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电缆+医疗新基建+锂电负极】“海陆空”并行发展,电力线缆行业空间上行
2022-04-25 01:22

【电缆+医疗新基建+锂电负极】“海陆空”并行发展,电力线缆行业空间上行

文章所属专栏 每日研报精选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1:18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4月24日的3篇精选研报:


“海陆空”并行发展,电力线缆行业空间上行


本文来自:国联证券-《新型电力系统行业深度研究系列三:能源网络筑强国,电力线缆再出发》

本文核心看点:


1、架空新型导线市场集中增速快;

2、陆地电缆与GIL受益于电缆化率的提升;

3、海底电缆方兴未艾,入行壁垒较高;

4、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发展不及预期;供应链不稳定;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一、电力线缆行业未来的趋势:大容量、地下与节能

1、从技术形态上看,目前电力线缆主要以架空、电缆、GIL的形式存在。


2、陆地电缆有望迎来增量负荷与存量改造双击的发展格局,城镇电网地下化趋势明显。


3、海上风电作为未来新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高增长的产业之一,海缆不仅受益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长,同时受益于海上风电离岸距离的增长,也是岛屿供电联网的首选方案。

 

二、发展趋势打开行业空间,竞争格局增厚企业利润

 

1、目前,现有电缆仍未能支撑起新型电力系统的用能需要。未来,新型导线、高压陆缆海缆、GIL管廊将成为主要的结构性高增长方向。

 

2、新型电力系统带动存量与增量并舞

 

(1)增量来源:新能源、电网优化与电能替代;

(2)存量来源:设备更新、增容改造与电缆入地。

 

3、架空导线总增速稳定,高压与新型导线空间较大

 

(1)2021-2025年,架空新型导线的CAGR预计约为23%。110kV及以上高电压等级电缆CAGR约为18%,电缆附件CAGR达约16%。2020-2025年海缆市场5年CAGR约达22%。

 

(2)110kV以上高压架空线市场空间逐年爬升。由于35kV及以下电缆化率较高,新建线路更多以电缆的形式出现,因此110kV及以上是架空线主要的增长环节。

 

(3)根据国家电网招标数据,目前架空线中标项目中增容导线和节能导线等新型导线总计占比约为9%。我们预计到2025年,新型导线的占比有望达到18%,市场规模将超百亿元

 

4、市场方面,我们预计2021-2025年全国电缆市场空间约为2431亿元,4年CAGR约12%。

 

5、海缆需求或将强势恢复。2021年为海风抢装的最后一年,因此今年海风电缆市场需求或有所放缓。我们预计海风并网装机容量十四五期间总计可达55GW,海缆市场总规模可达约600亿元。

 

6、电缆附件市场将快速增加。根据测算,2025年电缆附件市场有望超60亿元,4年CAGR约16%。

 

7、GIL产品国内处于产业先导期,发输配用端均有适用场景,单品毛利率高达50%以上

 

三、技术更迭优化竞争格局

 

1、新型导线市场格局明显大幅改善,以国网招标数据进行统计,行业龙头中天科技占市场份额的40%,CR4占比达到76%

 

2、中低压电缆技术壁垒低,市场竞争激烈,但高压及以上电缆工艺复杂,技术壁垒较高。目前我国110kV以上高压陆缆CR4为34%,尚未构成寡头市场,CR10为67%,集中程度尚可

 

3、由于海底电缆高电压等级占比高、单根长度大、码头资源少、总承包需求强等原因,国内仅有中天海缆、东方电缆、亨通光电、汉缆股份、宝胜股份等少数企业具备生产能力,预计整体毛利率中枢位于35%-40%。

 

4、高压电缆附件毛利极高。高压和超高压电缆附件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要求高。500kV电缆附件目前仅长缆科技、汉缆股份、安靠智电、沃尔核材等极少数企业具备国产化能力,单位价值含量极高,毛利率约为70%-90%。

 

后疫情时代,医疗新基建产业链有哪些投资机会?

 

本文来自:国联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后疫情主旋律,医疗新基建拉动产业链发展》


本文核心观点:

 

1、“十四五”规划确定未来五年医疗建设主旋律。公立三级医院将是新基建的主要内容。

2、医疗工程、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化三个主要环节有望从医疗新基建中受益,结合建设流程逐步放量。

3、风险提示:政策推进进度风险、项目经费落地不及预期风险、基建周期波动风险、疫情反复风险。

 

一、“十四五”规划确定未来五年医疗建设主旋律

 

医疗新基建,主要指在未来五年计划新建医疗机构。

 

中国医疗资源呈现不足、不均与不优现状,在疫情期间矛盾凸显。

 

“十四五”规划强调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和区域均衡布局,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强化医疗中心综合水平,提高县级医院设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

 

预计2021-2025年将迎来一轮医疗机构建设的周期,而公立三级医院将是新基建的主要内容

 

