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4月19日的3篇精选研报:
双碳政策推动气凝胶行业快速发展
本文来自:西部证券-《化工行业专题报告:气凝胶,最高效隔热材料,契合碳中和节能大趋势》
一、气凝胶是当前最高效节能隔热材料
1、气凝胶是新一代高效节能隔热材料。气凝胶是一种具有纳米多孔网络结构、并在孔隙中充满气态分散介质的固体材料,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
2、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毡的保温性能是传统材料的2-8倍。
3、气凝胶的使用寿命约为传统保温材料的4倍左右。
4、目前商用的气凝胶通常为复合材料制品,且具有多种形态。
二、气凝胶行业需求拐点向上发展期来临
1、中国气凝胶市场过去5年的技术进步已经实现了较大比例的降本,2015-2020国内气凝胶材料产量年均复合增速为38.5%、气凝胶制品产量年均复合增速为38.8%。
2、气凝胶目前成熟的下游市场主要有石油化工行业、工业隔热行业、建筑建材行业、航空航天、锂电池行业等,其中石油化工占比56%、工业隔热占比26%。
3、碳中和背景下气凝胶需求将快速提升,原因在于:
1)随着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的成熟以及行业的快速扩产,其成本相比10年前已经下降约80%,经济性逐步提升;
2)减少高温油气管道热量流失契合碳减排大趋势;
3)新能源车与储能锂电池系统对锂电池安全性有较高要求,因此需要使用阻热性能优异的气凝胶作为锂电池的隔热材料,锂电装机的快速提升将快速拉动气凝胶需求。
4、到2025年,国内油气管道和集中供热管道对气凝胶的需求空间将达154亿元。
5、以气凝胶的单车价值量500元测算,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电池用气凝胶市场空间为35亿元。
6、在双碳政策的催化下,气凝胶在节能保温材料市场的渗透率将有显著提升。预计2021-2025年国内气凝胶行业的需求空间合计为22.8/49.7/84.9/130.1/183.8亿元。
三、化工企业入局气凝胶材料,推动气凝胶降本
1、多家企业入局气凝胶行业,推动行业产能加速扩充。目前新进的企业的背景包括工程装备企业中国化学、传统煤化工企业华阳新材、化肥企业华昌化工、汽车制品企业泛亚微透、有机硅企业晨光新材和宏柏新材等。
2、短期看干燥技术的突破与优势竞争:CO2超临界技术成熟&落地最快。
3、中期看产业链分工:客户资源优势更为重要。
生产和加工环节一体化布局的企业一方面掌握生产环节,另一方面直接与下游客户对接,具有较强的渠道壁垒,我们认为该类企业将在气凝胶行业发展中期最具优势。
4、长期看原料自给优势:具有硅烷产能企业最具成本优势。
由于原料成本占比超过50%,当气凝胶行业产能开始过剩时,原料自给能力成为气凝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对于二氧化硅气凝胶而言,硅化工企业在这一段的成本优势凸显。此外,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实现原材料自给及辅料循环,预计单方合成成本将降低3000-4000元。
粮食安全成为2022年重中之重,农药需求有望提升
本文来自:招商证券-《农药行业深度报告:粮食安全备受各国重视,全球农药需求有望提升》
一、农药是不可或缺的农业生产资料.
1、作为农业生产中预防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农药作为刚性需求,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2、使用化学农药能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可为全球每年挽回农作物总产量损失30%-40%,我国要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3、2020年果蔬用农药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25%;其后依次为:谷物(16%)、大豆(15%)、玉米(11%)、水稻(10%)、棉花(5%)、甘蔗(3%)、油菜(3%)、向日葵(2%)、甜菜(1%)等。
4、近期受俄乌战争影响,粮食价格持续走高,芝加哥交易所交易的小麦、玉米、大豆价格相比2020年低位涨幅均超过100%,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升,同时种植收益的提升往往会带动农民当年或次年在农药等农资品方面增加投入。
5、我们认为未来2-3年各国对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将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粮食价格易涨难降,这大大增强了农民施用农药的积极性,因此未来几年农药需求有望提升。
二、全球农药行业市场空间大,中国是最大原药生产国
1、国际农化巨头多将农药、种子、化肥等捆绑销售,实现一体化商业模式,中国农药企业主要集中于仿制药的生产和中间体的定制化加工,终端制剂市场呈现分散格局。
2、2020年中国农药销售额为78.21亿美元,同比增长4.1%,是全球第三大农药市场。
3、海外农化巨头把控终端制剂渠道,原药环节选择采购的形式,国内农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登记、品牌以及渠道建设缺少优势,目前市场份额较小。
4、我国是全球农药原药主要生产基地和最大出口国,有望受益于全球农药市场需求提升。
5、2021年中国农药Top100企业总销售额达到2062亿元,同比增长12.31%,其中TOP10企业整体销售额占比约38.48%,安道麦销售额257.58亿元,占比约12%,其次是扬农化工、潍坊润丰分别占比5%、4%。
6、2021年全国化学农药原药总产量约249.8万吨(折有效成分100%),较2015年下降33.2%,主要受国内安全环保政策趋严及供给侧改革影响,落后产能被淘汰。
7、预计扬农化工、利尔化学、润丰股份、海利尔等龙头将吸收此利好。
三、风险
1、转基因作物推广不及预期
2、原材料价格上涨
3、全球农药需求下滑
4、新产能投放不及预期
以创新抵御竞争,以增值不畏变革,看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有哪些发展趋势?
