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资最核心的就是高效率且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大多数人获取市场动态信息是靠券商的研究报告,但研报专业性强、文字晦涩、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对于个人投资者,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研报中的有用投资信息?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3月14日的3篇精选研报:
国信证券-《碳纳米管新一代导电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一、碳纳米管介绍:性能突出的导电剂
碳纳米管又称巴基管,英文简称CNT,是由单层或多层的石墨烯层围绕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曲而成一维量子材料。在商业用途中,单壁碳纳米管性能更优,主要优势为:1)化学性质更稳定;2)机械性能好;3)提升极片附着力。
二、动力电池快速渗透,百亿市场扬帆远航
1.碳纳米管在导电剂中渗透率稳步提升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导电剂相较于传统导电剂具有导电性能好、用量少的特点。根据GGII预测,2021年炭黑依旧是市场最主流的导电剂,其出货量占比有望达到69.7%;碳纳米管渗透率持续上升,有望达到21.2%。
2.碳纳米管能够全方位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寿命、快充性能、高低温特性。
3.由于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炭黑报价在2021年底由4.5万元/吨提升至近10万元/吨。而碳纳米管伴随规模化快速降本,经济性已初步体现。
4.4680电池装车在即,高镍正极和硅基负极有望带动碳纳米管需求。高镍正极导电性能差,CNT更契合需求。
5.CNT浆料2025年需求为59万吨,市场空间达到224亿元。
通过预测全球电池需求量、CNT添加比例以及CNT导电剂渗透率,我们测算得到:
1)2022年全球碳纳米管粉体总需求为0.6万吨,粉体市场空间为15.2亿元;2025年全球碳纳米管粉体需求为2.4万吨,粉体市场空间为59.7亿元,2022-2025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8%。
2)2022年全球碳纳米管浆料总需求为15.8万吨,市场空间为70亿元;2025年全球碳纳米管浆料总需求为59.0万吨,市场空间为224亿元,2022-2025年均复合增速达到47%。
三、行业技术与产品迭代快,龙头企业优势显著
碳纳米管行业特点:技术密集型的利基市场
1.国产化率仍有提升空间:2020年国内碳纳米管出货量占全球的54%,低于负极、电解液等环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行业集中度高:碳纳米管行业2018-2020年,CR3/CR5分别从68.0%/87.7%提升至75.7% /89.1%。横向对比来看,碳纳米管行业集中度显著高于四大锂电主材环节。
碳纳米管行业壁垒主要体现在:
1.技术壁垒高,头部企业有完善的专利布局,传统炭黑因工艺差异和技术壁垒难以直接切换;
2.客户壁垒高:导电剂认证周期较长,且成本占比较低,客户粘性较大。
银河证券-《化工行业2022年度春季策略报告:行业景气分化,建议配置低估与成长》
1、2022年以来,受OPEC+实际增产不及预期、俄乌紧张局势以及欧美国家对俄罗斯制裁升级引发的断供担忧等因素刺激,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2、油价大幅上涨则很难全部传导至下游。需要注意的是,在油价持续下跌过程中,由于存在原料库存转化损失,行业盈利能力受损,反之亦然。
3、受益于原油价格上行,库存转化存在正收益,年初至今为456元/吨。而在油价持续下跌的21Q1,原油库存转化损失达到-359元/吨。
4、22Q1PE、PP、苯、EO/EG、聚酯切片、涤纶长丝等主要化工产品与原油的价差环比是收窄的,说明高油价下原料端成本并不能顺利向下游传导;成品油价差变化不显著,汽油、航煤价差甚至有所扩大。
5、年初以来,油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后续影响油价的关键还是集中在供给端,一方面持续关注地缘政治方面带给供给端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油价下将催生增产动力,OPEC有提升原油产量的可能,预计美国页岩油产量也将逐步提升。整体上,我们预计,2022年全年油价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建议灵活调整配置策略。
6、高油价利好上游油气开采行业和油服行业,以及一些石油替代补充路线的业绩弹性,如上游油气开采、现代煤化工以及油服行业相关标的等。若油价自高位大幅回落,则利好外采石油为原料的民营炼化,如东方盛虹、荣盛石化、恒力石化等。
7、2021年一季度,在顺周期背景下,化工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随后在能耗双控驱动下迎来一波大幅上涨,10月后开始回调。2022年以来,受油价大幅上涨等因素驱动,再次迎来一波上涨。价格涨幅较多的产品主要系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原料端成本抬升所致。
8、氯化钾上涨主要系国内供应偏紧,大合同价格落地,国内龙头企业提价,向大合同价格“看齐”;预计国内氯化钾价格或将与大合同价接轨,企业毛利率仍有小幅提升空间。氮肥价格上涨,主要系工需、农需陆续启动,尿素需求快速恢复所致,景气度有所抬升。
9、目前,就乙烯生产成本而言,乙烷制乙烯路线处在成本线最底端;其次是煤路线、石油路线;甲醇路线成本最高。就丙烯生产成本而言,目前煤路线生产成本最低,其次是石油路线;丙烷脱氢制丙烯成本最高。整体而言,乙烷路线具有最低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高油价下乙烷路线成本优势更加突出;随着煤价回归、油价高涨,当前煤路线成本优势将再次显现。
10、与石油、煤路线相比,轻烃路线具有更低的能耗和更低的碳排放。以乙烷制乙烯为例,其能耗水平较石油路线低38%、煤路线低83%,预计乙烷路线和煤路线的龙头企业将持续受益。
