断能力。债市上也有牛熊周期,但不像股市那样有明显的风格转换。因此决定基金公司固收规模的主要因素相对来讲更单纯,主要就是固收团队的投研实力(信用研究、市场策略分析以及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等)与基金经理长期业绩表现。
由于固收研究涉及到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诸多变量,又涉及到自下而上的企业信用分析以及固收+方面的个股分析,不是单个基金经理能全盘掌握的,所以固收对于团队整体投研实力和团队作战要求较高。而明星基金经理则是走在前台的招牌。每家固收大厂都有长期业绩优异、管理规模达数百亿的明星基金经理。
部分大厂固收基金经理管理规模
这种能力一方面对于吸引C端客户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也是能够获得机构客户信任的重要途径。与主动权益基金不同,固收基金相当一部分客户来自于银行等机构的资产配置需求,通过专业实力获得银行等机构认可对于做大固收基金规模至关重要。
目前固收规模最大的公司为易方达和博时基金。从长期收益看,海通证券数据显示,在固收类基金最近10年(2012年4月5日至2022年3月31日)净值增长排行中,易方达基金净值增长率172.04%,位列第一。博时基金以161.91%的收益率位居第二。规模与收益率排名高度吻合。团队规模上,易方达与博时固收团队都达到六七十人左右,在国内固收团队中属于规模靠前的,投资团队也都有比较成熟的老中青搭配,产品上也早已实现固收产品全品类覆盖。
易方达从2012年开始在固收规模上居首。从2011年开始,王晓晨、张清华、胡剑等陆续成为基金经理,并在此后的十余年成长为固收领域长期业绩出色的顶流,只做债券投资的王晓晨、胡剑代表作在十余年里均实现了140%左右的收益,年化收益都达到6%左右,而股债全能的张清华代表作更是在八年多的时间里收益超过200%,年化收益达到14%。虽然林森的离职使得易方达固收团队少了一个旗手,不过从团队配置、顶流数量看,易方达的优势依然明显。由于在权益投资上同样出色,易方达做固收+的优势也强于主动权益偏弱的博时基金。
与易方达在固收、主动权益、指数基金上处处领先相比,老牌公募博时基金更像是偏科生,主动权益较弱,但在固收上处于行业前列。2011年肖风离职博时基金后,博时经历了一段动荡期,权益投资团队出走人员不少。2015年江向阳成为总经理后,全力发展固收业务,Wind统计显示,在2015年博时发行32只基金,15只为债券基金,占比为46%;2016年博时发行79只基金,债基数量53只,占比67%。渠道上,一方面抓住当时资产荒的机会着力发展银行客户,对接银行的固收需求,另一方面跟支付宝这样的大流量平台达成重要合作,货基产品接入支付宝后实现了规模跃升。
目前来看,易方达在固收领域的优势相比于主动权益领域会更加稳固一些。如果林森的离职没有引起连锁反应的话,易方达在固收领域的团队优势应该会持续。
指数基金市场的龙头争霸
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相信长期来看大多数基金经理无法战胜指数,指数基金可能是更有效的投资工具,其规模在近年来出现井喷态势,从2017年的不足5000亿增长到目前的18000多亿,在目前25万亿的公募基金规模中占比不足1%。而美国指数共同基金和指数ETF在基金资产中的份额比重已经由2011年的21%上升到2021年的43%。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指数基金规模应该会持续扩大。
指数基金近年来规模持续增长(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在指数基金这个市场上,目前是华夏基金与易方达基金争霸,其他诸强追赶的格局,无论从规模、产品数量、覆盖领域来看,华夏基金都处于优势地位。
其他头部公司更多靠单只爆款。如招商中证白酒占据了招商基金指数基金规模的近六成,华泰柏瑞沪深300指数基金占据该公司指数基金规模的一半。而华夏和易方达基金爆款基金更多,单只爆款在总规模中占比没那么大。
截止今年1季度指数基金规模前十的公司(资料来源:招商证券)
另外,前十强中以券商系基金为主,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南方、富国、汇添富大股东都是券商。
