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5月6日的3篇精选研报:
IGBT需求旺盛,估值逐渐合理
本文来自:国融证券-IGBT行业深度报告:下游需求旺盛,国产替代持续导入,估值渐趋合理
本文核心观点:
1、IGBT行业下游需求较为旺盛,产品驱动逻辑已由涨价向需求转换,未来行业景气度持续性有保障。
2、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对IGBT的需求占比超过40%,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高景气,对IGBT产品需求旺盛,是IGBT行业最重要的需求增量来源。
3、的国产厂商已经逐渐打破了国外跨国企业长期以来对IGBT芯片的垄断,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并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领域逐渐放量。
4、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海外订单转移;上游原材料涨价超预期;晶圆厂新增产能落地不及预期等。
一、IGBT下游应用广泛,驱动逻辑已由涨价向需求转换
1、IGBT是进行能量转换与传输的核心元器件,由于IGBT产品对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下游客户认证周期较长,所以产品的生命周期较一般集成电路产品较长。
2、IGBT晶圆制造以8英寸为主,自本轮半导体行供给紧张以来,功率半导体一直是“缺芯”的重灾区,尤其IGBT产品。但自去年10月份以来,市场“缺芯”程度有所缓解。海内外厂商涨价事件成为IGBT行情主要驱动因素。
3、目前国内IGBT市场主要以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新能源发电、工业控制、智能电网和轨道交通为主,市场需求占比分别为30%、22%、11%、27%、6%、4%。
二、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高景气,IGBT市场需求旺盛
1、全球主要国家均出台碳排放利好政策,政策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IGBT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核心开关功率器件,被广泛应用于主驱逆变、车载OBC及电池管理/车载空调等辅助系统。IGBT模块占新能源汽车总成本比例约为4%。
3、至2025年,预计新能源汽车IGBT市场规模将达到79亿美元,2019-2025年CAGR达到26.90%。
4、IGBT是光伏逆变器实现逆变功能的核心。不同光伏逆变器性能不同,配套IGBT类型也有所不同。
5、全球碳减排竞赛已经开启,加速光伏行业市场发展,保守估计下,2020年-2025年全球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复合增速达到15.74%。
6、2020-2025年全球光伏逆变器IGBT市场规模将从36.7亿元增长69.1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3.51%。
三、海外巨头基本垄断,国产厂商下游客户导入顺利,新能源领域放量可期
1、IGBT行业有三大壁垒,分别是技术壁垒、品牌和市场壁垒、资金壁垒,核心体现就是芯片和模块的设计能力,产品的认证周期,以及扩产能力。
2、全球前五大功率半导体厂商分别为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威世和三菱电机。在中高端MOSFET及IGBT主流器件市场上,90%主要依赖进口。
3、国产厂商中,斯达半导为国内IGBT龙头企业,全球排名第六,市场率已达2.80%,在全球市场已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4、2017年国内IGBT分立器件和IGBT模块的国产化率分别为43%、33%,未来国产替代仍有较大空间。
5、士兰微、斯达半导、时代电气、华润微等通过比亚迪验证导入的厂商已获比亚迪车规级IGBT订单,未来有望持续受益。
最严“禁塑令”推动可降解塑料快速发展
本文来自:招商证券-《可降解塑料行业深度报告:今年年底前可降解塑料将在全国所有地级市推广》
本文核心观点:
1、政策推动我国可降解塑料快速发展,到2025年,可降解塑料新增需求有望超过400万吨,未来空间十分广阔;
2、目前主要的可降解塑料主要有PLA、PBAT、PHA、PGA等产品;
3、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一、碳中和背景下,可降解材料是重要解决手段
1、化工行业是能耗大行业,碳中和背景下影响较大。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需分别降低13.5%、18%。
2、2021年我国聚乙烯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2157万吨和3576万吨,聚丙烯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2674万吨和3055万吨。同时我国烯烃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烯烃。
3、目前塑料污染形势严峻。我国在使用环节每年废弃的塑料高达1500万吨。不仅如此,全球每年大约有1100万吨塑料被倾倒进入海洋,目前海洋中累计塑料有1.5亿吨左右。
二、可降解塑料可从源头治理白色污染
1、我国采用可降解塑料作为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案,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根据原料来源可将其分为生物基和石油基两类。
2、2020年全球塑料产量将近4亿吨,生物可降解塑料全球塑料仅为122.7万吨,占塑料总量仅为0.3%,发展前景巨大。预计到2024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年产能将达到133.4万吨。
3、根据HISMarkit预测,到2023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需求量预计将达55万吨,未来5年内需求复合增速将达到8.9%。预测未来五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需求量将超乎欧洲生物塑料协会当前预测值。
4、包装行业是生物塑料的最大应用领域,占生物塑料市场总量的约65%,近120万t。
三、政策加码,可降解塑料需求释放
