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5月18日的3篇精选研报:
国产功率半导体正在崛起
本文来自:民生证券-电子行业功率器件深度报告:功率的进击,看新能源主线下国产厂商崛起之路
本文核心观点:
1、功率器件行业高景气持续,产品快速升级,国产替代酝酿机遇;
2、至2025年国内IGBT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91亿元,国内厂商快速追赶;
3、风险提示: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的风险;产能扩张节奏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格局恶化的风险。
一、功率高景气持续,国产替代和产品迭代酝酿机遇
1、功率半导体作为电能转换、电路控制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工控等场景,其中汽车在下游需求的占比中最高,达到35.4%。
2、202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应用领域的下游需求激增,带动功率半导体行业进入景气期。全球新能源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有望持续带动功率器件下游需求。
3、今年一季度的涨价及货期拉长主要原因包括下游需求持续旺盛、上游产能释放缓慢、全球海运价格上行、疫情持续以及上游原材料成本上升等,货期及价格的上涨也预示着功率器件高景气持续。
4、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国产化率不足30%,国内厂商仍有较大成长空间。目前需求增长较快的IGBT、MOSFET等属于晶体管系列,当前正处于下游高景气和国产替代的关键时期。
二、IGBT市场空间测算及国内厂商进展分析
1、中国IGBT市场空间有望在2025年达到591亿元,相比于2020年CAGR增速达到22.8%。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国内IGBT最大且增速最快的应用场景。
2、新能源汽车用IGBT由于性能、稳定性要求较高,毛利率达到35%-40%,可谓功率器件“兵家必争之地”。
3、国内新能源车用IGBT市场空间有望在2025年达到231亿元,为2020年的7倍。新能源汽车单车IGBT价值量在1500-5000元之间。
4、当前国内功率厂商中,时代电气、斯达半导、比亚迪半导体、士兰微和宏微科技等厂商已取得车企定点项目。
5、光伏用功率器件在制造难度、成本要求等方面相对较高,单管加速替代,模块蓄势待发。
6、2020年中国光伏、风电和储能逆变器中IGBT合计需求量达到68亿元,预计到2025年有望达到183亿元,5年CAGR增速达到21.94%。
三、关注国内厂商的品类切换、结构优化、产线升级节奏
1、国内功率器件的厂家正在进行产品的优化升级,产品性能逐步对标海外厂商,从而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2、IGBT方面,国内厂商快速进行产品研发,目前时代电气、士兰微、斯达半导等厂商技术水平已能够对标海外龙头英飞凌第七代产品。
3、我们认为,SiC未来在新能源车等领域部分场景具备性能优势,而目前全球厂商仍处于产业早期,当前是国产功率厂商通过SiC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窗口期。
政策持续优化,推动药用辅料快速发展
本文来自:国金证券-《医药行业深度研究:产业升级+国产替代,药辅迎来高质量发展》
本文核心观点:
1、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高端药物制剂开发推动新型药用辅料需求;
3、风险提示:安全生产风险、竞争加剧风险、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监管风险、订单不及预期等风险。
一、国内药辅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政策利好国产替代正当时
1、我国专业化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不多,集中度低,“小、散、乱”的特征明显。
2、市场份额较低、竞争较为激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内资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约400家,其中专业从事药用辅料生产的企业仅占23%,食品生产企业约占17%,化工与其他企业约占60%。此外,国内还有外资药用辅料企业10多家。
3、药用辅料的生产是从化工粗品到辅料精品的炼制过程,国内化工企业生产药用辅料技术大多不成熟,专门生产药用辅料的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质量管理较为落后。
4、外资具备主导优势,内资龙头逐步显现。中国药用辅料参与企业可以分为三大梯队:
1)第一梯队以国际大型药用辅料生产企业为主;
2)第二梯队是以山河药辅、威尔药业等为代表的本土大型药用辅料生产企业。该梯队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上已具备较强竞争力,未来有望成为国产龙头;
3)第三梯队是本土非专业性药用辅料生产企业。
5、内资药辅企业聚焦固体制剂药辅业务。除威尔药业及人福药辅外,国内药辅Top15企业目前的经营范围多集中于口服固体制剂药辅,因此呈现毛利不高的特征,但是大部分头部企业都有高端化布局,未来可期。
6、我国药辅行业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出现了各自的头部企业,例如山河药辅是口服固体制剂药辅龙头,威尔药业在注射用药辅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山东赫达是国内第一纤维素醚生产商,万泰辅料是聚丙烯酸树脂领头羊,博爱新开源医疗在PVP产业格局中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地位。
二、未来:质量标准与监管日益趋严,多项政策带来发展新机遇
1、《中国药典》对辅料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2、关联审评审批提升药企对辅料重视程度。联合审评审批制度下,药企需对药用辅料负责,强化“供应端+应用端”密切互动,引导“原辅料+制剂”一体化发展,促进原辅料行业进一步提升研发和管理水平,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3、伴随行业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药辅行业的准入门槛将逐步提高。此外,随着国家医药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具有药用辅料品种、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迎来更多机会,而缺乏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和独特商业应用模式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4、集采及疫情加速国产替代进程,看好高端新型辅料发展潜力。
制药上游的培养基赛道发展如何?