出现这样的格局是由指数基金的特点决定的。跟踪相同指数的不同基金公司的指数产品,在不做指数增强的情况下,收益率拉不开多大差距,跟踪误差很小,而且大家都是以消除跟踪误差为目标。
这时候决定指数基金规模的主要是选品、首发优势、渠道、费率、产品线丰富程度等。
选择什么样的指数发产品、打造怎样的指数产品矩阵是关键。基金公司要基于市场判断,选择指数进行产品开发、发行,判断不同,结果可能差之千里。例如招商中证白酒和鹏华酒指数基金在2015年相隔一个月成立,跟踪的分别是中证白酒指数和中证酒指数,目前二者A类的规模分别是605亿和34亿。原因在于中证白酒指数只跟踪白酒,而中证酒指数除了白酒还有啤酒,使得两只基金成立以来收益分别是369%和274%,差距相当大。
虽然跟踪相同指数的基金收益拉不开差距,但在看好的某个指数上率先申报并获批发行,对于规模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多数情况下首发某个指数的基金,规模也会领先。如在2020年12月,华泰柏瑞率先发行了光伏ETF,目前规模达到149亿,而次年1-2月份行业里又发行了多只光伏ETF,规模普遍在10-20亿之间。原因在于收益率没多大差距,后发的基金已经缺少卖点,而首发的基金规模更大,流动性也会更好。
渠道上,指数基金大多是场内基金,ETF只能通过股票账户直接在交易所购买,所以券商是很重要的渠道。股东为券商的基金有渠道优势。当然银行、互联网平台等也是不可忽视的渠道。
费率也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前指数基金管理费普遍还能到0.75%,随着近几年公募在指数基金上厮杀,费率已经降到0.2%左右,即管理费0.15%,托管费0.05%。财力更雄厚的头部公募有资本在费率上持续让利。这决定了头部阵营以大厂为主,且以券商系基金为主。
中小公募也想通过指数基金来做规模,但难度不小,在渠道和财务实力上都不占优势。更多是选择差异化思路。国泰基金整体上处于行业中等规模,但指数基金规模能进前五,更多是因为避开在宽基指数上跟大厂直接对垒,在行业和主题基金上做创新。
从更底层的因素看,决定规模排位更重要的还是企业的战略选择,这决定了先发优势和产品选择。
每家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将产品设计、 基金经理人力、宣发、渠道推广等资源用在发行指数基金上,用在其他领域的资源就少了。企业如果看好指数基金的机会,将资源在指数基金上倾斜,在指数上率先发产品,并选择更多指数上推出产品,规模优势会更显著。而有更多不同类型的指数产品,对规模的助推也是不言而喻。一家公司既有跟踪大盘的宽基指数基金,比如中证500、中证800,又有跟踪行业的指数基金,如光伏、银行、煤炭指数基金,还有更冷门的指数基金比如游戏,给投资者的选择空间会更大。
华夏基金成为指数基金龙头,更多是战略重视之下带来了首发优势、产品矩阵优势。总经理从汤晓东到李一梅,都将指数基金作为战略重心。尤其是在前些年,华夏基金在主动权益方面有足够号召力的明星基金经理不多,指数基金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此前华夏基金经历了王亚伟、江晖、孙建冬等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也有动力降低对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
在2018年下半年以后指数基金开始大爆发时,华夏基金的发行节奏是最快的,2019年仅场内ETF就发行超过10只。而在指数基金发展早期,华夏是最早推出场内交易基金的公司,在2004年12月推出了国内首支ETF基金华夏上证50ETF,两年后的2006年易方达才推出了深证100指数ETF基金,华安基金推出上证180指数ETF,因此ETF先发优势明显。华夏上证50ETF目前规模达到513亿元。
其次,产品全面性更强。在行业指数基金井喷时,于2018年发行华夏饲料豆粕期货ETF,2019下半年成长风格起来之时,又发行了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5G、大数据、动漫游戏等板块的ETF产品。到目前为止,华夏基金的产品数量与产品线都是最全的,包括综合宽基指数、主题指数、行业指数、SMART BETA策略指数、中小盘指数、海外市场指数、商品指数等。
