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电力新能源+PVDF+CGT CDMO】锂电助推高景气,一体化最受益,是否可布局?
2022-03-10 10:00

【电力新能源+PVDF+CGT CDMO】锂电助推高景气,一体化最受益,是否可布局?

文章所属专栏 每日研报精选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6:40

做投资最核心的就是高效率且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大多数人获取市场动态信息是靠券商的研究报告,但研报专业性强、文字晦涩、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对于个人投资者,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研报中的有用投资信息?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3月10日的3篇精选研报:


招商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光伏系列报告:TOPCon开始规模应用,优势企业可能提前开始收获》


1、光伏组件全生命周期发电量与项目投资运营成本是计算光伏电站项目收益的主要变量,光伏电池环节技术迭代也在持续围绕“增效”+“降本”展开。从发电量角度看,光电转换效率、衰减率、双面率、弱光表现、温度系数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2、光伏电池技术经历多轮迭代,按产业化成熟度分,可以大致分为1)PERC主流成熟期路线、2)TOPCon、HJT发展导入期路线、3)IBC、钙钛矿等前沿方案。目前PERC电池量产效率接近理论极限24.5%,且降本进程趋缓,进一步降本增效要在技术方案上突破。


3、2018年以来TOPCon电池效率提升2.5个百分点,同期PERC提效幅度为1.3个百分点,PERC电池在周期中后段接近理论极限,提效进程明显不及TOPCon。TOPCon电池效率较PERC有1pct以上的优势,而目前TOPCon量产效率与超过28%的理论极限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提效路径也更为明确。


4、同时由于N型衬底少子寿命更长,受杂质影响小,TOPCon组件首年衰减优化至1%,年衰减幅度较P型明显减少,且弱光表现更好,温度系数更优,提升全生命周期发电量。实例测算全周期发电量优势达到4-5%。


5、从电池制备环节看,TOPCon相比PERC增加/替换的主要设备为B扩散、隧穿氧化层及polySi沉积设备,其余环节基本与PERC产线兼容。


6、从组件制备环节看,TOPCon通常配合SMBB减少银浆用量,此时要求串焊机做相应调整(若不改变主栅线数目则无需调整),高温工艺的TOPCon在组件端同样适配PERC产线,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工人与成熟工艺。


7、TOPCon已经形成溢价:相同版型下,TOPCon组件较PERC提供5-6%的功率增量,且首年衰减、温度系数、弱光表现均更优,全生命周期发电量较PERC提升约4-5%(数额受场景影响),意味着在相同LCOE基准下,TOPCon组件将享受较PERC的溢价。


8、TOPCon从上游硅料到组件端,各环节合计的成本增加大致在0.06-0.1元/W,实际能够提供的溢价合理区间在0.1-0.15元/W,而从目前的实际招标情况看,TOPCon组件价格较同版型PERC高出0.1-0.14元/W,意味着率先实现TOPCon产品批量供应的电池、组件企业能够享受额外红利,前期技术研发、资本开支随企业产线投产开始兑现收益。


9、2022年底TOPCon产能预计超过40GW,2023年进一步扩张,而光伏行业整体维持极高的景气度,尤其2023年上游供给瓶颈突破后,增长确定性高,相较需求总量高,TOPCon仍然是稀缺的优质产能,有希望维持较高的利用率。


10、对下游组件企业而言,基本上无需做产线的调整即可顺利切换到N型,考虑到新增的TOPCon电池产能很大比例在一体化企业内,能够外供的三方优质产能更为有限,这部分产能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们判断在接下来1-2年的推广期,优势企业将在盈利、出货量上享受先发红利。隆基股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目前在TOPCon领域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


11、目前TOPCon量产规模较小,现阶段量产效率距理论极限有较大差距,产业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随着产能与产量的快速增长,可以预见近1-2年内,TOPCon降本提效的速度将加快,与PERC上量之初比较相似。此外,TOPCon在原有PERC基础上增加若干工序,发展初期know-how掌握在电池企业手中,提前布局TOPCon的企业,会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国海证券-《PVDF深度报告:锂电助推高景气,一体化最受益》,本期核心看点有:


一、PVDF综合性能优异


PVDF,即聚偏氟乙烯,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热塑性工程塑料。PVDF广泛应用于建筑涂装、化工厂塑钢、压力通风系统电缆、以及半导体工业中高纯液体管路材料等领域,市场迅速增长;21世纪初,PVDF开始应用于锂电池电极粘结剂和隔膜材料。


二、PVDF应用领域广泛,锂电粘结剂需求高速增长


1、涂料产量稳步增长,为PVDF贡献稳定需求增量


目前,氟碳涂料仍为PVDF下游第一大应用。近年,涂料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国内涂料产量从2015年的1717.6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2549.1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8.22%,为PVDF贡献稳定的需求增量。


2、化工行业资本开支提升,带动PVDF使用量提升


注塑是PVDF目前第二大应用领域,占2020年总消费量的比例达21%。近年,我国化工行业资本开支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949.0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035.53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0.13%。


3、水处理需求逐年增加,PVDF材料性能优越


水处理膜占2020年总消费量比例达13%。据中国膜工业协会披露,2020年国内水处理膜市场规模为8.47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12.7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6.07%,占全球的比例也将从28.53%提升至32.78%。


4、锂电产业高速发展,电池级PVDF需求增长迅猛


锂电粘结剂是PVDF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占比18.8%。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的高速发展,锂电需求持续提升,也带动粘结剂需求的高速增长,预计2021-2025年锂电粘结剂用PVDF需求量将分别达2.0、3.0、4.3、5.9和7.8万吨,增长迅猛。


5、受益于光伏装机量高速增长,PVDF需求量将稳步提升


光伏背板膜是PVDF下游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占比约为10.1%,且需求增速较快。2019年,以PVDF材料为主的KPK/KPF/KPE背板占比达59.5%。随着双面组件市场份额的提升,玻璃和透明有机薄膜背板占比将提升,PVDF膜占比有所减少,但受益于整体光伏装机量的高速增长,PVDF在光伏领域需求量仍将保持稳步增长,预计2021-2025需求量将为7630、8712、9593、10362和11035吨。


三、供需将长时间趋紧,配套R142b将充分受益


R142b是PVDF生产唯一原料,单吨PVDF需消耗1.62-1.67吨的R142b,其产能情况也是PVDF生产的关键限制因素。


根据我们测算,预计2021-2025年国内PVDF总需求将分别达6.0、7.4、9.1、11.2和13.4万吨,年均复合增速将达22.3%。PVDF新产能建设需一定周期,因此未来较长时间PVDF供需将处于紧平衡,而高端电池级PVDF将更加供不应求,将利好PVDF相关企业。而通过价差分析发现,R142b-R152a环节价差大幅上涨,在PVDF整体价差中的比例大幅抬升,因此配套R142b的一体化生产企业将更加受益。




四、PVDF相关标的


东岳集团是国内领先的氟硅材料龙头企业,公司制冷剂、含氟高分子材料、有机硅及质子交换膜等产品产能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巨化股份是国内氟化工领先企业,经过20余年的创新发展,公司拥有氯碱化工、硫酸化工、煤化工、基础氟化工等氟化工必需的产业自我配套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包括基础配套原料、氟致冷剂、有机氟单体、含氟聚合物、精细化学品等在内的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


联创股份主要从事含氟新材料和聚氨酯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2019年收购华安新材料,进入氟化工领域,主要产品包括R152a、R142b、R134a、R410a等,与美的、格力、海信、奥克斯、日立、松下等大型空调厂家保持长期合作。


璞泰来以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设备为中心,在关键材料产业化上实现垂直整合,关键材料技术和工艺设备技术上有机地横向拓展。


东阳光主营业务包括电子新材料、合金材料、化工产品、医药制造四大板块。公司以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下设研究院,经过多年潜心研发,已拥有持续的、系统的研发能力,为公司持续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研究院被评为国家技术中心。


昊华科技是中国化工旗下科技型企业,通过收购大股东中国昊华下属12家优质化工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为先进材料、特种化学品及创新服务供应商。公司主要业务为高端氟材料、电子化学品和航空化工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服务于国家多个核心产业,同时在工程技术服务与创新等领域也有较大发展。