本文选自:-浙商证券-《制药上游系列1:从奥浦迈看培养基赛道:细胞培养解决方案供应商》
本文核心观点:
1、制药上游产业链公司仍在收入和利润增长的加速周期中;
2、国内培养基供应商的增长来自于国产生物药上市放量、培养基国产化率提升、项目“漏斗”效应、定制类业务(CDMO)或定制类培养基、代工生产类(OEM)新业务放量。
3、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降价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下游客户产品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风险、订单交付波动性风险。
一、国内制药上游处于收入和利润增涨的加速期
2021年以来国内制药上游的公司,或借助行业快速扩容的机会切入国内外生物药公司供应链(如制药装备公司等),或快速扩充产品SKU(如科研试剂、mRNA原料公司等),各收入体量、研发实力、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下游放量、新技术场景扩容、供应链自主可控下,制药上游产业链公司仍在收入和利润增长的加速周期中。
二、国内生物药培养基的市场空间和格局
1、空间:估算2021年国内生物药培养基销售额约在40-50亿元,其中新冠疫苗贡献5-8亿元;国产化率约为25-35%,同比2020年有所提升。
2、格局:2020年中国培养基市场中,前三大外资供应商占比64.6%;在蛋白及抗体药物培养基市场中,前三大外资供应商占比约81%,国产培养基合格供应商数量快速提升。
三、国内生物药培养基企业的商业模式
1、壁垒
培养基配方设计和规模生产工艺具有壁垒,培养基主要成分和来源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变更周期相对长,临床到商业化较少变更培养基供应商。
2、放量
商业化生产后成倍增长,项目漏斗结构很重要。中国培养基公司业务拓展依赖于:
(1)生物药/疫苗商业化项目个数增加,
(2)公司服务管线中临床后期及商业化项目占比提升。
3、SKU&规模效应
培养基公司的“规模效应”主要来自于:
(1)培养基SKU横向扩充:单抗和疫苗培养基多集中于2-3个细胞系,随着基因细胞治疗、ADC等新疗法研发和上市管线增多,培养基SKU横向扩张的利润弹性有望增加;
(2)主流培养基的规模生产:以奥浦迈的主营业务成本结构为例,2021年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占比分别为38.3%、28.1%和33.6%。浙商证券认为,直接材料(由试剂、功能性耗材等构成)会随着培养基生产量增长而增长,规模生产下单位制造费用和直接人工成本可能明显下降。
4、商业模式延展
从产品到服务。我们认为,CDMO和定制化培养基业务拓展是各公司在细胞株构建、上下游工艺开发等领域技术能力变现,核心跟踪变量是服务案例&客户数量、项目阶段结构。
5、工艺变化
灌流&流加等生产工艺变化对培养基用量及类型有显著影响。
总结:国内培养基供应商的增长来自于:①国产生物药上市放量(导致项目个数增加);②培养基国产化率提升(导致项目个数增加);③项目“漏斗”效应(商业化项目增加带动短期增长,早期项目增加降低增长的波动性、增强持续性);④定制类业务(CDMO)或定制类培养基、代工生产类(OEM)新业务放量。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