渠道方面,在业内通用渠道基础上,华夏基金还有股东优势,大股东中信证券是国内最大券商,金融产品代销规模也是行业第一。
易方达基金在指数基金上紧随其后,数量上较华夏基金还有14只的差距,在宽基指数基金上有非常丰富的布局,在行业指数覆盖的全面性上较之华夏基金还弱一些。
易方达在指数基金上发力较晚,但在看到指数基金市场崛起后迅速行动,以低费率为杀手锏,以至于行业里曾有“防火防盗防易方达”的说法。由于近年来稳居行业头部,财务实力能经得起价格战,2019年易方达率先将指数基金费率降到0.2%,对其竞争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指数基金因为其跟踪指数的工具价值,未来规模应该会持续增长。在格局上,从国外来看是强者恒强的格局趋于集中的趋势。美国ETF市场上,贝莱德、先锋领航、道富环球三家头部公司占据ETF行业85%的市场,因为ETF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强,作为套利工具就越有效,具有网络效应。
在国内,未来几年预计还是华夏基金与易方达争龙头的阶段。二者在战略上都足够重视,在产品开发、发行与渠道上都更加成熟,而监管层在审批产品时,也会向运营更加稳健的公司倾斜。
主动权益领域的一超多强
主动权益基金的收益弹性远高于指数基金,依赖基金经理的能力与经验,不同的基金经理的收益会相差很大。因此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的做大,逻辑与指数基金非常不同。
业绩(不仅是指收益率,也包括回撤控制等指标)是影响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规模的核心因素,规模的变化根本上源自业绩表现,渠道是助推力量。
当业绩表现不错时,渠道更有推广的动力,而当业绩下滑时,基民的压力传导给渠道,渠道传导给基金公司,渠道和基金公司压力传递到基金经理。尤其是在现在线上渠道日益成为基民选基主阵地时,信息的即时性、透明度大幅提升,业绩表现对于规模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
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表现,在主观因素上主要是基金经理的认知水平,包括能力圈、选股、择时等。客观因素上受如下因素影响:
第一,规模陷阱。这已是行业共识,随着规模扩大,收益率总体上会越来越平庸,尤其是对于交易型基金经理、中小盘风格的基金经理更是如此,对于大盘风格、换手率低的基金经理影响会小一些;
第二,本质上每个基金经理都是等风来。大体上基金经理有价值、均衡、成长三种风格,如果按照基金经理对大小盘股的偏好来细化投资风格,会有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大盘均衡、中盘价值、中盘成长、中盘均衡、小票价值、小盘均衡、小盘成长等多种,市场风格经常在大中小盘的价值、成长、均衡之间来回转换,很少有基金经理能做准确预判与灵活切换,更多是等待适合自己的市场风格到来。
以张坤为例,2012年开始管基金,那时候小盘股风格盛行,最初三年里,张坤并没有明显的超额收益。2016年大盘股风格起来之后,张坤逐渐积累超额收益,到2021年市场转向中小盘股的时候,张坤的超额收益又归于平淡了。
张坤相对于沪深300的超额收益表现(资料来源:韭圈儿)
主动权益规模的直接驱动是基金经理,以上特点决定了,影响基金公司主动权益管理规模的因素就集中在人才梯队、风格搭配、策略容量几方面:
1.长期业绩出色、具备市场号召力的基金经理数量。既然每个基金经理都不能管理天量资金,就需要公司储备更多的权益好手。这就考验公司对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能力,以及研究员、基金经理梯队建设的有效性。
2.不同风格基金经理的配置。
3.基金经理的策略容量。基金经理如果更偏向于大盘股投资,策略容量会更高,更能适应规模增长后的投资。如果是中小盘风格,管理规模的边界可能会更小一些,这一点上来看,张坤的管理边界就会大于偏中盘股的谢治宇,以及偏中小盘的冯明远、丘栋荣。
