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资最核心的就是高效率且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大多数人获取市场动态信息是靠券商的研究报告,但研报专业性强、文字晦涩、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对于个人投资者,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研报中的有用投资信息?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3月9日的3篇精选研报:
国金证券-《金属材料行业锂系列深度(七):需求对价格敏感度几何?》
一、动力电池
1、磷酸铁锂整车:1Gwh电池需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2200-2500吨,每吨磷酸铁锂需要0.25吨碳酸锂,因此碳酸锂单耗为0.55-0.625千克LCE/Kwh,取中值0.5875。
2、锂价在10万元/吨、30万元/吨、50万元/吨对应锂成本在磷酸铁锂整车价格中占比分别为1.68%、5.05%、8.42%。锂价每上涨1万元、10万元,对应磷酸铁锂整车成本抬升分别为381元、3807元。
3、三元整车:每生产1GWh三元锂电池大约需要1800吨三元正极材料,单吨三元材料消耗碳酸锂当量为0.38吨,则1KWh电池碳酸锂单耗为0.684千克LCE。
4、锂价在10万元/吨、30万元/吨、50万元/吨对应锂成本在三元整车价格中占比分别为1.58%、4.73%、7.89%。锂价每上涨1万元、10万元,对应三元整车成本抬升分别为536元、5363元。
5、GDP与汽车销量波动基本一致,而行业性的冲击如油价、大宗原材料上涨等,更多产生的是结构性效应,对整体销量影响较小。因为汽车与其他消费品不同,汽车是销售价格最宽的消费品之一。毛利率高的车企面对锂价上涨弹性相对更大。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等车企的产品较高,锂涨价对其难有影响。
6、电动车已经进入C端自发需求驱动,近期市场担忧的补贴退坡、上游涨价等因素预计对22年终端影响不大,预计22年全球新能源车产量1000万辆,按照22年供给70万吨LCE,剔除掉其他领域锂用量,预计仍可满足900-1000万辆新能源车需求。
二、消费电池
1、手机电池:按照锂离子电池标称电压3.7V,单个4G手机带电量为11.1wh,折合碳酸锂需求量为7.8g;单个5G手机带电量为16.65wh,折合碳酸锂需求量为11.7g。根据IDC,21年全球4G手机ASP(平均售价)约为206美元,5G手机ASP约为634美元。
2、锂价在10万元/吨、30万元/吨、50万元/吨对应锂成本在单个5G手机价格中占比分别为0.03%、0.09%、0.14%。锂价每上涨1万元、10万元,对应5G手机成本抬升分别为0.12元、1.17元。
3、笔记本电脑电池:2016-2018年主流笔记本电脑的平均电量保持在52Wh左右,预计未来几年笔记本电脑的平均电池电量不会有太大变动。假设单个笔记本电脑均价为6000元。
4、锂价在10万元/吨、30万元/吨、50万元/吨对应锂成本在单个笔记本电脑价格中占比分别为0.06%、0.18%、0.30%。锂价每上涨1万元、10万元,对应笔记本电脑成本抬升分别为0.37元、3.66元。
5、消费电池中的锂占比较低,由此导致锂在手机整体整本中的占比也较低,锂价上涨对消费电池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锂价上涨对3C产品价格、需求基本没有影响,全球消费型锂电池市场将维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三、储能电池
1、相比4G,5G单站功率提升约2倍且基站个数预计大幅提升,对应储能需求大幅增长。传统4G基站单站功耗780-930W,而5G基站单站功耗2700W左右。以应急时长4h计算,单个5G宏基站备用电源需要10.8kWh。
2、根据中国移动20年5G设备采购方案,折合每个5G基站的成本在16万元左右,成本由主设备(BBU、AAU)、动力配套设备(电源、电池、空调、监控)、土建施工共同组成,其中整个动力配套设备的成本约在3-5万元左右,取中值4万元。