永和股份是一家集萤石资源、氢氟酸、单质及混合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氟化工领军企业之一,是我国氟化工行业中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


五、风险提示


1、新能源汽车及光伏需求不及预期;


2、原料价格大幅上涨;


3、新增产能建设不及预期;


4、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风险;


5、行业波动及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6、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太平洋证券-《细胞基因治疗CDMO行业报告:未来已来,关注病毒载体外包生产》


一、基因&细胞治疗(CGT)


1、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添加、基因修饰、基因沉默等方式修饰个体基因的表达或修复异常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疗法 。


2、细胞治疗:是指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获取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并通过体外扩增、特殊培养等处理后使这些细胞具有增强免疫、杀死病原体和肿瘤细胞等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目的。


3、CGT药物主要包括:


1)携带特定基因的基因治疗载体(如病毒)产品;


2)基因修饰的人类细胞(如CAR-T、CAR-NK)产品;


3)经过或未经基因修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溶瘤病毒产品。


CGT最初主要应用于遗传性疾病治疗,逐步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4、CGT产业链:


上游:设备、试剂以及细胞株和模式动物等供应商


中游:【研发端】,初创型研发企业


下游:【生产端】,部分自建产能的研发企业,CDMO


目前的病毒载体:复制可控性、低细胞毒性、基因片段大小可调节性、癌变风险低等特性。


全球CGT药物市场规模:2016-2020年,全球CGT药物市场规模从5,040万美元增长到20.8亿美元,Frost&Sullivan预测,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05.4亿美元。


全球在研CGT项目中,约68%为基因修饰细胞疗法,其中CAR-T疗法占比达到49%、TCR-T占比12%;98%的CAR-T疗法适应症为肿瘤。CD19和BCMA为CAR-T疗法常见靶点,因此是针对肿瘤在研项目最多的两大靶点。


二、CGT CXO业务


1、CGT CXO产业链


上游:设备、仪器、试剂耗材供应商


下游:基因治疗新药研发公司


2、基因治疗CRO提供的服务,除了包括传统药物CRO的服务(药理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和临床研究阶段的相关服务),还提供:


1)目的基因的筛选、确认与功能研究;


2)针对目的基因的模型构建;


3)载体选择和构建。


3、CGT CRO行业规模


据和元生物招股书,2016-2020年,全球基因治疗CRO市场规模从4.0亿美元增长至7.1亿美元,预计于2025年增至17.4亿美元。


2016-2020年,中国基因治疗CRO市场规模从1.7亿元增长至3.1亿元,预计将于2025年增至12.0亿元。


4、CGT CDMO行业规模


据药明康德投资者资料,2016-2020年其市场规模从10亿美元增长到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预计到2025年,达到101亿美元,2020-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升至35%。


预计国内CDMO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17亿美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51%、2025-2030年保持近30%的复合增速。 


三、CGT CDMO行业国内竞争格局


1、国内CGT CDMO企业类型:


1)传统CXO向CGT CDMO领域的延申;


2)早期的CGT企业向CDMO转型布局;


3)学术界、产业界人才携技术、资源与团队打造。


国内CGT CDMO主要企业均可提供 “一体化服务”:业务覆盖到GMP级质粒、腺病毒、慢病毒、AAV、溶瘤病毒、CAR-T等临床级载体和细胞制剂的开发制备,满足客户的早期研发、临床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需求”。


2、CDMO的优势和外包的驱动因素:


  • 短时间内解决产能的缺口


  • 降低成本:


1)CDMO提供多样化的工艺选择及服务:基因治疗工艺要保持灵活,而企业存在转换成本,故与CDMO合作可规避公司技术更换的风险。


2)质检成本对于初创小规模企业或高达1/3,CDMO企业更具备规模优势。


据J.P.Morgan统计,基因治疗外包渗透率超过65%,远超传统生物制剂的35%。

 

四、风险


1、项目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2、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3、临床数据不及预期


4、订单获取进展不及预期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