另一方面长期持股、换手率低的基金经理对偏大的管理规模会有更好的适应,而偏交易型的选手在管理规模变大后会很有操作难度,比如袁芳在规模上300亿以后,业绩已经远不如以前出色;
截止去年底主动权益管理规模前十的公司
目前主动权益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是以上十家。并非中小公司没有主动权益好手,而是这十家公司优秀基金经理更多。
选其中几家为例,广发、富国、嘉实基金这几年一直在前十,基金经理数量也都在行业前列,截止去年底旗下基金经理分别达到76、74、55、80位,也都有几位在权益投资上长期回报比较不错的明星基金经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管理规模。
广发、富国、嘉实基金旗下管理规模较大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当下头部权益大厂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易方达规模领先
2017年,易方达主动权益规模尚低于嘉实基金。从2018年开始,易方达基金反超成为行业第一,并一直霸榜至今,2019-2021年持续增长,拉开了与其他公司的距离,截止去年底主动权益规模高出第二名广发基金27%。
易方达冲到行业第一,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人才梯队、风格搭配、策略容量都表现较好,又赶上了2019-2020大盘风格和基金出圈的大风口。
在登顶之前完成了人才梯队的积累,超过10年从业经历的冯波,近10年从业经历的易方达三剑客张坤、萧楠、陈皓,以及郑希、郭杰,5年左右经历的祁禾,新生代中的何崇恺,梯度比较完整,且都有相对业绩比较出色的代表作品,绩优基金经理数量在基金公司中领先;
从风格看,既有价值风格的张坤,萧楠,又有偏成长的陈皓、冯波,以及偏赛道型选手何崇恺、郑希,各方面互补性强,在市场风格不断转换时,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2021年张坤、萧楠业绩不佳,规模分别下降了235亿、84亿,但成长风格的冯波、祁禾、何崇恺规模则大增了298、196、153亿,带动了整个公司权益规模的增长;
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2021年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从策略容量看,易方达这些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是偏大盘风格的选手,且换手率普遍不高,这决定了每个基金经理可以适应的管理规模是相对更高的。也是因为这种偏大盘风格的选手居多,也使得从2018年市场风格开始向大盘股票倾斜时,规模顺利冲到行业首位,在2019-2020年的牛市里,张坤、萧楠等基金经理如鱼得水,规模持续走高。而且这两年也是基金持续出圈、大量基民入市的年份,易方达既赚了规模也树起了基金经理的品牌。
从2021年开始,市场风格向中小盘转换,易方达基金经理业绩大多不够出色,但易方达的规模依然领先,一方面基金经理长期业绩表现带来的口碑依然存在,规模调整不会那么快,另一方面,市场上也还没有哪家公司权益管理团队有足够的实力来挑战易方达。
广发、中欧紧追不舍
从人才梯队、风格搭配、策略容量三方面来看,主动权益头部基金公司都有不错的实力,尤其是广发、中欧目前在这几方面都相对不错,也保持了对易方达主动权益规模上的紧追不舍。
广发基金虽然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最近一年表现一般,但唐晓斌管理的广发多因子和林英睿管理的广发多策略崛起,广发多因子规模从21年初的1亿元疯狂增长到去年年底的233亿元。郑澄然也依旧规模较大。从风格来看,既有成长风格的刘格菘、郑澄然,又有偏均衡的唐晓斌,以及逆向投资风格的林英睿,使公司在不同风格下都有相对表现不错的选手,带动规模增长。
中欧基金旗下明星基金众多,风格多样化。周蔚文偏深度价值,王培风格更偏均衡,葛兰以及离职的周应波都是成长风格,近年来声名鹊起的袁维德则以均衡、价值风格见长,在各种行情之下都有表现不错的基金经理可以推,这是中欧比较大的优势,也是主动权益能力强的体现。