3、锂价在10万元/吨、30万元/吨、50万元/吨对应锂成本在单个5G宏基站动力配套设备价格中占比分别为1.59%、4.76%、7.93%。锂价每上涨1万元、10万元,对应5G宏基站动力配套设备成本抬升分别为63元、635元。
4、储能企业普遍对价格敏感度高,但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空间大,企业参与程度较高,目前锂盐涨价影响有限。若后续储能行业发展成熟,锂资源持续涨价将对电化学储能行业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
四、传统工业
1、锂在传统工业领域用途主要为玻璃、陶瓷、润滑脂、空气处理、铝冶炼钢铁铸造、新材料、核工业以及他汀类降血脂药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和抗艾滋病药的生产等方面,预计每年需求稳定在3%左右增长。
2、锂价上涨到50万/吨,玻璃、日用/建筑陶瓷、锂基润滑脂中锂成本占比分别为10.78%、0.06%/0.6%、32.5%。锂价每涨10万对应其成本的抬升分别为2.48元、9.88元/5元、1300元。
3、玻璃工业品需求受涨价影响较大,除了微晶玻璃等必须用锂外,其他品种减产可能性大;陶瓷中锂成本占比不足1%,影响有限;锂基润滑脂在锂价50万/吨对应锂成本占比超过30%,但皂基替换难度较大,锂基仍占据主导地位,不易减产,持续涨价将导致锂基润滑脂成本承压。
五、
1、锂价上涨利好有资源、有加工产能且未来有成长性的公司,当前该部分龙头为天齐锂业、赣峰锂业。
2、若锂价持续上涨,势必侵蚀电动车企的利润空间持续高价格将有可能平抑需求。
3、目前锂价50w左右,处于历史绝对高位,但2024、2025年为供给端产能集中释放期,供给端的集中放量可能使锂盐价格走势大幅度下滑。
华安证券-《石墨化缺口仍在,工艺迭代及一体化布局重塑负极格局》,本期核心看点有:
一、人造石墨是主流,三大四小竞争激烈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约占整个锂电池制造成本8%左右。天然石墨虽然具备成本和比容量的优势,但是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表现更为优秀,后者市占率目前稳定在80%以上。
人造石墨市场仍较分散。主要由各负极厂商产品定位带来价格以及市场的分层,从而造成格局相对分散且稳定的局面。目前来看负极材料市场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尚未走出绝对龙头,“三大”企业间无绝对差距,“四小”市占相近,追赶“三大”意愿强烈。
二、供需:石墨化供给缺口仍在
石墨化供给紧张价格攀升,人造石墨同步涨价。2020年石墨化价格在1.3-1.5万元/吨,2021年8月份则达到2万元/吨,2021年末,进一步提升至2.5万元/吨。同时终端负极价格,从2021年初的4.2万元/吨攀升至12月5万元/吨。
政策方面,2021年8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仍有8个省(区)为一级预警(形势十分严峻),5个省(区)为二级预警(形势比较严峻),地方开始出现限电限产导向。
根据相关数据得知,2020年石墨化产能70万吨,2021年石墨化产能88万吨左右,全年石墨化产能增加18万吨左右。我们预计22年和23年石墨化产能分别为111万吨、153万吨。
石墨化供给端:保守情况下今后两年石墨化开工率在60%;中性假设下开工率在70%,乐观情况下开工率在80%,得出22年、23年石墨化有效产能在保守假设下为70/92万吨;在中性假设下为81/107万吨;在乐观假设下为93/122万吨。
石墨化需求端:根据负极材料需求与出货量对比,我们得到其存在1.3-1.5系数关系,人造石墨出货量占比在80%左右,由此我们测算出22年/23年人造石墨出货量在79/104万吨。目前石墨化收率在90%左右,22年/23年石墨化需求在87.8/115.6万吨左右。
由此,在中性假设下,2022年、2023年存在石墨化缺口,分别为-6.5/-8.4万吨,在保守假设下,石墨化缺口进一步拉大,供需缺口分别为-18.1/-23.7万吨。我们认为未来两年石墨化产能仍然存在硬性缺口可能性。
三、相关企业
1、璞泰来:石墨化自供率高,单吨盈利能力强
随着璞泰来内蒙兴丰年产5万吨石墨化项目投产,公司石墨化产能将达到12万吨,预计2022年负极产品出货量达到16-17万吨,石墨化自供率达75%。产能持续扩张,高自供率增加盈利空间。