根据财政支出、医院规划数量两个口径测算,医疗新基建市场容量近万亿规模,相关公司将迎来景气周期。

 

二、医疗新基建将带来净化服务、医疗设备、信息化等整个产业链繁荣

 


医疗新基建中,医疗工程、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化三个主要环节有望受益,结合建设流程逐步放量

 

1、医院“骨架”,医疗工程质量是核心

 

医疗工程中,医疗净化单价相对较高,占工程类70-80%,是医疗新基建产业链最早的一环。

 

疫情后,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达到新的高度,除传统净化科室,其他科室如检验科、产房、静配中心等也有净化工程需求。

 

据测算,全国医疗净化系统约330亿元,2018-2020年增长率保持30%左右,行业景气度高。

 

2、医院“器官”,医疗设备提供功能支持

 

医疗器械采购滞后医疗基建1-2年较为明显,2022年医疗器械行业采购增速有望提升。

 

经测算,新基建设备空间为334-476亿元。

 

3、医院“血液”,医疗信息化实现互通有无

 

政策和需求双驱动增长。

 

政策:1)以评促建对存量医院产生更新升级和新建的需求,主要的政策包括电子病历评级、三甲医院评级、互联互通评级等;

 

2)医疗新基建,主要带来新建医院的信息化需求,这类的订单往往金额比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对厂商的要求也比较高。

 

需求:1)DRGs/DIP付费造成医院经营压力的加大,对于电子病历、医疗大数据、智能决策等信息化产品的需求在增加;

 

2)疫情反复尤其是沪、深等大城市疫情造成大医院短暂封院停诊,使得部分医院经营陷入短暂困难后,互联网医院的订单需求也有明显提升。

 

现有市场较为分散,2020年国内市场前六市占率为48%左右,市场第一卫宁健康占比仅有11%。

 

头部及细分领域龙头更受益,因为医疗新基建主要是大型医院,对技术要求高,对医疗信息化的建设经验要求高。

 

锂电一体化推动负极材料迭代


本文来自:浙商证券-锂电负极材料行业深度报告:产业推进一体化布局,新技术加速导入

 

本文核心观点:

 

1、锂电需求持续扩张,负极总量增长确定性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2、硅基材料比容量优势将更加突出,硅碳负极的研发和导入将加速进行。

3、风险提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涨价压力传导不及预期,产业一体化建设不及预期。

 

一、负极材料种类丰富,性能衡量指标多样

 

1、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负极材料主要影响锂电池的容量、首次效率、循环性能等。

 

2、负极材料在动力电池成本的占比约为5%~15%。在NCM811电芯中,负极材料占电芯成本约为7.85%;在铁锂电芯中,负极材料占电芯成本约为6.07%

 

二、电动化带动需求扩张,中国龙头加速全球供应

 

1、从当前全球竞争格局来看,中国企业市场份额较高,海外主要负极公司仅有韩国浦项、日立化成、三菱化学,而国内则有贝特瑞、宁波杉杉、江西紫宸、东莞凯金等多家公司。

 

2、2020年负极材料全球产量53万吨,中国产量为36.5万吨,占比达到69%;据鑫椤资讯统计,2021年负极材料全球产量88.27万吨,中国产量为81.59万吨,占比达到92%

 

3、考虑到负极材料生产能耗高和技术密集的特点,海外扩产节奏显著慢于国内,预计未来国内企业市占率会继续攀升,中国企业优势明显。

 

4、2015-2020年,我国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由30亿元增长至148亿元,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7.6%。2021年,受益于下游锂电池市场快速增长,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72万吨,同比增长97%。

 

三、行业具备多层壁垒,格局向“四大多小”演变

 

1、负极材料供应关系确定后替换概率低,客户粘性高,导致下游头部企业份额增长红利往往被头部负极材料企业分享,负极头部企业的领先地位不断加强

 

2、负极材料市场集中度较高,行业竞争格局相对较好。2020年负极材料CR3和CR6分别为53%和76%,2021年,负极材料CR3和CR6分别为50%、80%。

 

3、2020年,负极行业销量前四名企业为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科技和东莞凯金,出货量分别为7.5万吨、6.3万吨、6.0万吨和4.8万吨。

 

四、保供降本为短期诉求,技术迭代为行业主旋律

 

1、目前硅基材料尚未大规模应用。未来在新能源汽车能量密度需求提升的趋势下,硅碳负极的研发和导入有望加速进行。

 

2、2020年,我国硅基负极出货量为0.9万吨,同比增长143%,预计到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需求量有望达到31.3吨。

 

3、负极成本中,原材料与石墨化加工环节成本占比超过85%,是负极产品成本控制的两个关键环节。保供给降成本,负极企业纷纷“牵手”提速布局一体化建设。

 

4、石墨化供需紧张,石墨化加工费不断走高带动负极开启涨价周期。,以中端人造石墨为例,截止2022年4月12日达50000元/吨,较2021年2月初41500元/吨上涨20%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