2021年中欧基金主动权益规模飙涨1460亿元,增长规模居行业首位。而增长规模第二的广发基金过去一年的增长也只是985亿元,远低于中欧。这更多归因于中欧在主动权益投资上较强的品牌效应与渠道能力。明星基金经理多,渠道更愿意推,特别是去年很多银行力推费用更低的C类基金,葛兰掌管的中欧医疗健康A类与C类分别增长了240、300亿元,拿到了这波红利。从收益表现看,中欧医疗健康上半年业绩不错,净值创了新高,引来了大批追涨资金。下半年业绩下滑,又又不少抄底资金进来,使得中欧医疗健康成为规模超过700亿的庞然大物。此外业绩爆发的袁维德过去一年规模也增长了超过200亿元。
不过接下来中欧也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葛兰因医药行业利空、管理规模过大等因素导致业绩不断下滑,口碑明显变差。而中欧在葛兰业绩下滑、规模增长的时候也没有对申购进行限制,反而赎回自购的份额,也使得中欧的口碑受到影响。再加上成长风格的招牌人物周应波离职,今年中欧的管理规模增长有压力。
汇添富下滑
有的公司则在以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规模增长不及预期,比如汇添富、兴全。
汇添富基金去年底非货基规模从第二降到第六,而且非货基规模增量在前十大公司中是最低的,主动权益规模更是去年前十大公司中唯一下滑的,下滑规模超过了300亿元。今年一季度也是如此,非货币公募基金月均规模位列行业第七。
究其原因,汇添富前几年排名高,一方面旗下基金经理偏价值、消费的风格,正好碰到了2019-2020的风口,另一方面,汇添富明星基金经理都是大盘股风格,策略容量是不错的。几位明星基金经理胡昕炜、劳杰男、杨瑨、郑磊管理规模都很大,今年Q1分别达到522亿、286亿、270亿、255亿元。
问题在于风格搭配,胡昕炜、劳杰男都是消费基金经理,郑磊是医药基金经理,在最近一年多的行情中都比较吃亏。杨瑨以TMT投资起家逐渐增加在消费、医药的持股,整体上汇添富的基金经理在风格上比较类似,公司整体风格单一,当市场风格偏向成长尤其是偏向高景气板块时,汇添富没有拿得出手的基金经理可以独当一面,这应该是投研体系存在一定问题。
兴全基金精品店遇到规模陷阱
兴全基金无论是已经离职的董承非,还是现在作为公司门面的谢治宇、乔迁,都是浓浓的兴全风格,注重价值与平衡。兴全基金一直在市场上口碑颇佳,是精品店模式的代表,对于发新基金极为克制,更多通过已有基金产品的优异表现来吸引投资者进场。目前兴全基金的公募基金数量只有71只,而头部公司的平均数是500只左右。可见兴全基金特色之鲜明。
兴全基金的问题也是基金经理风格单一,从董承非到谢治宇到乔迁都是师承关系,都在均衡配置中又偏成长,缺少在深度价值等方面有建树的基金经理,也没有可以冲规模的赛道基金经理,在去年以来的极端行情中不适应,在今年以来的行情中也没有讨到便宜。
鲜明的风格使兴全基金独树一帜,却也在规模越做越大的时刻成为公司做大的瓶颈。如果拘泥于同一种风格与发展模式,兴全想要在市场上再进一步会很困难。
同时谢治宇等人更擅长中盘股,历史上持有大盘股不算多,在策略容量上略吃亏,当规模变大了,业绩就不容易保障。
而兴全的精品店模式又是少发新基,打造精品,在产品和基金经理都明显少于同档位公司的情况下,单个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谢治宇规模现在仍有700多亿。受规模限制,想做出超额收益会越来越难。想要打造精品,产品持续成精品的概率却在变低。
人才梯队上,兴全相较于其他头部公司又不占优势,林相栋、陈宇等都还需要证明自己。
主动权益格局未定
展望未来格局,头部集中的趋势依然会存在,从人才梯队来看,财务实力更强的头部基金公司可以有数百人的研究员、基金经理投研团队,研究覆盖面也更加广泛,对优秀人才的吸引能力更强,持续出产优秀基金经理的概率显然会更高,到了颈部公司,投研团队可能不到百人。而到了腰部公司,研究员加基金经理也就是二三十人,即使可以做到小而美,向头部发起冲击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头部阵营当中,格局肯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易方达登顶也是近几年的事。易方达现在规模优势较大,未来一定能保持吗?也未必。偏中小盘的风格如果一直持续,以及消费领域的回报率如果真的从此前的十年十倍减弱到十年一倍,易方达在大盘、价值上积累的优势无从发挥,规模会出现一定削弱。如果未来几年里成长风格在更长时间持续占优的话,旗下基金经理更偏成长的公司比如广发,可能会规模持续上涨,甚至成为龙头。但如果消费依然在未来有持续的爆发,则易方达的位置仍然较稳。