2、中科电气:强势扩产,一体化布局迈向一线
产能扩张强势,未来1-2年规模接近一线梯队。中科电气目前拥有贵州格瑞特、四川集能新材料和湖南星城三大产能基地,已规划产能34.2万吨,2021年底公司负极材料产能达9.2万吨。
3、贝特瑞:人造石墨加速上量,硅基负极技术领先
贝特瑞多年负极出货量全球第一,天然石墨市占率超60%。目前公司正大力发展人造石墨,2021年公司人造石墨产量7.9万吨,市占率14%,随着公司5万吨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年产七万吨人造石墨负极一体化的投产,人造石墨产能加速释放。
4、杉杉股份:老牌厂商,自供率+技术优势稳固市场地位
负极老牌厂商,自供率稳步提升,盈利能力凸显。杉杉股份作为负极材料领域老牌厂商,在过去的几年间,人造石墨产能一直位居行业前列,但产能利用率稍显不足,在下游需求高增的背景下,公司人造石墨产能利用率迅速提升。
5、翔丰华:人造/天然石墨双轮驱动,产能稳步提升
翔丰华目前拥有人造石墨产能3.5万吨,天然石墨3.5万吨。2021年公司发布高端人造石墨扩产计划,预计22年/23年人造石墨产能达到6/9万吨。
四、风险提示
1、新能源汽车、储能发展不及预期。
2、相关技术出现颠覆性突破。
3、行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超出预期。
4、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信达证券-《CXO系列之CDMO:产业转移+新冠疫情驱动发展,本土医药发展催生新动能》
一、CXO 和 CDMO
1、CXO:医药外包服务行业,是依附于药物研发、生产的外包产业链,经发展形成了 CRO (合同研究组织)、CMO (合同生产组织)、CDMO (合同定制生产组织)、CSO (合同销售组织)等细分子行业。
2、CRO 公司和 CDMO/CMO 公司分别在研发条线、生产条线上贯穿药品生命周期。
3、CMO 公司业务较为集中于临床及商业化生产阶段,提供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开发、放大、生产、包装服务,目前逐渐向 CDMO 公司转型,以培育早期客户、增强客户粘性、增厚项目储备;
4、CDMO 公司则从药学研究阶段切入产业链中,为药企提供从先导化合物/靶标分子至成品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技术优化、转移放大、质量管理、生产等服务,部分 CDMO 公司的业务还向前延伸至药物发现阶段,发挥源头导流作用。
二、CDMO 行业和细分领域
1、依据产品类型,CDMO 可分为三大领域
1)小分子 CDMO 公司产品:基础化学品、非 GMP+GMP 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等,反应仪器为反应釜;
2)大分子 CDMO 公司产品:原液及生物制剂,反应仪器为一次性反应器和不锈钢罐;
3)CGT CDMO 公司产品:包括质粒、病毒、细胞及最终制剂,反应仪器为细胞 培养、分离仪器等。
2、行业现状
1)CDMO 企业的首要竞争力在于其“D”的能力,技术能力及业务布局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承接客户的复杂订单。海外 CDMO 公司如 Lonza、Patheon、Catalent 均已实现“API+制剂”一体化布局,国内 CDMO 公司正在加速布局“API+制剂”业务,提升行业竞争力。
2)当 CDMO 企业发展至一定规模,核心竞争力将来源于其客户资源。
为拓展客户群体,增强客户粘性,CDMO 公司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其业务链条,全面覆盖客户需求。国内龙头药明康德已全面覆盖从药物发现 CRO 至商业化 CDMO 全产业链业务。
同时,CDMO 公司还提供:
客户定制服务(FFS,以按项目收费的方式进行,客户有明确的服务需求并向公司提交订单,公司针对该订单提供报价、服务并收取相关费用);
全时当量服务(FTE,主要采取时间计量并按固定费率收费的形式进行)等合作模式绑定客户。
三、行业整体的驱动因素
1、因为新药研发投资回报比降低,药企开启“轻资产模式”