11、2021年我国涤纶长丝、粘胶短纤、氨纶等化纤产品景气向上,疫情下运动/休闲服等弹力面料及卫生防疫用氨纶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氨纶在各类服装中的渗透率也在逐步提升。
12、2022年以来,随着油价大幅上涨,涤纶长丝价差有所下滑,但需求向好背景下预期将有所修复;粘胶短纤受供需逐渐改善影响,预计盈利中枢将稍有上移;氨纶则基本完成探底,景气度继续下降空间不大。
天风证券-《基础化工行业合成生物学:其命维新,引领未来》
一、合成生物学行业
1、合成生物学汇聚并融合了生命科学、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在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工业、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典型产业链结构:运用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实现生产产品产业化主要包含菌种改造、代谢调控、分离纯化、聚合工艺、应用开发五个重要环节。其以合成生物为工具,利用糖、淀粉、纤维素、甚至二氧化碳 等可再生碳资源为原料,进行化学品、药品、食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物质加工与合成。
3、合成生物学能够实现对产物的定量可控,其核心在于运用基因工程手段实现对菌种的改造工 艺以及合成途径的精确调控。
4、行业驱动因素
1)政策支持:2010 年启动部署“合成生物学”专题研究。2018 年,在前期发展计划(“973 计划”)的基础上,科技部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
2)基础研究累积,关键使能技术突破:使能技术,是指一种推动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发明或创新技术。在合成生物学领域,DNA 合成以及高效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两大其核心使能技术。
(1)大规模、高精度、低成本的 DNA 合成技术推动合成生物学的效率提升。
(2)CRISPR-Cas 基因组编辑技术高效、廉价等优点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形成广泛应用。2014 年至今,由使能技术的工程化平台和生物医学大数据推动的合成生物学发展。
3)初创企业不断获得风险投资:2021 年成投资元年,达 180 亿美元,单年获融资额占过去 12 年比例超 80%。从投资结构上来看,依旧以应用为主导。天风证券分析,主要系行业从前期技术研究阶段开始转变为在医药、食品、材料和能源领域推出大量市场应用的落地。
二、我国合成生物学生产企业
我国合成生物学生产企业在基础层与应用层领域均有分布,多集中在基础层领域,部分技术具备全球领先优势,合成生物产业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
在 2020 年 12 月由 EB Insights 发布的《全球值得关注的 50 家合成生物学企业》中,中国企业上榜 9 位,它们分别为:Bota Biosciences、博雅辑因、南京传奇生物、泓迅科技、 合生基因、凯赛生物、蓝晶微生物、森瑞斯生物、鑫飞生物。除上榜企业外,华恒生物、 衍进科技等企业在产品生物制造领域同样具备先进技术优势。
三、合成生物学在绿色化工制造中具备生产优势
合成生物学在化工制造领域具备三大生产优势:
1)合成生物制造路线比传统石化路线反应过程更温和, 更节能低碳;
2)部分生物法制造的产品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
3)一些合成生物制造具备技术的先进性,在产品品质方面更具优势。
四、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壁垒:主要在于解决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工艺
对于进行生物法合成产品的企业,从实验室科研成果到产品商业化落地的过程重点在于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工艺,而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工艺主要取决于前端菌种改造效率与后端工艺放大效果两个方面。
(1)高性能菌种和最优合成途径的设计将实现提升合成生物产品的转化率、生产效率以及产量规模;
(2)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分离纯化技术可以实现产品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是决定生物制造大规模产业化实践的重要技术瓶颈。
(3) 选择一个具有长期市场空间的和价值的产品,对于进行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化的企业同样至关重要。
五、合成生物学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 CB insights 和 Biospace 统计,2020 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为 61 亿美元,2017~2020 年行业 CAGR 为 16.15%,而 CB insights 预测,到 2024 年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至 189 亿美元;
从下游应用市场结构来看,医疗健康和工业化学品是合成生物学最为重要的两大应用领域。
当前诸多化工企业已实现由生物制造生产化学品及燃料,基于合成生物学的化学品制造、生物能源产品开发,将有助于打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构建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化道路。
未来 10-20 年合成生物学将通过改进现有的发酵过程、为生产现有材料和化学品开发新的生物途径,以及生产新型材料和化学品,对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带来更大影响。
六、风险提示
政策执行时间和强度变化;
生物安全风险;
核心技术失密风险;
技术突破瓶颈及下游应用推广风险。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