1、我国出台史上最严“禁塑令”。预计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将明显减少,可降解塑料将替代该类产品。
2、可降解塑料受“限塑令”鼓励,市场空间巨大。按当前增速,预计到2024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需求量将超过200万吨。考虑2“限塑”政策密集出台,2024年有望突破四百万吨。
3、近三年,淀粉基塑料占比高达38%,使用量大,其次为PBAT(25%)和PLA(24%)。
3、PLA:前景最大的生物基降解塑料
(1)由PLA制成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民用等领域。
(2)目前全球PLA产能为65.35万吨左右,主要PLA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泰国、日本等国家。
4、PBAT:前景最大的石油基降解塑料
(1)PBAT应用于包装材料、卫生用品和生物医药领域等。
(2)国内较大的PBS/PBAT生产企业有金发科技、新疆蓝山屯河等。在建PBS/PBAT类合计产能约为40万吨/年,远期规划产能约为200万吨/年。
5、PGA:煤化工路线有望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1)PGA应用于包装材料、农用薄膜、一次性餐具、手术缝合线等多方面。
(2)目前煤化工路线是一条新型合成路线,有望大幅降低PGA生产成本。
6、PHA:高性能塑料领域的应用潜力大
(1)PHA可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可降解包装材料。
(2)生产成本高是PHA暂时难以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问题。PHA价格大约在普通聚乙烯和聚丙烯的3倍至10倍。
(3)中国已走在PHA产业化前列,规划产能超过10万吨。随着生产工艺、成本不断优化,未来PHA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一文帮你梳理胰岛素制剂行业的来龙去脉
本文来自:头豹研究院-《医疗行业:胰岛素制剂研究——观念转变与需求增加双重驱动》
本文核心观点:
1、市场需求量大、临床使用率大幅提升、患者支付能力提升驱动胰岛素制剂行业发展。
2、胰岛素制剂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制剂创新,产品更迭,销售渠道下沉。
一、中国胰岛素制剂行业
1、胰岛素制剂
1)胰岛素制剂的定义
又称外源性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药物。
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使用经人体消化道会被蛋白水解酶分解、消化,导致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因此多采用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
临床上医生结合患者病况,采用不同作用时效类型的胰岛素制剂。
2)分类
按来源和结构分为:动物源性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按作用时效长短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
2、产业链
上游:胰岛素原料药以及酵母粉等药用辅料生产企业。
原料药方面,高技术壁垒提高胰岛素原料药生产准入门槛,目前中国上游胰岛素原料生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市场集中度较高,对中游胰岛素制剂生产企业保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未来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药用辅料方面,胰岛素发酵生产中所使用的酵母粉、有机化合物等物料标准化学工业产品,供应商数量较多,市场竞争较为充分,货源供应足。
中游:胰岛素制剂生产企业。
下游:消费场所以及消费终端。消费场所:各级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消费终端是胰岛素制剂使用患者。对中游胰岛素制剂企业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变化、销售市场格局变化两方面。
需求变化: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提高,患者基数持续扩增
销售市场格局变化:下沉、拓宽中国基层市场。
3、行业驱动因素:市场需求量增加、临床使用率提高、患者支付能力提升
4、行业制约因素:
研发壁垒高:研发以生物仿制药为主,与化学仿制药不同,生物仿制药作为生物大分子,分子结构复杂,上市前需要与原研生物制品进行全面的比对研究,以确认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生产难度大: 生产标准高、 生产工艺复杂、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大、 规模化生产难度大。
患者依从性较差:使用不够方便、心理障碍、未形成良好注射习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影响。
5、行业政策及监管
政府相继出台的利好政策,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防治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针对胰岛素制剂药物创新研发等方面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
二、行业发展趋势
1、制剂创新:新型给药方式的探究,包括口服制剂、吸入剂、透皮制剂等。
2、产品更迭:第三代胰岛素制剂成为市场主流,在全球占比超过60%,因其注射时间更灵活、起效更快、释放平稳、注射频次低。
3、销售渠道下沉:销售渠道逐步下沉,综合三甲医院市场份额逐步减少,基层医疗机构,如县区级医院、社区医院及农村卫生所等,以及零售药店市场规模逐步提升。
三、市场竞争格局
由于研发生产技术壁垒较高,中国胰岛素制剂行业整体集中度较高。
赛诺菲制药、诺和诺德、礼来制药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制药公司,三家企业胰岛素制剂研发实力雄厚,产品成熟,在中国市占率极高。本土企业中,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市占率相对较高。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