1)新药研发周期拉长,研发成本上升,大型跨国药企纷纷出售工厂,聚焦研发。
2)Biotech 兴起,成为临床研发及生产项目的一大来源
据 IQVIA 统计,初具规模的 biotech 公司(EBP)占比从 2005 年的 57% 提升至 2020 年的 64%;2020 年,有 40%的新分子由 EBP 公司发现并申报上市,Biotech 公司的重要性提升。
Biotech 公司大自建产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时间、人力,故倾向与提供专业、一站式服务的 CDMO 公司合作。据火石创造资料,新兴 Biotech 公司在临床阶段生产外包率约为 69%, 商业化阶段生产外包率约为 50%。
2、CDMO 公司更具成本优势
通过对比发现,一方面,CDMO 公司比药企的人均成本低;另一方面,虽然 CDMO 公司平均毛利率较低,但扣非净利率与药企接近,说明 CDMO 公司更具成本优势。
同时,CDMO 公司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拓展业务领域,提升了行业渗透率。
3、CGT 成为研发的热点
2015 年后,全球细胞基因疗法(CGT)快速发展,CDMO 公司向药企提供项目管理服务等,药企则协助 CDMO 熟悉、搭建 CGT 技术平台,共同发展。
据 J.P.Morgan 统计,基因治疗领域外包渗透率超 65%,远超传统制剂外包渗透率。
4、人口老龄化、医药领域投融资推动研发
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2020 年,全球 CDMO 行业规模约 为 554 亿美元,增速约 13%,中国 CDMO 行业规模约为 317 亿元,增速约 38%,预计全球 CDMO 行业规模将在 2025 年超 1000 亿美元。
四、中国CDMO行业
1、规模
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中国 CDMO 行业 2020 年行业规模约 为 317 亿元,增速约 38%,近五年及后五年增速将持续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2、驱动因素
1)持续性驱动因素: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政策的创新导向。
“722”事件整治临床试验领域乱象;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 制度)试点,允许药品 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为 CDMO 企业打开了研发机构、科研人员、小型药企等资金实力不足、固定资产缺失的市场。
2)中长期驱动因素:全球产能转移(包括疫情带来的额外推动)。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离岸外包合同执行额持续增长,2020 年增速达 25%,2021 年增速达 24.7%,大幅超过近 5 年的增速,验证了全球订单转移趋势。新冠疫情加速驱动这一趋势。
3)未来长期推动因素:中国 CDMO 企业供应链地位提升、中国创新药及新兴技术兴起带来的长期机遇。
早期管线及新药申请双重提升,ADC/双抗/CGT 等多种新兴疗法和技术的兴起,药物生产属地化要求提升等,驱动中国 CDMO 远期增长。
五、风险
1、政策变动:受NMPA/FDA 药物审批要求、 药物审批的节奏变化或相关监管政策影响。
2、国际关系:龙头CDMO 的客户中海外医药企业占比很大,可能受国际关系恶化或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监管趋严影响。
3、行业竞争加剧:影响中小型 CXO 公司。
4、医药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受全球/国内医药行业因安全性、技术、价格、监管等影响。
5、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或外包服务率降低:影响行业市场空间和景气度。
6、外汇波动:客户有国外药企,外汇波动导致汇兑损失,影响业绩和业务。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评论