基金经理很难穿越各种风格,一直保持业绩处于前列。基金公司则是一个稳定器,通过培养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来度过股市各种周期。当基金公司有一套持续的不同风格的明星基金经理培养能力的时候,壁垒也就建立起来了。目前看,包括易方达在内的基金公司,壁垒都还不明显。基金公司或多或少都会对某种风格有倚重。
行业未到壁垒清晰时
以上是分产品来看的头部公募格局。从非货基总规模来看,今年一季度排名如下:
资料来源:基金业协会
行业总体格局上呈现如下特点:
易方达基金一骑绝尘,由于在固收和主动权益上处于领先,在指数基金上也仅次于华夏基金,因此总规模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比第二名高出70%。在营收与利润上也是全行业最高,去年营收145亿元,是行业里唯一超过百亿的公司,净利润45亿元。如上所述,在优秀基金经理团队的构成与稳定性等方面,易方达都相对领先,奠定了规模优势的基础;
要在行业里总规模处于领先,需要没有明显短板,要有固收、指数、主动权益产品的全面开花,产品布局上要不能有弱项。 如中欧基金、兴全基金,主动权益实力处于行业前列,是大家印象中的大厂,但其实在固收和指数基金上规模比较落后,总规模不能稳定在前十。而广发、富国等公司短板较少,在产品线上用力比较平均,在头部的地位更加稳固。从国外巨头看也是如此,规模最大的资管巨头贝莱德以固收起家,此后拓展品类扩规模,在指数投资上确立了优势地位,目前在业务结构上,包括指数和主动权益在内的权益类占比达到53%,固收占比为28%;
除了易方达外,头部公司的排名并不稳定,最近几个季度里华夏基金、广发基金、汇添富都曾站在行业第二名的位置上,但都没站稳,主要原因彼此之间只有几百亿规模的差距,都还没有甩开对手的实力。前十名中最后几个位置也是数家公司进进出出,彼此差距不大。当某家基金公司旗下明星基金经理表现出色或者出现绩优新人时,往往规模会迅速增长并提升排名。
这些特征表明基金行业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还未进入格局清晰的时期。尤其是近几年行业发展快,增量很大,市场还远没进入到拼存量、定格局的时候。现在虽然基民已经高达7亿,但其实很多人只是买了余额宝之类的货基而被算进来,在债基、指数基金、主动权益基金上的参与深度还有很大空间。而与国外巨头的对比看,贝莱德截止今年一季度末管理规模资产规模约为9.57万亿美元,比我国公募整体规模还要大。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五至十年内还会是公募持续增长的阶段,民众对于多种基金产品的参与深度也会持续提升。
海量用户参与,公募会越来越有消费品行业的特征,这时候基于核心投研实力与长期业绩表现的品牌会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壁垒。未来基金经理与基金产品数量会持续提升,选基难度也会持续扩大。就像银行零售产品、保险产品一样,当产品趋于复杂时,品牌是决定客户选择的重要因素。长期业绩出色是品牌构建的根基,此外牛市高点不发新基或者限购、基金经理团队稳定或者离职过程有良好衔接等有利于保障持有人利益的行为往往也会提升公司的品牌。
就目前来看,国内公募行业都还没有品牌方面的壁垒,即使是易方达,基金的长期持有体验也还没那么好,700亿顶流林森的突然离职也没有给散户充分的沟通和预期。
整个行业更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行业头部公司的排名在未来几年依然会是在十余家公司经常变化的状态,易方达的领先位置可能会持续,因为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但鉴于并没有绝对的壁垒,且行业历史上也是华夏基金、嘉实基金曾经做到第一又下来,也不能排除行业龙头会有更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