本文来自:仲量联行-《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发展趋势报告-锐意革新,韧则行远》
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现状—巨大的待满足刚需市场
1、我国医疗器械需求天花板较高,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周期晚于药品行业,二三类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尚不充分,后发优势和需求潜力大,行业天花板较高。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26,465家,同比增辐达46%。器械销售总收入约7,518亿元,同比增长20.5%。而与此同期中国药品销售总额同比仅增长2.0%,增速下降7.6个百分点。
中国医疗器械销售额过去五年年均增幅约20%,远高于全球5.0%的平均水平。然而,2020年中国药械比(药品/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为1:0.35,而全球药械比约为1:0.72,部分发达国家甚至接近1:1。
2、医疗器械产品种类多样,产品属性差异较大
附加值较高且尚未达到充分竞争的三大重点领域是高值耗材、体外诊断、医疗设备。
3、中国已初步形成三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聚集区
过去两年,三大区域器械生产企业和获批产品数量均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二、“变与应变”—医疗器械行业各参与方经营环境与供应链变革
1、生产企业
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环境之“变”—市场竞争白热化,创新氛围浓厚
随着二三类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率上升,充分市场竞争下产品性价比提升,临床使用量增大。而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产品具备带量采购条件。
“两票制”和带量采购下,市场竞争加剧,价格走低,与经销商合作方式转变:
(1)经销渠道整合与简化,二级及以下经销商被一级经销整合或被迫退出。整合后的一级经销商将扩大其网络覆盖范围。
(2)经销商不再承担囤货等功能,转型为服务供应商,提供物流配送,跟台消毒等服务。收入模式由原来的买卖差价模式变为收取服务费的模式。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之“应变”—横向纵向业务延伸,优化供应链网络布局
(1)纵向:拓展下沉市场(基层民营机构、民营医疗机构),院外市场(第三方独立医学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与第三方独立医学机构受政策影响较小,采购灵活度和自主权较大,作为大公立医院的重要市场补充,共同组成了医疗器械行业,尤其是医疗设备、检测试剂企业又一广阔的应用市场。
(2)横向:带量采购扩面,逼迫医疗器械企业拓宽赛道和产业链条
从个别省份带量采购试点情况来看,全国和跨区联盟带量采购正在从冠状动脉支架、人工关节、骨科创伤类耗材、药物图层球囊向冠脉引导导丝、脊柱、种植牙类耗材等高值耗材快速扩展;未来预计将进一步扩面至临床使用量大、医保支付金额高的吻合器、眼科人工晶体、体外诊断试剂等领域。
(3)医疗器械的离散型制造业属性,生产企业供应链本土化
2、流通企业
1)医疗器械流通企业经营环境之“变”—大型经销商和中小经销商经营分化
“两票制”和带量采购下的医疗器械销售层级大幅压缩,流通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一方面,“两票制”使得一级经销商市场份额将快速增长,大批中小经销商面临被淘汰或被大经销企业收购风险。
另一方面,带量采购和挂网采购后,代理商分销职能被大幅削弱,过去囤积货品、垫资走票职能也逐渐转移至生产企业,部分代理商被迫沦为物流配送商。
2)医疗器械流通企业之“应变”—向增值服务商转型,拓展新兴供应链业务
医疗器械流通企业未来业务方向的两大重点发展趋势:
(1)院内市场—拓展SPD业务
目前SPD(医疗供应链管理服务)在中国仍处于发展初期,SPD的本质是一个专业化的医院后勤管理体系,是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对医院医用物资的集中配送管理升级服务。
主要优势:
a.医院无需耗费人力管理耗材、试剂、后勤物品的申领、采购和库存管理,降低医院运营和人力成本;
b.由SPD运营商对接和管理数量众多的供应商,实现产品流通过程全程可追溯,质量得到保障;
c.实时结算模式帮助医院实现低库存甚至零库存,大幅降低医院耗材物资资金占用情况
(2)院外市场—积极发展B2B平台业务,提升医药品流通效率
在构建医疗器械B2B电商平台模式下,医疗器械产品既可以压缩经销环节,节省生产企业的营销费用,为其创造更大的降价空间;又通过平台集中众多医疗机构采购需求达到以量换价的效果。
3、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经营环境之“变”—从”以药养医”到”以疗养医”
2021年3月,国家医保局信息显示,北京、天津等开展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的城市已全部通过模拟运行前的评估考核,进入模拟运行阶段。从“三明改革”到DRGs和DIP的城市试点,医保支付方式的巨大转变正在由点及面,并逐步推广至全国。
2)医疗机构之“应变”—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零差率”、“两票制”让医用耗材,检测试剂成为占用资金的成本部门,将其采购、管理和物流服务外包至SPD运营商,可以在降低耗材试剂等物品资金占用的同时,强化耗材器械院内库存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医疗机构也可将部分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检测检验环节外包至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学影像中心。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规模效应,降低检测价格,同样达到压缩费用消耗指数的目的。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